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概念 史料就是指有助于認,識歷史、復原歷史真實情況的一切資源,也就是關于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切信息。 史料分類 (一)按表現形式分 1、文字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記錄的史料。 (1)種類:①以紙張為載體,如官私史書、文書檔案,地方史志、傳記、譜牒、文集日記、野史筆記、報刊、信箋等。②以電子媒介為載體,如電子郵件、各類聊天信息等。 (2)價值:最主要的史料載體,使文明得以流傳后世。 (3)局限性:①無法反映前文字階段的人類歷史。②往往受個人因素(個人立場、個人修養(yǎng)、感情好惡)、政治因素(政治權勢篡改歷史)、時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的影響,致使文獻記載中出現錯誤,需要綜合分析各種史料,進行比較分析、去偽存真,探索發(fā)現歷史真實。③文學作品能反映作者生活時代的特征,可作為史料,但要注意甄別。④歷史漫畫能形象地再現歷史,但往往帶有強烈感情色彩。不能作為研究該歷史事件的直接證據,但可以作為研究作者對該事件看法的第一手材料。 2、實物史料:是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 (1)種類: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 (2)價值:①實物史料是歷史的見證和歷史知識的可靠來源,既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又具有形象直觀性,因而比文字史料更直觀、可靠。②它在斷代上具有數據的精確性,是重現前文字階段人類歷史的最重要依據。③豐富了對文字產生以后的人類歷史的認識,與文字資料相互參證,從差異中尋找歷史的真實,能夠印證、充實、糾正文字資料。 (3)局限性:①實物史料多為片斷,它們可能只是一個很小的碎片,無法完全反映歷史的全貌和原貌。②需要文字史料以及其他各種歷史資料進行綜合印證,相互補充。比如對有些器物,人們還只能猜測它們的意義,并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3、口述史料:又稱口碑史料,是反映口頭講述并被記錄下來的資料。 (1)種類:神話、傳說、故事、史詩、俗諺、遺訓、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錄、座談錄音等。 (2)價值:①口述史料可以與文字、實物等史料進行相互印證,彌補史料的不足。②多用于現代史的研究,通過對尚在人世的當事人訪問而獲得對歷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3)局限性:①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口述史料會與本來面貌有較大差距,當事人的回憶也難免不準確或者不全面(受到當事人的記憶能力、情感、價值判斷等因素的影響)。②神話、傳說、故事、史詩等也會有大量創(chuàng)造和虛構的情節(jié)。 (二)按學術價值分 1、直接史料與間接史料 (1)分類:直接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指第一手史料,即未經中間人修改或者省略轉寫的史料。間接史料是指第二手史料,即已經經中間人修改或省略轉寫的史料。例如,《明史》是間接史料,明檔案則是直接史料;《周書》是間接史料,毛公鼎是直接史料;《史記》研究秦始皇是間接史料,研究司馬遷是直接史料……以此類推。 (2)價值:直接史料是比較可信的,間接史料因轉手的緣故容易被人更改,但有時某一直接史料也許是孤立的、例外的、而有時間接史料反而是前人通過精密歸納直接史料而得來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看待。 (3)兩者與文字、實物、口述三類史料的關系:①實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②文字史料中二手史料居多。③口述史料輾轉相傳,更需要仔細甄別。 2、官方記載和民間記載 用官方的記載參照比較民間的記載,這是史料選擇中的一個原則。官方記載和民間記載互有長短,官書在年月、官職、地理等方面,有簿可查、有籍可錄者往往比民間記載更為準確;而民間記載關于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內幕”方面,補充了部分官書中不能說或者不敢說的內容??傊瑹o論是官方記載還是民間記載,在某些事情的真實性上都有不全面的問題,因而要互相對照,進行考證。 3、本國的記載和外國的記載 本國的記載與外國的記載,互有長短,不能一概而論。一方面,外國的記載可靠性相對較差。因為傳聞極易失真,而且外國人了解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大多不如本國人。但是另一方面,外國的記載也有其優(yōu)勢,即不須隱諱,客觀性相對較強。況且本國每每忽略最常見但可能卻最要緊的事,而外國人則可以少犯此類錯誤。 4、近人的記載和遠人的記載 這兩種記載相對是比較容易判斷優(yōu)劣的。除去有特別緣故者外,近人的記載一般都不如遠人記載,因為事實只能越傳越失真。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提出“古史層累說”,他認為時代愈后,傳說的古史期越長;時代愈后,傳說中的人物愈放愈大;我們在這上面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實確切的狀況,至少可以知道那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 5、不經意的記載和經意的記載 記載時特別經意,一方面使記載信實,但也可能使記載格外不真實,因為經意便難免于作用,有作用便失史料的信實。不經意的記載,固然有時因不經意而亂七八糟,輕重不分,但是,有時候也正因為“不經意”而保存了一些原始史料,不曾受人為的“修改”。 (三)按歷史學的要素分 1、歷史敘述:對歷史人物或者事件的客觀敘述,不帶任何功能性(或者作用)定位,即“是什么”問題。 2、歷史解釋:必須對歷史人物或者事件作出主要的較準確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問題,注重的是對史料的解讀,要求不加入個人的觀點,不能有預先的設定,必須從史料本身以及史料發(fā)生時候的社會背景等方面分析。 3、歷史觀點:不僅要對歷史人物或者事件做出準確的功能性定位或者定性,更帶有強烈的主觀評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質,有何積極和消極影響”的問題。 4、歷史結論:是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的總結性認識,主要包括對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性質、意義、歷史地位等所做的總結。 5、歷史評價:從某個角度對歷史上的人或者事進行評價,有立場、有主觀性。 史料辨?zhèn)?/span> 辨?zhèn)蔚乃姆N基本方法: 1、從目錄上來辨別其真?zhèn)巍=柚鷷縼龛b別古書真?zhèn)?,可以分為三種方式:①從書目上考其來源,來源不明,不可輕信。②借助書目考其流傳,如流傳之緒顛倒混亂,也不可輕信。③借助書目,核對篇目、如不符合,也不可輕信。 2、從古書所引用的材料來鑒別其真?zhèn)?。按引用的材料來考其真?zhèn)?,也有二種方式:①早出的書反引用晚出書的材料(既可以是指寫作時代的早晚,也可指刊行出版的早晚),不可輕信。②引文有誤,也不可輕信。 3、從古書的內容來鑒別其真?zhèn)?。這一種方法,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考察:①所記史事、人物活動、與史實是否相符。②所記的專用名詞,如人名、地名、文物制度等,是否與史實相符。③所記的時代特征、思想狀況等是否與史實相符。如其不符,不可輕信。 4、從古書的文法、體例、風格來鑒別其真?zhèn)?。一時代有一時代的行文特色、流行體例,因此,也可以從文法、體例、風格等方面來鑒別其真?zhèn)巍?nbsp; 此外,實物史料還可以從制作原料、手跡、款式等方面來辨別其真?zhèn)螁栴}。 編輯:陳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