說到春聯,很多人會想起一首詩,那就是北宋王安石的《春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個桃符,指的就是春聯。 從這首詩不難看出,北宋時過年貼春聯就已經很流行了。實際上,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北方中原地區(qū)就有過年時,在門前懸掛“桃符”的風俗。據《后漢書》記載,桃符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一開始上面畫的是兩位門神,他們的本領就是“降鬼”,那時候古人希望用桃符來辟邪。 很多人認為,第一個把桃符升級成春聯的人,是五代時期的蜀后主孟昶,孟昶在桃符上搞了一次創(chuàng)新,讓學者在桃符上寫字,“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基本和現在的春聯沒兩樣了。不過,上個世紀,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了12副唐人春聯,一下使得春聯的面世時間又提前了。12幅對聯中的第一幅是這樣寫的: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意思是說立春后陽光灑向人間,萬物重獲新生。這幅春聯寫于唐開元十一年,比孟昶的題聯早了240年。 無論是唐人的春聯還是孟昶的春聯,都給后世春聯的寫法定了兩個規(guī)矩:1.字數不限,但上下聯字數要相同;2.對仗要工整。 到了明朝,人們開始用“春聯”一詞來區(qū)分過年時貼的門對子和普通的楹聯。朱元璋曾頒旨要求,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春聯,貼在門上,迎接新春。帝王的倡議,讓春聯成了至今不衰的風尚。另外,貼春聯還有很多講究,首先貼的時間有講究。有的地方是“二十八,貼花花”,也有的地方是“二十九,貼倒酉”,這個倒酉指的就是春聯。 其次,摘春聯的時間也有說法,有的地方是要掛一整年,舊的春聯要等來年貼新的春聯時才能摘掉,也有的地方是過完元宵節(jié)或者出了年,也就是“二月二,龍?zhí)ь^”以后就可以摘掉。 責任編輯:韓新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