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境而起念,幻生幻滅,畢竟不可得者,心也 世人每分明心見性為二事,又心與性,亦無從辨別,此機之所以難啟也。 今以性之湛寂不動,喻之如水;因境而動念,此念為心,喻如波浪,因風而起也。水有起波浪之可能性,非水之實有波也,此波既因風而有,是名幻生,風止波滅,滅還于水,是名幻滅?;蒙脺?,故不可得,以無自性,故空。水與波,二而一也,惟性本無生滅,雖經千萬世,亦無變易,以不可見而非空,故曰真空不空。以不見其有而妙用卻恒沙無盡,故曰妙有不有。 此物不生不滅,非垢非凈,故湛寂不動者性也。 此不動非如木石之不動,仍活潑潑地,見境而起念,幻生幻滅,畢竟不可得者,心也。 心生于性,性字從心從生,言心之所自生也。心之滅也,滅還于性,故生處不可見,何自而來,不可得而知也。 謂之依境而生,則當生于境,非關自有,于性宜若無涉矣;謂之依性而生,則無境何由起念,性中不得憑空起念也。 故知因緣假合而有,如鐘之因擊而鳴,聲之出也,亦各種因緣和合而假有,是生處之不可得也。及其滅也,去至何方,不可得而知也,謂為滅于境,則境上不見有所增,謂為滅還于性,則心生時,性亦不見減,心滅時,性亦不見增,正如水之有波時,水未必減,波滅于水時,水未必增,動而不動,此滅處之不可得也。 以不可得,故不生,以不生,故無可滅,是云不生不滅。 由是而知,生者幻生,滅者幻滅,均亦假名而已。 幻生之義云何,曰依他起也,依法相。性本有三,一曰依他起性,二曰遍計執(zhí)性,三曰圓成實性。圓成實者,言本來圓滿,本來成就之實相也,忽為外物所誘,依他而起念,以不能覺知為幻,遂周遍計度而執(zhí)持之,其病不在依他起,而在住著,住著之病,又不在周遍計度,而在堅固執(zhí)持,遂使本性淆亂。然只暫時之淆亂,本性決不有增減,故名曰恒常不變如來藏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