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fā),望同點黛。山下有華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span> 閱讀到《水經(jīng)注》中的這段文字時,我的腦海中頓時浮現(xiàn)出了一幅美麗的圖畫。而這幅圖畫便是元代畫家趙孟頫的名作——《鵲華秋色圖》。 ![]() 見到《鵲華秋色圖》的復制品(原件今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我在讀本科的時候,第一眼便感覺它不愧為一幅名畫。在這幅畫中,突出的是兩座山,右方是孤峰峭拔的華不注山,左方是似踞似臥的鵲山。華不注山平地突起,除山腳下排列成行的一叢樹木外,整個山周圍都是水澤,從近景延伸到遠處的地平線。這部分畫面比較空闊,給人以蒼茫之感。整個山呈深青墨色,莊嚴肅穆,氣勢逼人。鵲山山形平而圓,與華不注山形成鮮明對照,更反襯了華不注山的突兀峭秀。為了使畫面的反差得以和諧一致,鵲山周圍的景物就比較繁多,在樹木掩映之中有錯落的三所茅舍,草地間有五頭羊,還有一排漁網(wǎng),茅舍門前有一人瞭望水邊的漁具。華不注山周圍空曠的水面上,有兩只小船相向而行,右邊一只正向遠方劃行。整幅畫中雜樹繁多,松柏高大繁茂,多在遠景,兩山之間的近景是一組較為密集的叢樹,雜樹相間錯落有致、高低不同,有的枝葉茂盛,有的紅葉滿枝,有的葉落枝禿;近景中的四棵老柳干體盤曲、柳枝婆娑。水邊堤岸橫斜,蘆草叢生……整個畫面展現(xiàn)了自然的雄偉壯觀,一草一木,秋色漸濃,漁叟的安靜與林木、茅舍、羊群、湖水的平靜和諧地交融在一起。在畫正中央的上面,趙孟頫題了這樣一段文字:“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歸來,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于《左傳》。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為《鵲華秋色圖》?!?/span>!! 看過了這幅畫作之后,我還沒有意識到,以后我有一天會真正到這兩座山的腳下進行一番考察。知道我讀到了篇首引用的《水經(jīng)注》里的這一段文字,看來濟水是曾經(jīng)流過這兩座名山的腳下的。于是我便把濟南考察第二日的目的地定在了這里。 參觀完大明湖之后,我與初中時的同窗好友、現(xiàn)在的山東省中醫(yī)藥界代表人士步凡見面了。上次我們見面還是我結(jié)婚時他來當我的伴郎,如今在六個月以后,我們又見面了。這時已經(jīng)是晚上六時,我們在離大明湖不遠的濟南特色餐廳王府池子四號院享用到了用濟南的泉水煮的鯉魚,顯得很是鮮美可口。我們步行了有一天的時間,都感覺頗為勞累與饑餓了,吃飯時感覺什么都很香。王府池子四號院的周圍是一片濟南的古城區(qū),目前被辟為歷史文化街區(qū)。這一代都是些低矮的平房建筑,建筑之間是狹窄的小巷,這些巷道狹窄到只有行人和自行車可以進入,汽車是無法駛?cè)氲?/span>。在這些狹窄的小巷子里面,也能夠見得到一些不知名的小泉池,小巷子里面有挑著鐵桶的濟南市民來來回回,挑滿一桶桶泉水滿載而歸。 “你們明天打算考察什么地方呢?”步凡問我道。 “打算去濟南東北方向的華不注山和小清河,”我說,“那明天我們在哪里見比較合適?” “在洪家樓天主教堂吧,”步凡說,“我們先在那里參觀一下教堂,然后去華不注山?!?/span> 洪家樓天主教堂離步凡住的地方不遠,去那里也算多參觀了一個景點,于是我們便欣然答應了。 2018年9月2日是一個星期日,這一天早上我們6:30起了床,吃過早飯之后便乘車往洪家樓天主教堂趕去。今天車上的人不是很多,早上天氣有些陰暗,看上去很快就有一場秋雨要來臨了。我們乘公交車行了半個小時多一點,便到達了洪家樓天主教堂。 ![]() 剛剛下車,我們便看見了這所非常雄偉的建筑,它坐落在一片花園中,尖塔顯得很是高大。下車之后不久,步凡也找到了我們,我們便一起去參觀這座教堂。這座教堂是由奧匈帝國的天主教教士龐會襄設計,1901年動工,1906年擴建為哥特式建筑,建成后的教堂面積達1625平方米,可容納千人舉行宗教禮儀,非常壯觀。洪家樓教堂是我國華北地區(qū)最大的天主教堂。教堂體量高大,氣勢宏偉,平面為拉丁十字形,立面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風格。教堂坐東朝西,兩側(cè)立著兩座石砌方形鐘樓,塔頂高高聳起。兩座鐘樓夾著中部教堂大廳的山墻。塔樓上布滿了細長的尖塔和狹長的窗戶,更增加了塔樓的高大。大廳山墻上擠滿密集的窗戶,底層門扇上刻滿生動的雕像,一切都充滿了向上的動勢。教堂的大廳十分高大,進深很長,充滿了神秘的宗教氣氛。洪家樓天主教堂雖然是比較純粹的西方建筑,但是依然可以在一些細部看出中國傳統(tǒng)的影響。教堂主廳的屋頂蓋著中國傳統(tǒng)小黑瓦。此外,教堂中門兩側(cè)上部石墻雕有兩個石龍頭,龍嘴大張,怒目圓睜,雕刻生動夸張,顯然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 我們進入教堂時,里面進行著主日的彌撒,信徒們一個個排著隊領取圣體。教堂的二樓有一座規(guī)模龐大的管風琴,在演奏著贊美天主的頌歌。天花板上吊著的枝型吊燈把柔和的燈光照射到神父與信徒的身上,顯出一種莊嚴而又神圣的氛圍。在祭臺上端坐著的是山東省天主教區(qū)的主教,看上去年齡已經(jīng)很大了,頭上戴著一頂白帽。走廊兩側(cè)的墻上懸掛著十四處苦路圖,描繪了耶穌基督被出賣、接受審判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全部過程。教堂里的唱經(jīng)班成員都穿著統(tǒng)一的白袍,歌聲在教堂里回蕩著。我們在里面看了一下,又圍繞著教堂走了一圈,隨后便乘車前往此行的下一站——華不注山。 此時的華不注山的四周正在大興土木,濟南市政部門用圍欄在周圍圍了整整一圈,有很多的挖掘機在里面挖著土石,挖的土石由一輛輛大卡車運走。步凡告訴我們,華不注山周圍這是要挖一個人工湖,以恢復成《鵲華秋色圖》中的模樣。可惜我們此次來的并不是時候,要是等這項工程完工之后再來拜訪華不注山的話,那么所見的景致就將會與趙孟頫在圖中描繪的非常相似了。我們乘坐的網(wǎng)約車經(jīng)過其中一條兩邊用藍色的板遮擋住的道,到達了華不注山的腳下。 到了山腳下,仰望這座山,給我的第一感覺便是山實在是太過突兀了。周圍都是平地的情況下忽然有這么一座石山,實在讓人感覺像是鶴立雞群。而第二感覺便是——趙孟頫在《鵲華秋色圖》中對此山的描畫確實是極為準確。華不注山給人的感覺,像一顆尖尖的狼牙,牙尖直刺著天空。趙孟頫在圖中的描畫,真正做到了“得其意”。山在九月初的時候,上面的草木正是繁盛之時,整座山也正如《鵲華秋色圖》一樣,呈現(xiàn)出翠青色。雖說山算不上是多高,可是它的峻峭挺拔使其在濟南市的東部可算是一景。 ![]() 華不注山上修了石階道,我們?nèi)吮愕侵交ハ嘧h論著。 “這一次你來濟南,是想考察什么內(nèi)容呢?”步凡問我說,他知道我經(jīng)常外出各地進行考察,每次考察后都會寫游記或者論文。 “今年一直在進行對于濟水的專題研究,”我回答說,“今年春天去了濟源,考察了濟水的源頭,夏天在濟寧周邊考察了幾個濟水別支水道的經(jīng)行地點。如今我算是到了第三個以濟水命名的城市了?!?/span> 步凡聽到以后感到很好奇:“那么濟南市周圍還能找得到濟水的遺跡嗎?是不是完全已經(jīng)被黃河所占據(jù)了?” “這個嘛……”我先給他賣了個關(guān)子,“我現(xiàn)在先不回答,等我們登上山頂,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span> 山坡的石階道還是很陡峭的,走到一些地方我們不得不手腳并用,才算通了過去。 “這座山還是很特別的,”步凡說,“在平地上忽然地聳立起來,也沒有和其他的山相連在一起,離濟南南部的山相距也很遠?!?/span> 我看了一下這座山的四周,確實是比較低平,但遠處可以看得到有一些山脈,那便是矗立在山東省中部的泰沂山系。前段時間我看了一些關(guān)于地質(zhì)學的書,如今看到這樣的地形,頓時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說:“如果從地質(zhì)史的角度來看,這座山在遠古時應該是與濟南南部的泰沂山系連在一起的。后來是由于侵蝕作用導致了中間較為低矮的連接部分逐漸成為了平地,因此它便顯得孤立了?!?/span> 我們有互相問了一些這幾年來的生活與工作情況,自從我2011年赴俄羅斯留學之后,與步凡有幾年沒有好好地見面與聊天了。這些年他一直在濟南,從事著和他本專業(yè)密切相關(guān)的工作。我們聊著聊著,便登上了華不注山的山頂。 這一天的天氣很是晴好,在山頂之上可見整個濟南市。為了保證濟南周邊的風景,濟南市不允許在華不注山周圍興建比華不注山更高的樓房。站在這里放眼望去,山下施工的挖掘機與推土機看得很清楚,圍繞人工湖種植的一圈樹木已經(jīng)基本完工,現(xiàn)在就主要是再造先前的水面了。更遠一些的地方是一座火力發(fā)電廠,它發(fā)出的電供應濟南市的大部分城區(qū),雙曲線形的冷卻塔正在排放著白煙。而如果把眼光看得更遠一些的話,便可以見得著兩條河流了。 “看見那兩條河流了嗎?”我用手指給步凡說。 “看見了,”步凡說,“北邊的那條是黃河,南邊的那條是小清河?!?/span> ![]() “這就是最為形象的‘濟清河濁’,”我向步凡解釋道,“北邊的這條黃河河道是1855年黃河自銅瓦廂決口之后北流形成的,它正好流經(jīng)華不注山與鵲山的兩山之間,河北邊的那座山就是《鵲華秋色圖》里的另外一座山。南邊的那條清澈的河流現(xiàn)在的名字為小清河,它在歷史上的名字是濟水?!?/span> “小清河就是濟水的故道?我還以為現(xiàn)在的黃河把濟水故道完全奪占了。” “濟水清黃河濁,從這里可以看得最為清楚。正因為濟水清澈,所以人們至今仍然將由它故道所形成的河流稱小清河?!?/span> “現(xiàn)在濟南正在大力開發(fā)小清河,打算把它開發(fā)成為可以通萊州灣的水路通道?!?/span>后來我從新聞報道上了步凡說的這一消息。如果這一計劃可以順利實現(xiàn)的話,那么以后在這座華不注山上就可以看到“門泊齊魯萬里船”了。 黃河北岸的鵲山所呈現(xiàn)的,是與華不注山完全不同的特征。華不注山如果說像一只高聳的尖牙的話,那么鵲山則就是像半個圓球了,形狀渾圓敦厚?!?/span>鵲華秋色圖》上對鵲山的描繪也是極為準確而且形象的。只不過斗轉(zhuǎn)星移,滄海桑田,如今這兩座山被黃河分割開來了,不像當年兩山之間是一片湖沼與樹林。黃河的改道也造成了濟南北部的低洼地帶為泥沙所淤,地表高出數(shù)米甚至幾十米。鵲山與華不注山之間原來面積廣闊的湖沼也為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所淤平,再也不復《鵲華秋色圖》中的景色了。希望我們來時所見的濟南市開挖華不注山下人工湖的工程,可以多少再復當年的勝景。 趙孟頫在濟南時不僅留下了這一幅名畫,還留下了一首很受濟南人喜愛的七律詩: 濼水發(fā)源天下無,平地涌出白玉壺。 谷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span>。 云霧潤蒸華不注,波瀾聲震大明湖。 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性孤。 短短的56個字,卻描繪了濟南城的所有勝景。站在華不注山峰頂上的我們對照著圖與詩來觀賞濟南,感覺確實描繪得很是貼切。 在欣賞完實地的《鵲華秋色圖》后,接下來我們便下了華不注山,去參觀華不注山腳下的華陽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