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 肩周炎也叫粘連性肩關節(jié)囊炎,多發(fā)生于50歲左右人群,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jié)囊等軟組織因氣血不充,筋失所養(yǎng),復感受風寒或勞作過度而導致關節(jié)疼痛,關節(jié)活動受限為特點的疾病。本病屬中醫(yī)的“露肩風”、“肩凝風”范疇,也有稱之為“五十肩”。 一、診斷 1.因慢性勞損,或外傷筋骨,或氣血不足復感受風寒濕邪所致。 2.好發(fā)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多為慢性發(fā)病。 3.肩周疼痛,以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fā),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障礙。 4.肩部肌肉萎縮,肩前、后、外側均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明顯,出現(xiàn)典型的“扛肩”現(xiàn)象。 5.X線檢查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 二、治療 1.風寒濕侵 主證:肩部竄痛,遇寒痛劇,得溫痛緩,畏風惡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質淡,苔薄白或膩,脈弦滑或弦緊。 治法:活血通絡,祛風除濕。 用方1、蠲痹湯合麻桂溫經(jīng)湯:續(xù)斷、黃芪各15克,羌活、姜黃、當歸、赤芍、防風、麻黃、桂枝、白芷、桃仁、川芎、桂枝各10克,細辛、紅花各3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服。 用方2、寒濕痹沖劑:每日3次,每次1包,開水沖服。 用方3、祖師麻片:每日3次,每次3片,溫開水送服。 2.氣血瘀滯 主證:肩部腫脹,疼痛拒按,以夜間為甚。舌質暗或有瘀斑,苔白或薄黃,脈弦或細澀。 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絡。 用方1、活血舒筋湯加減:當歸、赤芍、片姜黃、伸筋草、松節(jié)、羌活、獨活、防風各10克,海桐皮、落得打各5克,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各6克。每日1劑,水煎服。 用方2、血竭膠囊:每日3次,每次2粒,溫開水送服。 用方3、復方夏天無片:每日3次,每次2~4片,溫開水送服。 3.氣血虛弱 主證:肩部酸痛,勞累后疼痛加重,伴頭暈目眩,氣短懶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質淡,苔少或白,脈細弱或沉。 治法:益氣養(yǎng)血,舒筋通絡。 用方1、當歸養(yǎng)血湯加味;黃芪15克,當歸、白芍、茯苓、黨參、川芎各12克,白術、桂圓肉各10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用方2、十全大補酒:每日2次,每次飲服10毫升。 用方3、六味地黃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飲服1支(10毫升)。 (二)外治 1.外用藥 采用消腫止痛膏類,如傷濕止痛膏、奇正消痛貼、磨香風濕膏等外貼患處。 2.針灸 取肩井、極泉、缺盆、肩偶等穴位,行平補平瀉手法。 3.推拿療法 具體手法各家不同,但主要用分筋、撥筋手法治療肩周筋腱退變粘連,病變部位多位于肱二頭肌長頭腱、短頭腱或崗上肌腱;用松解手法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廣泛性粘連和攣縮。 三、防護 功能鍛煉是在指導下由病人自己施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發(fā)病之初就應積極進行。 常用的方法有: 1.弧形擺動法:病人彎腰90度,患肢自然下垂,做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運動,范圍由小到大,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 2.爬墻法:病人面朝向墻而立,患肢用手掌扶墻,手指輪換,使手掌貼墻上行,帶動上肢上舉,直至疼痛而不能再向上,并維持在該位置上數(shù)分鐘,然后放下,循環(huán)進行數(shù)次。 爬墻法的另一種形式是背靠墻站立,屈患肘至90度,逐漸外旋肩關節(jié)。直至前臂背側接近或貼住墻壁。爬墻法主要是練關節(jié)外展和外旋運動。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 3.搶臂法:病人取站立位,依次做患側肩關節(jié)前屈、上舉、后伸、還原4個動作,然后再做后伸、上舉、前屈、還原4個動作,如此循環(huán)數(shù)次。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 |
|
來自: 錢首相小泉 > 《3、肩(袖)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