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330年前的今天(1687.7.5),一部偉大的著作誕生了,它向我們揭示了宇宙萬物運行的奧秘,那就是艾薩克·牛頓爵士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知識點 I :《原理》發(fā)表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稱得上是牛頓的封神之作。所謂的經典力學大廈,就是在這一刻搭建起來的。雖然牛頓寫作這本書只花了3年時間,但整體的思想形成過程卻有整整20年,可謂嘔心瀝血。一經出版就震動了整個歐洲,牛頓也成為當時歐洲最負盛名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 1687年7月最早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拉丁文版(當時術上論文也大多數由拉丁語寫成),1713年出了第2版,1726年出了第3版。值得一提的是,各版均由牛頓親自作序和增訂。而現今全世界流傳范圍最廣的是莫特翻譯的英文本,1729年出版,后來出現的多種文字版本都是以此為藍本的。那時候牛頓已經去世2年了。
知識點II:《原理》對質量、動量、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定義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或者叫三編。第一編叫“物體的運動”,主要把各種運動形式加以分類,也仔細分析了每一種運動形式與力的關系。第二編叫“物體在阻滯介質中的運動”,主要考察了各種形式的阻力對運動產生的影響。第三編是“宇宙體系”。 《原理》在一開始就定義了8個概念: 定義1:“物質的量”,指物質的度量,可由其密度和體積共同求出,現在我們將其簡稱為“質量”。書中寫道:空氣的密度加倍,體積加倍,空氣的量(指質量)就增加4倍。牛頓還進一步指出質量正比于重量。 定義2:運動的量(動量)是運動的度量,可由速度和物質的量共同求出。他解釋說整體的運動是所有部分運動的總和,相當于我們現在說的封閉系統中,動量總和不變,即動量守恒定律。 定義3:物質固有的力,是一種起抵抗作用的力,它存在于每一物體當中,大小與該物體相當,并使之保持現有狀態(tài),或是靜止,或是勻速運動。這個“固有的力”事實上指的是慣性。 定義4:外力是一種對物體的推動作用,使其改變靜止的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 定義5:向心力是使物體受到指向一個中心點的吸引、或排斥任何傾向于該點的作用。牛頓指出3種向心力:使物體傾向于落向地球中心的重力、使鐵趨向于磁石的磁力、使得行星不斷偏離直線運動的力(如果沒有這種力,行星將沿直線運動)。 …… 定義7:加速度的存在,距離近則向心力大,距離遠則向心力小,距離相等時處處相等。不計空氣阻力的情況下,它對所有落體作相等的加速度,不論其質量是大是小,是輕是重。
知識點III:牛頓運動的絕對時空觀 在定義,之后牛頓寫了一段附注,提出絕對的真實的和數學的時間,由其特性決定,自身均勻地流逝,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相對的、表象的和普通的時間是可以被感知的,外在的,常被用以代替真實時間,如一小時、一天、一年等。絕對空間是本來就存在的,其自身特性與一切外在實物無關,出處均勻,永不移動;相對空間是一些可以在絕對空間中運動的結構,或是對絕對空間的量度,我們可以通過它與物體的相對位置感知它。
知識點IV:對三大定律的表述 定律一,每個物體都保持其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改變那個狀態(tài)。后人稱為“慣性定律”。 定律二,運動的變換正比于外力,變換的方向沿外力作用的直線方向。牛頓根本沒有用F=ma的表達。不過除了指出加倍的力產生加倍的運動外,還指出了力的方向對運動方向的影響:如果一個外力斜向加入進來,與運動方向有夾角,將二者的方向將產生出新的復合運動。 定律三,每一種作用都有一個相等的反作用;或者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總是相等的,而且指向相反。 知識點V:平行四邊形法則 定律之后有幾個推論,其中第一個推論就有關合力:物體同時受兩個力的作用時,其運動將沿平行四邊形對角線進行。這就是現在中學里學的“平行四邊形法則”。
知識點VI:開普勒定律 《原理》的第一編總共有14章,是全書份量最重的部分,以命題、定理、問題等方式介紹各種運動形式。尤其圍繞向心力,討論最一般化的問題,物體在正圓、橢圓、雙曲線、螺旋線、拋物線等曲線上如何運動,物體到向心力中心的力與距離的關系是如何等等。 第2章命題4推論6中提出如果周期正比于半徑的3/2次方,則向心力反比于半徑的平方。在不經意間牛頓事實上已經完成了對開普勒定律的證明。(證明過程都是用幾何和數學的方式進行,并沒有用到“微積分”)。
知識點VII:對萬有引力定律的表述 第12章“球體的吸引力”中命題76推論3:一個球相對于另一個球的運動吸引,正比于兩個球重量的乘積;推4論:在不同的距離處,正比于該乘積,反比于二球心距離的平方。 那么全書最后有個章節(jié)“總釋”,其中有這么一句:(引力)所發(fā)生的作用……取決于它們(天體)所包含的固體物質的量,并可向所有方向傳遞到極遠的距離,總是反比于距離的平方減弱。 牛頓的一個思想,即所謂萬有引力定律所表現出的規(guī)律是在三大定律的框架內推導出的必然結果,而不是一個定理或者公理需要從一開始就擺在那兒。
知識點VII:光的微粒說 第一編第14章很經典,標題是“受指向極大物體各部分的向心力推動的極小物體的運動”。事實上,他說的極大物體是具有平行平面的光學介質,而極小物體指的就是光線。這就是光的“微粒說”,指的就是這兒。
知識點VIII:微積分 這種方法當時叫做牛頓流數法,將連續(xù)運動狀態(tài)分割成每一個瞬間,也就是求微分,反過來就是求積分。利用這種方法可以非常輕松地解決直線、曲線、以及面積、曲率等問題。 比較有意思的是,比方說F、箭頭、受力分析這些我們熟知的物理元素《原理》一書中也都沒出現過。
知識點IX:基本的實驗哲學 專門編寫了4條“哲學中的推理規(guī)則”,可以算得上點睛之筆: 第一,尋求自然事物的原因,不得超出真實和足以解釋其現象者。意思是要實事求是,不要添油加醋或者畫蛇添足。 第二,對于相同的自然現象,必須盡可能地尋求相同的原因。 第三,物體的特性,在試驗所及范圍內為所有物體所共有,應視為一切物體的普遍性質。意思是如果是觀測和實驗反復驗證的物體屬性,你必須接受它的這種普遍性。 第四,由現象所歸納出的命題應該視為完全正確或基本正確,而不是隨便想象那些有可能的,與之相反的種種假說,直到出現了其他可排除該命題的現象,或是讓命題變得更加精確的現象。 知識點X:《原理》的意義 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科學理論體系、現代科學哲學體系,影響力遍布經典自然科學所有領域,英國工業(yè)革命、法國啟蒙運動都受其直接影響,間接地又影響了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制度,所以,毫不夸張地講,迄今為止,就科學學術理論成就而言,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就是《原理》的偉大歷史價值,這也是為什么牛頓毫無疑問地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