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了【背起行囊去旅行】有獎征文活動
山水河魚煲
崇山峻嶺掩映中的粵桂邊,河涌密布,藍天白云,水秀山青,典型的南國山水之鄉(xiāng)滋養(yǎng)著一種原生態(tài)的名優(yōu)特產(chǎn)——山水河魚。 山水河魚是粵桂邊山區(qū)河涌里土生土長的雜魚,名頭較大的有“菩薩謝”、“河敗魚”、“勒角丁”、“土蚊魚”、泥鰍、塘鲺、石頭魚、螃蟹等等。這些活躍在山澗溪水河流里的水族尤物,活得瀟灑,吃得干凈,雖然個頭不大,但是肉嘟嘟的,十分硬朗、結實,無污染、無公害、無食用過任何添加劑。 深諳此道的粵桂邊人,將這些名優(yōu)特產(chǎn)放在油鍋里猛火香煎至魚皮稍黃,然后出鍋上煲,并加入五花腩、豆餅角、黃欖、紫蘇、辣椒、姜蔥、蒜頸、豆豉、生抽、料酒和一種稱之為香荷的香菜,用文火慢慢燜燉。香荷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異的芳香,葉片多皺縮卷曲,常與生姜、紫蘇同用,行氣寬中,是粵桂邊特有并且廣為使用的調(diào)味品。用其清燉和煎燜河魚,有一種特殊的清香。 粵桂邊的小伙伴們,假日里或者放學后,通常是把牛群趕進山里之后,就開始塞陂掏洞,從草叢中石洞里把它們掏出來,裝進魚簍,帶回家去向家長們邀功請賞。 正是這種代代相傳的最質(zhì)樸的生活模式,造就了粵桂邊山水河魚煲這個經(jīng)典菜式。老一輩人勞作歸來,抓一把已經(jīng)香煎好的魚蝦蟹放進沙鍋,外加幾段姜蔥、蒜苗、紫蘇、香荷,十幾分鐘后,一個香噴噴的山水河魚煲便可以完美上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斟一杯“土炮”,來一碗番薯粥,歡聲笑語,送酒下飯,盡享天倫之樂。 山水河魚煲,是粵桂邊歷史淵源最深、味道最長、最容易使人勾起童年回憶的一道經(jīng)典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