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了【背起行囊去旅行】有獎?wù)魑幕顒?/p>
湯水牛雜
“湯水牛雜就是命,見了湯水牛雜不要命!”這是粵桂邊吃貨們的口頭禪,可見這貨在他們心目中是何等的地位。 所謂湯水牛雜,實際上是牛雜和湯水,這是粵桂邊牛雜攤檔獨有的特色,香、辣、咸、酸、甜,五味俱全。遮陽傘下的小方凳上一坐,一盆湯水牛雜即時送到你面前,熱辣辣,香噴噴,飲湯食肉,汗流浹背,這是何等的瀟灑和爽快。 牛雜,俗稱“上下水”,包括牛肚、牛心、牛肝、牛百葉、牛腸等。粵桂邊的湯水牛雜檔,通常是把整副牛雜全部整理干凈之后,統(tǒng)一放在一個大鍋里,再加上蘿卜、辣椒等調(diào)料用文火慢慢燜燉。 在上一個世紀,特別是解放前,牛是用來耕田的,所以稱之為耕牛,是農(nóng)家的命根子。宰牛,粵桂邊的口語叫做“??!?,是一件天大的事情,除非老死、或者傷殘到無法勞動,也就是說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絕對沒有人下得了手。而且,農(nóng)村鄉(xiāng)下祖祖輩輩一致認定:“放牛命(即給牛放血)的人,是會短命、折壽的”。這等于是告誡后世子孫:“??!笔且粋€十惡不赦的行當! 因為這樣,解放前、包括改革開放之前,宰殺耕牛在粵桂邊是一件稀罕的事情。即便是耕牛老死或者傷殘不得不處理的時候,也要把牛肉拿到市場上去出售,爭取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在舊社會,耕牛倒斃是一家人最大的災難,幾天幾夜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賣不了的牛雜碎、牛骨冼凈之后,統(tǒng)統(tǒng)放在一個大鍋中,加上辣椒、姜片、胡椒、桔子皮等調(diào)料燜燉,以防時間長了變味。這些連肉帶湯的牛雜碎,在街上出售時稱為“牛噢”,每碗五分到一角錢不等,其實味道不錯。家人一般不食,也食不下,因為這是自家命根子的肉。但是,賣不了的,只好自己消化。食用的時候,家長用辣椒、米醋等剌激物專門調(diào)一種酸辣醬,讓家人們記住這一份悲痛。想到從今以后,沒有了耕牛,需要一家用人力代牛犁田,悲從中來,加上酸辣醬的作用,鼻水、淚水奪框而出,是很辛酸的。 所以,粵桂邊的湯水牛雜,是一道老祖宗們不經(jīng)意地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美食。 改革開放之后,農(nóng)村的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guān)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廣大農(nóng)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傳統(tǒng)的耕牛概念已經(jīng)基本消失。隨著大量的菜牛進入市場,牛雜作為一種“邊角料”,得到了充分的開發(fā)和利用,并且發(fā)展成為一種連湯帶肉的經(jīng)典美食,形形式式的湯水牛雜店和小攤檔充斥于粵桂邊的大街小巷,各種各樣的軟糯帶勁和入口即化的湯水牛雜,在鐵鍋里翻滾、浸泡,讓吃貨們聞香而動,想割那塊就割那塊,清香、鮮甜、剌激,酸得嗆鼻,辣得剌眼,口水、鼻水和著淚水奔涌而出卻無法??辍?/span> 但是,這是一種開心的淚水,歡喜的淚水,瀟灑、自由,充滿期待,又無限愜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