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個問題就像是“執(zhí)行死刑的時候犯人不愿意死怎么辦”一樣可笑,不愿意死?新皇帝有一百種方法讓你“愿意死”! 殉葬制度,在古代世界里普遍出現(xiàn)過,東西方文明都有著大規(guī)模的殉葬記錄。這種殘忍的制度,是奴隸社會的遺留,它的本質思維是——人不是人。 奴隸社會里,奴隸被視作是奴隸主的財產(chǎn),奴隸主死了,給他殉葬一點“財產(chǎn)”是很正常的事,就像在墓里放金銀珠寶是一樣的。同時希望這些人死之后能夠繼續(xù)伺候那個死去的皇帝。 這種殘忍的制度,從商周時期就有,先秦時期,殉葬奴隸全都是被斬首而死,主人死了,直接挑一些奴隸殺掉一起埋了,實在是沒人性到了極點。 秦始皇死的時候,秦二世把給他修陵墓的七十萬民工全部殉葬,直接鎖死大門把他們關在陵墓里面。為的就是不讓這些參與修建陵墓的民工泄露陵墓里的秘密和結構。 所以后世的百姓都聰明了,在給皇帝修陵墓的時候,知道提前挖好暗道,給自己留條生路。 至于妃子,就沒有那么幸運了。 本來,秦朝以后,殉葬一度消失了,漢朝沒有殉葬,唐宋也沒有,可見除了秦朝這個軍國主義王朝,漢唐宋的君主都是比較有人性的。 唐朝的時候,皇帝死了,一般讓有孩子的妃嬪跟孩子去居住,沒有孩子的妃嬪發(fā)配到寺廟里出家當尼姑。很多妃嬪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見到皇帝一面,卻要給皇帝守一輩子活寡,封建制度殘忍程度可想而知。 1424年,朱棣駕崩后,生前服侍過他的嬪妃、宮女多達30人為其殉葬。赴死之日,明仁宗朱高熾為她們餞行,然后讓人帶到別殿上路。 別殿上早就準備好木凳,梁上已經(jīng)掛好白色的絞繩,她們被催促著登上木凳,不管愿意不愿意,最終她們都要在脖子下套上絞繩。 時辰一到,滿殿哭聲震天,但沒什么鳥用,宦官們很快就踢倒木凳,她們被活活吊死。 殉葬是一個古老而殘忍的陋習,世界各地都有存在,我國直到康熙年間才完全杜絕殉葬制度。 殉葬最大的主是君王們,其次是貴族們,再其次是有權有勢的主。比如古代普通的奴隸主,就可以讓自己喜歡的奴隸殉葬,奴隸就會因此而死。 因此,社會上有沒有殉葬制度,主要看君王們。一旦君王們不搞這一套,下面的人就會迎合,慢慢殉葬就會消失。 也有例外,典型如古代日本,主子一死,手下人為表示忠勇就要破腹殉葬。嚴重的時候,需要主子家人威脅、政府出面干涉,才能止住“自殺潮”。 就正常而言,主子死了,除個別人以外,大多數(shù)人是不愿意去死的,皇帝嬪妃們也一樣。 那么,嬪妃們不愿意死,會怎么樣呢?抗議無效,君王“一言九鼎”,既然口已經(jīng)開了,你就不得不死。 大戶人家的仆人可能還有機會逃跑,宮內(nèi)的嬪妃那是毫無機會的,插上翅膀也會被射下來。何況每一個嬪妃,都代表著一股宮外勢力,他們的親人可都還在,你跑他們就遭殃。 因此,嬪妃們不愿意死,也只能去死。死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上吊死、被白綾勒死、喝毒酒死,或者直接關在陵墓內(nèi)慢慢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