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與夫婿程千帆并稱“當代李清照趙明誠”;她被朱光潛稱贊為“易安之后見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葉嘉瑩在一次演講里評價她是集大成的女性作者……這位文壇江南才女、知名愛國詞人,正是沈祖棻。今年是沈祖棻先生誕辰110周年,在她的生辰1月29日這天下午,《沈祖棻詩學詞學手稿二種》在上海圖書館首發(fā),由中華書局和上海圖書館、海鹽縣檔案館(史志研究室)舉辦。
同期的紀念沈祖棻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專家們從沈祖棻的生平經(jīng)歷、學術(shù)成就、藝術(shù)成就等多方面展開討論,對此次手稿影印出版給予了高度評價。
《沈祖棻詩學詞學手稿二種》
張春曉 主編
中華書局
作為格律體新詩先驅(qū)詩人之一,沈祖棻以一首《別》享譽大江南北。她非但工于詩詞創(chuàng)作,亦精通理論,在古典文學研究方面的造詣,對中國格律新詩的創(chuàng)建和完善有著重要影響。沈祖棻先后任教于成都金陵大學、江蘇師范學院、武漢大學,于學術(shù)研究卓有成績,撰有《宋詞賞析》《唐人七絕詩淺釋》,均為相關(guān)領域名著,至今仍受讀者喜愛。復旦大學教授傅杰追憶說,“我沒見過沈先生,只借她的詩句做了程千帆先生回憶文的標題與題記,更向多屆學生力薦過《唐人七絕詩淺釋》與《宋詞賞析》等著作?!?/p>
1977年沈祖棻不幸因車禍遽爾離世,留下部分未完成著作,《沈祖棻詩學詞學手稿二種》所收《七絕詩論》與《手抄大鶴山人校本清真集》(卷上)手稿,即其中較完整而尤具價值的兩種。
前者系沈祖棻在武漢大學講授文學史專題的講義,與名著《唐人七絕詩淺釋》相比,《七絕詩論》視野更加開闊,打破斷代局限,體現(xiàn)對于七絕詩體研究的整體構(gòu)想。全稿六章,大體已就,唯最后一章僅存目錄,未及完成;然謄寫工整,卷首由程千帆題簽,稿內(nèi)并有程先生所作批注。后者以工楷抄寫,字跡秀麗端雅,有晉唐風。稿中除鄭文焯校語之外,并過錄汪東、黃侃二人原批近50處,汪東之弟汪楚寶按語數(shù)條,極為罕見。
有學者談到,沈祖棻與李清照確有許多共同之處:都曾在戰(zhàn)亂中飽嘗顛沛流離;都出生于詩書世家;都有著與丈夫志趣相投的佳話;都有非凡的詩詞才華……
而她的才華,在1932年僅23歲時就嶄露頭角,當時她以一闋《浣溪紗》,將“九一八”事變后國人對山河破碎的憂患,傳遞得濃密婉轉(zhuǎn)——“芳草年年記勝游,江山依舊豁吟眸。鼓鼙聲里思悠悠。 三月鶯花誰作賦?一天風絮獨登樓。有斜陽處有春愁。”這令中央大學文學院長汪東拍案叫絕,令沈祖棻由此贏得“沈斜陽”別號。
青年時代的沈祖棻
浙江師范大學教授李圣華談到,江南文化是沈祖棻豐沛創(chuàng)作的土壤,從多重維度滋養(yǎng)了這位女詞人。對于自幼生長于姑蘇城的沈祖棻,家鄉(xiāng)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市列珠璣,菱歌泛夜的良辰美景,給她留下了深刻記憶。無論是“生小住江南,橫塘春水藍”(《菩薩蠻》),還是“家近吳門飲馬橋,遠山如黛水如膏”(《浣溪沙》),水秀山明、人杰地靈的江南水鄉(xiāng),在她的創(chuàng)作中鐫刻著鮮明印記。
從她的創(chuàng)作脈絡中不難發(fā)現(xiàn),為增強語言的感染力,沈祖棻善于運用各種修辭手法。運用比喻,如《鷓鴣天四首》其一:“相思恰是楊柳色,一日春風一日深”;運用夸張兼設問,如《得印唐書卻寄十首》其十:“何當夜話巴山雨,剪盡西窗燭萬條”;運用設問兼比喻,如《江南諸友約……四首》其四:“安得真同花外燕,一年一度到江南”……而沈祖棻的詩詞鑒賞,則側(cè)重于藝術(shù)技巧分析,并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同詩詞鑒賞緊密結(jié)合。
本書主編張春曉為沈祖棻外孫女,亦即名作《早早詩》中的早早。她在序言中提及,沈祖棻字法晉唐小楷,秀麗典雅,賞心悅目。此次出版,全書采用原大全彩影印方式,力求最大程度保存手稿原貌,兩種手稿均體現(xiàn)出較高的書法藝術(shù)水準,具有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
“這些手稿的系統(tǒng)整理出版,是對一位歷經(jīng)坎坷的詩人的最好紀念,也為古典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樣本。”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子善談到,只要對美有點感覺的讀者,哪怕是學術(shù)外行,看這部手稿也能體會到書法藝術(shù)的沉靜秀美,是難得的審美享受。他強調(diào)了名人手稿傳播的重要性,此前中華書局陸續(xù)出版了郁達夫、王國維等名家的手稿著作等,“讀手跡,思故人,出版界與上海圖書館等館藏界合作,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文匯記者:許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