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農 錢仲聯(lián)(1908-2003)先生原名萼孫,號夢苕,常熟人。他一生以詩為摯愛,與書為伴侶,以教育為終身職業(yè),堪稱久負盛名的詩學霸才。 上世紀30年代初,日本悍然侵華。其時,錢仲聯(lián)正在上海任教,沉浸于箋注黃遵憲《人境廬詩草》的忙碌時刻,但外敵犯我中華的侵略罪行使他血脈僨張。追念那段情景,錢仲聯(lián)在其84歲所作《自傳》中憶述:“箋黃詩同時,我基本上用黃詩的表現手法并參用錢謙益、吳偉業(yè)的藝術技巧,寫出了大量反映現實、感詠時事的詩篇,特別是十九路軍淞滬抗戰(zhàn)時,寫了《淞亂雜述》十首、《飛將軍歌》《李營長死事詩》《虹口義屠詩》《國軍撤淞防感書一百韻》以及后來編集時刪去的《新樂府》若干首,發(fā)表在《申報》副刊上。黃炎培先生讀后拍案叫絕,到處為之宣揚,并介紹我同吳江著名詩人金天羽先生相識。金先生又對我詩贊賞不已,后來選登數篇在他主編的《文藝捃華》上……”(《錢仲聯(lián)自傳》,巴蜀書社1993年版第11頁)由此可見,當年才20歲出頭的錢仲聯(lián)已以其出眾詩才而博得名賢大家的刮目相看。 至于“后來編集時刪去的《新樂府》若干首”,寫了什么,又為何要刪,引起了筆者興趣,于是埋首塵灰,細細尋覓,終于在1932年4月11日至21日間的《申報》副刊上錄得五首,題為《滬難新樂府》,署款為夢苕庵主。品讀這幾首《滬難新樂府》,與其他同時期抗戰(zhàn)詩作相比,不難發(fā)現最大的區(qū)別是,《滬難新樂府》所抨擊的則是國人之敗類“漢奸”,或是利令智昏、借機發(fā)國難財的不肖之徒。但從《埋遺骸》和《縹緗劫》來看,實際也宣泄了詩人對日軍暴行的聲討之情。茲轉錄幾首,以睹全貌。 漢奸謠 敵兵欲來,漢奸放火。敵兵既來,迎之道左。敵來猶可,漢奸殺我。嗟汝亦人,豈無肝腸。奈何甘心,為虎作倀。虎倀聞言,大笑不?。浩綍r我身,千恨誰訴。人坐我車,我為馬牛。人居華廈,我棲隘湫。一朝時來,翻轉乾坤。揚眉吐氣,無佛稱尊。東家黃金,西家美女。女抱我眠,金咨我取。汝莫快意一時,鳥盡弓藏悔且遲。 卡車行 卡車兀兀行復停,銅床柚幾堆零星。路逢相識人,勸言不可行。前行虎口萬難過,欲過虎口囊須傾。卜居舊在浜北地,一朝戎馬倉皇避。夜半轟雷四壁搖,萬屋煙騰赤熛帝。脫身虎窟幸已多,身外有物何暇計。戰(zhàn)后還家心骨驚,十家九破余焦楹。家具如山獨未失,一一標識題分明。(某君亂后返閘北家中,諸物皆未動,但編成號碼,于此見十九路軍紀律之佳)空車浜北來,滿載浜南去。邏卒逢無數,喝車停當路。有錢放汝行,無錢車且住。多金饋賊車其前,百步之中幾行賂,不論貧富千取百,賂金高于車中值。更有奸民狐假威,倒篋翻箱去無跡。車身轔轔漸過橋,行人猶唱康衢謠。洪南天地寬如此,人東得到空如水。車轔轔,難為聽。 賃屋嘆 淞隅既失江南危,人心搖搖將安歸。大家小戶離鄉(xiāng)去,爭向申江賃屋住。申江富兒屋作田,一屋歲收銀萬千。貧兒無錢那容處,只借半樓蔽風雨。不知居停居何心,將屋作巢人比禽。敗屋兩幢十家賃,□下余地租多金。亂來屋價高倍昔,人多猶患屋難得。貧兒仰屋愁復愁,朝唶暮嘆租金逼。有錢且住無錢行,居停鐵面無留情??蓱z江海淪烽燧,反為居停致財地。只知此邦安樂窩,誰料長安居不易。君不見戰(zhàn)區(qū)十家九無屋,足繭□江雨中哭。今能賃屋容起眠,日受困追猶為福。 縹緗劫 海內藏書幾家在,海源測海皆湮淪。涵芬一樓最后起,崇樓兀峙滄江濱。宋元環(huán)寶庋高架,絕域善本羅群珍。分齋設案咨涉覽,明窗如雪無纖塵。能令寒士大歡喜,驅車排日來頻頻。一朝烽火逼江介,轟雷巨炮四壁振。飛車百彈破空下,赤熛一怒毀典墳。鐵琴銅劍有孤本,可憐玉石俱遭焚(吾邑瞿氏善本數種借與商務書館,亦遭殃及)。紙灰如鴉蔽天半,云中仿佛號鬼神。頹墻嵂?;瘧?zhàn)壘,遺冊亦供軍中薪。嗟自胡馬寇東北,小心刻意摧斯文。文潮一閣擁四庫,鬼車載入扶桑律。今茲涵芬劫尤酷,舊觀欲復知何春。私家更數周(越然)與易,(培基)銖累寸積搜之勤。似聞池魚亦殃及,凡我識字皆酸辛。吁嗟乎,縹緗一炬哀絳云,三百年來今再聞。 錢仲聯(lián)先生的感時之作錚錚有聲、憎愛分明,之所以深得讀者歡迎和名家點贊,就在于他通過詩作抒發(fā)了抗日軍民和全國愛國同胞的共同心聲。詩人對民族、對國土、對紀律嚴明的抗日軍隊的熾熱情感,對為虎作倀的無恥漢奸,或是乘人之危、敲詐勒索的無賴小人的切齒痛恨,給廣大讀者留下深刻印象。錢仲聯(lián)是一位鐘愛文化的有識之士,自然嗜書如命,所以對商務印書館總廠與東方圖書館在1932年1月28日毀于日機轟炸之下所造成的文化劫難,更是痛心疾首,何況化為紙灰的萬千藏書中就含有來自常熟鐵琴銅劍樓的“瞿氏善本數種”。詩人將此慘重損失與明末清初錢謙益、柳如是所擁有的名為“絳云”的藏書樓于清順治七年(1650年)初冬毀于大火之災相提并論。史稱絳云樓藏書之富名冠東南,幾可比擬內府,且多宋元珍本,故《縹緗劫》末句有“吁嗟乎,縹緗一炬哀絳云,三百年來今再聞”之浩嘆。 《滬難新樂府》之所以未能編入《夢苕庵詩存》(1937年無錫國學專修學院排印出版)的最大可能是詩存編收的均為韻律規(guī)范工整的律詩絕句,而將類似民歌體的樂府詩割愛另存。這恰恰說明,錢仲聯(lián)先生的多才多藝,律詩樂府均得心應手,且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樂府體更能突破律詩絕句的文字限制,喜怒哀樂盡情發(fā)揮。筆者在《滬難新樂府》發(fā)表80多年后再來拜讀,更覺得“悲憤出詩人”是何等真切。 |
|
來自: 蘇迷 > 《蘇州名人逸事、名人與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