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小朋友來說,抓緊點滴時間學習的重要性自不用說。對于成年人來說,終身學習的必要性其實也是大多數人都能夠意識到的,但是繁忙的課業(yè)、工作和社交以及隨之而來對娛樂減壓的剛需讓我們對于一種更“輕”的學習方式產生了自然的好感。那么,如果有一種學習產品能夠讓我們打破時間的壁壘,可以在坐車的時候、午休的時候、跑步的時候輕松使用,那自然是再好不過。 目前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們,最偏好于用邊角時間,或者此處我們稱為“碎片時間”來進行的,主要是兩類學習:語言和閱讀。語言的話,主要就是指英語學習,比如聽力口語詞匯,而閱讀,也主要指英語原版閱讀。 借用一下之前和我交流的一位家長的話來說就是:“孩子的時間一分鐘都不能浪費”。真的是這樣,有很多計劃出國念高中的孩子們,他們的家長可能從小學4 、5年級,甚至更早就已經開始做規(guī)劃:學校的gpa,課外活動,寒暑假研究課程,SSAT,托福雅思備考,面試準備等等一系列的籌備都要同步進行。其中尤其是英語學習任務最重,挑戰(zhàn)最大。 公立學校的英語教學自不用說,其難度和強度都與標化考試相差太遠,即使是國際學校,由于其較為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也無法給相當一部分孩子提供足夠的語言學習的支持。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不得不尋求其他的渠道來幫助孩子突破語言考試的難關。語言成績的要求擺在那里,時間不夠的現(xiàn)實也無法避免。 在這樣的背景下,家長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夠充分利用碎片時間來學習英語,同時又對時間的投入是否能夠產生期許的效果充滿焦慮:一個打卡課程一天可能只花費10分鐘至多半小時,但是積少成多,萬一堅持了半年一年沒有效果怎么辦? 確實,孩子沒有時間來試錯,一個無效的學習方法浪費的不僅是時間,更有可能耽誤了孩子整個升學計劃。那么,Alex就來跟大家談談,究竟如何幫助中小學生合理規(guī)劃每天的“碎片時間”,來完成彎道超車,進而拉開和同齡人之間的距離。 如何理解“碎片時間”? 大家要注意的是,“碎片時間”是與“整塊時間”相對應的,既然是相對,那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可能你會覺得三分鐘五分鐘才是碎片時間,但是仔細想想,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相對于8個小時泡在學校的時間,也可以算是“碎片時間”了。 我是這樣去定義中小學生的碎片時間的:任何可以用于分配除學校上課和課外班以外的活動的時間,都算是“碎片時間”,之所以“碎”,是因為中小學生的時間,即使是寒暑假,也都是以學校上課或課外班為主的,那么其余的時間就會被每天固定的課程時間打得比較碎。 那么在這層定義之下,上課外輔導班的時間只能算“課余時間”,而不能算“碎片時間”,因為對于大部分的孩子來說,像是拉丁課、網球課這樣的素質型課程,以及英語班、奧數班這樣的學術課程,都是根據他們升學或人生的規(guī)劃,必須要進行的學習,是占據了固定的整塊時間來做的。那么我今天所要說的“碎片時間”,指的是這些時間以外的時間。 說到這里,有些家長可能想要來挑戰(zhàn)我:“孩子已經花了那么多時間上課了,剩下的時間應該好好休息和放松,為什么還要規(guī)劃學習任務呢?” 針對這個問題,我其實是非常贊同這些家長的觀點的,沒錯,休息和娛樂對于任何一個人,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想要說的是,一個合理的學習規(guī)劃,孩子在上完學校課加上課外班之后,應該還是要有足夠的時間來既進行一定的休閑娛樂,也還有一定的時間再來做一些額外的學習的。沒錯,我的意思就是,你需要給孩子預留一些可以用來做“碎片化學習”的時間。 “碎片化學習”應該學什么? 我認為,以上定義過的那些“碎片時間”應該優(yōu)先用來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與整塊時間內學習的內容相對應的回顧和預習。 暑假是補課的高峰期,我曾經有過這樣的學生,上完了我的課以后,還有數學、物理、拉丁、陶藝四門課,這些課之間的時間刨去午飯、晚飯,都趕在路上。 每天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晚上9點,這個時候,她還需要完成各門課的作業(yè),最后的結果是,她每天都是一臉歉意地走進我的課堂,對于學過的任何內容,都沒有時間來作復習和回顧,更遑論對后面內容預習了,甚至有幾次作業(yè)也都沒有做完,這樣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我是做考培出身的,我們考培界有一句名言叫“三分學,七分練”,放到非純應試型課程,也依然適用,我認為最最不濟也應該是“五分學,五分練”,但是,我發(fā)現(xiàn)家長們和孩子們對于課外班的作業(yè)的重視度尤其薄弱。 當然,我認為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不完全是孩子或是家長的問題,機構上課的頻率比較低,對于學生作業(yè)的把控本身就比較困難。因此,本著對學生負責的原則,我和我的助教們往往會不厭其煩地頂著被小盆友和家長嫌棄的風險去布置作業(yè)和催作業(yè)。 好在現(xiàn)在技術手段不斷革新,線上的打卡系統(tǒng)、學習系統(tǒng)、和作業(yè)系統(tǒng)能夠非常好地幫助補習老師和機構去監(jiān)控學生平時的作業(yè)、復習、和預習。 回顧對于學習之所以重要,不僅僅只是“常識”,而是可以從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來解釋的。語言類的學習,很大部分依賴“記憶”,我們人類的記憶分成三種: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以及工作記憶。 大多數時時接收的信息,都會先存到我們的短時記憶里,就好像電腦的緩存一樣,過一段時間如果這些記憶不再被使用,那么大腦自然就會刪除這些記憶。 當一段記憶忘記了以后又被想起來,那么這個時候就會發(fā)生一次activation,就是“激活”,就是等于給我們大腦傳遞了一個信息:這個東西蠻重要的,你怎么給刪了呢,經過多次的“激活”之后,大腦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信息似乎非常重要,就會給我們存儲到長時記憶里面去。 工作記憶是比較復雜的一種記憶,它與短時記憶類似,但是除了存留信息意外,它還能幫助我們利用這些時時的信息進行思考、推理以及與我們已經有的長時記憶作聯(lián)系。 我們在做閱讀理解題時,就是我們的“工作記憶”在幫助我們結合上下文做理解,到文章中找答案。因此,工作記憶的強弱既取決于我們短時記憶的強弱,也取決于我們長時記憶儲備的多少,是一個比較綜合的能力。 無論是哪一種記憶,提高的關鍵都是不斷的“重復激活”。這個“重復”其實包含了兩層含義,一個是強度,一個是時間間隔。強度就是反復提起的強刺激,在學習上,實現(xiàn)的方式可能就是上強化班,在一段有限的時間內反復地學習一系列的知識。 但是,我們都有上短期強化班的經歷,往往剛上完課印象很清晰,過了半個月一個月,發(fā)現(xiàn)什么都忘了,這就是因為我們只顧著“強化”和“重復”,忽略了我們的大腦一個很大的bug:就是每當有新信息出現(xiàn)的時候,容易對老信息產生干擾,這就是為什么過了時間長了,以前的事情就記不清楚了。但是,沒關系,這個時候,只要我們再努力去想起來那些信息,就等于發(fā)生了“激活”,這樣反復忘記幾次,再記起來,就能夠最終牢牢地記住這些信息。 因此,回顧,尤其是間隔一段時間后的定期回顧,才能夠保證知識的留存。因此,請各位家長務必在規(guī)劃孩子的學習時,留出給孩子進行回顧的時間,不然,即使學再多新的東西,也只是意味著更嚴重的遺忘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