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弟 如今,一提起工匠精神,一般都會首先想起日本、德國等發(fā)達國家及其產(chǎn)品。殊不知,在工業(yè)化早期階段,德國貨根本談不上精致,當(dāng)年在英國“Made in Germany”相當(dāng)于劣等產(chǎn)品的標(biāo)簽,而同樣“東洋貨”也曾是劣等品的代名詞。相反的,自古以來,工匠精神就是中國工匠固有的氣質(zhì),北京故宮的總設(shè)計師蒯祥只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已。 《香山小志》是這樣記載的: 蒯祥,漁帆人,業(yè)梓匠,多巧思,能主大營繕。永樂十五年,召建北京宮殿。正統(tǒng)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諸司。天順末,作裕陵,皆其營度。能以兩手握筆畫雙龍,合之如一。每宮中有所營繕,中使導(dǎo)以入,祥略用足準(zhǔn)度,若不經(jīng)意,既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杪黍。指使群工,有違其教者,輒不稱旨。時緬甸貢巨木,詔為殿閾,鋸工不慎,誤截,短尺許,驚奔告祥。祥命鋸工更短尺許,眾愕視不解,以為此木緬貢瑰異之材,向短尺許,自分不能虀粉其身以贖罪,況可再短耶?祥命就兩端雕琢龍首,嵌以大珠顆,用活榫裝卸,尺寸適符。相傳今之所謂金剛骽門限者,即其遺制。祥之巧于應(yīng)變多如此。初,授職營繕?biāo)酃僦凉げ渴汤?,食從一品俸。至憲宗時,年八十余,仍執(zhí)技供奉,上每以蒯魯班呼之。 這段文字將蒯祥“多巧思”,而且善于應(yīng)變,刻畫得“入木三分”,連皇上都稱之為“蒯魯班”。以區(qū)區(qū)一位匠人“官至工部侍郎,食從一品俸”,這樣的禮遇也是史上罕見的?,F(xiàn)在看來,香山匠人絕非浪得虛名。 工匠精神是工匠對自己的產(chǎn)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以蘇州為例,自古不乏能工巧匠。春秋時期干將之鑄劍,唐代楊惠之雕塑,元代朱碧山之銀器……這些蘇州匠人的傳世之作,無不蘊含著作者的精氣神。 蘇州歷史上還有許多無名氏,也因為專注而制造出了精品,被載入史冊。明代《吳中人物志》就有這樣一則記載: 平江王漆匠,至正間嘗以牛皮制一舟,內(nèi)外飾以漆,拆卸作數(shù)節(jié),載至上都,游漾于灤河中,可容二十人。上都之人未嘗識舟,觀者異之。又嘗奉旨造混天儀,可以折疊,便于收藏。其巧思出人意表,可謂智能之人也。仕為管匠提舉。 這位“王漆匠”不知其名,但是他制作了一艘能拆卸可容納20人的牛皮船,還奉旨造了一個可以折疊的混天儀,“其巧思出人意表”,也以其才能“仕為管匠提舉”。 無獨有偶,《香山小志》甚至還記載了三位連姓甚名誰都不知的匠人: 其一: 一造飛車之某甲,梅社人也。性敏志嫥壹,平生不事酒食征逐,每工散后,人多醉飽游嬉,甲獨閉門寂坐,思創(chuàng)一奇制以鳴于天下……一旦告歸,冥目沉思,伸紙畫圖,屢涂屢改,寢食俱忘。期年,稿始就,按圖操斫,有不合者削之,雖百易不悔……如是者十有余年而車始成,其制如栲栳椅子式,下有機關(guān),齒牙錯合,人坐椅中,以兩足擊板,上下之機轉(zhuǎn),風(fēng)旋疾馳而去,離地可尺余,飛渡港漢不由橋。甲猶不滿于心,謂須高過樓屋、能越太湖面四五十里,往來縹緲、莫厘峰,然復(fù)致遠可恃……未幾,病卒,其妻嗔其一生財力心思消耗于此,以至餓填溝壑,皆此車為之也,斧之付炊,其制遂絕焉莫考?;蛟恍炱湫?,正明其字。 這個“飛渡港漢不由橋”的“栲栳椅子式”的“飛車”,堪稱一絕,而且完全是憑借齒輪機關(guān)。這種巧思奇制理當(dāng)載入中國科技史冊,可惜被其妻子劈了當(dāng)柴燒掉了,沒有傳世。 其二: 一造海棠亭之某甲,談?wù)咴疲耗硤@假山上有亭翼然,式如海棠,四面窗檻,亦就其海棠形勢為之,鉤心斗角,雕鏤精細,東西兩門均自能開闔。入者相離一步余,門即豁然洞開。既入,即砰然而闔,不煩人力。出亦如此。人多怪之,四顧諦審,莫知其機何在。年久機壞,遍征工匠仿修,舉無從措手?;蛟唬浩錂C埋于假山,不敢發(fā)視,恐不能還舊觀也。西園羅漢堂舊有瘋僧像,癡容可掬,笑態(tài)如生,近視之,顛動不已,若欲迎人者,然未知亦即某甲所為否?而今雖修造完竣,無此巧作矣。 現(xiàn)在感應(yīng)門分為兩類,一種為微波傳感器,一種為紅外傳感器。神奇的是,在電器發(fā)明之前,我們蘇州的香山匠人已經(jīng)發(fā)明了感應(yīng)門,盡管我們無法得知其中的“玄機”,毫無疑問,這應(yīng)該是感應(yīng)門之鼻祖。 其三: 一作冰梅鼓式燈之某甲,性屈僵,恃才傲物,工肆多惡之,以故落魄不偶。而甲亦恥從狗尾底乞涼,往來阛市,鶉衣百結(jié),晏如也。某紳性豪侈富,將王侯家具什物窮工極巧,無一不精。念廳事懸燈,制多四角、六角,數(shù)見不鮮,創(chuàng)為奇制,斫紫檀為鼓式燈,全體冰梅格,征召工匠,無有應(yīng)者,懸重賞而仍寂寂焉。蓋鼓腹彭亨而又綴以冰片梅花,則長條短干,縱橫交錯,須一一如其彭亨之勢而微彎,筍縫或斜或整,亦須相斗相生,然后合拍可奏乃績,倘有一條一干一筍一縫或差黍許,則全體俱病而左支右絀,不能強為也。以故工匠皆謹(jǐn)謝不敏,而未敢嘗試。一日謂匠頭曰:“區(qū)區(qū)者而不為予辦,嗣后,有他營繕,爾無再過我門也。”匠頭惶急,念惟某甲能為之,顧未卜其行止,四往蹤跡,見某曰:“枕塊臥薪撫其腹,白眼相視不應(yīng)?!苯愁^曰:“吾不能早用子,急來抱佛腳,是吾過也。然君不往,人且謂君藏拙。君平日般倕名稱墮地亦盡,不有奇作,何以服人?”甲欠伸而起曰:“有是哉!”遂偕匠頭詣紳門,選一密室為造作場,舁土數(shù)簣置其中,出入必嚴(yán)扃,不許人窺诇,如是者三匝月。一日,某甲忽去而不來,門扃如故。匠頭四處跴空,見甲箕踞酒家,擘豚痛飲。匠頭為付酒貲,謂曰:“所制將了否?”曰:“了!”回啟其扃,空無所有,眾多揶揄曰:“是誑也,彼形容乞丐,何能為是?”匠頭再往視之,謂曰:“在荷池耳!”匠頭大失望,姑妄試之,果見紅裳翠蓋中,隱隱有魚標(biāo)沉浮者,撈之,四燈具在,燈中尚有未消融之土山,洗之,光澤晶瑩,果彭亨一鼓也。美好圓滿,無偏無側(cè),見者嘆為神工。蓋先是,甲作土鼓狀,削一條,斫一幹,就土鼓而候準(zhǔn),故能筍縫脗?cè)?、湊合天成。紳得之,大喜,酬以厚值,并留于門下為雕鏤事。后為奴仆輩不容,拂衣而去。 工藝如此復(fù)雜的蘇燈,無疑是極品。看來“高手在民間”是很有道理的。 上述例子說明,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產(chǎn)生的,優(yōu)質(zhì)極品需要有能工巧匠參與制造。中國勞動者從來不乏創(chuàng)造精神。 |
|
來自: 蘇迷 > 《香山幫建筑,蘇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