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之初,有兩種原始的力量,共生著, 他們是善和惡,存在于思想中、言語中、行為中。 讓智者在兩者間選擇正義, 做好的,不做卑賤的。 ——《波斯古經(jīng)》 伊朗亞茲德的拜火教圣地“恰克恰克”(Chak Chak)在沙漠深處,官方名稱為“Pir-e-Sabz”。位于亞茲德西北72公里處,因為路途不便,我和幾個伙伴租車前往。 公元637年,阿拉伯人擊敗波斯薩珊王朝,末代皇帝伊嗣俟三世(Yazdegird Ⅲ)的二女兒尼克巴魯(Nikbanuh)公主逃到這里,缺水斷路,絕望之余,便將權杖砸向山巖。嘿,拜火教大神顯靈,懸崖峭壁間“恰克、恰克”,有水滴落,甚至傳言山崖同時裂開,公主逃過一劫。無論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從此“恰克恰克”成為這里的地名。 一路盡是廣闊的戈壁和沙漠,沒有樹木,毫無遮攔。遠處的山巒如刀削斧刻,似火焰起伏,這寸草不生的荒蠻野地,怎一個“苦逼”了得?莫說顛沛流離的亡命女子,即便阿拉伯鐵騎,恐怕亦得趕緊逃離。所以,這“恰克恰克”確也是神的旨意。 拜火教是俗稱,正名為“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通常認為瑣羅亞斯德是歷史人物,大約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初,可能是烏魯米耶(Urimiyeh)湖附近貴族家的祭司,身份與印度波羅門(Brahma)差不多。20歲開始,背包十年,游歷四方,堅信自己就是先知,是光明智慧之神阿胡拉·馬茲達的使者,為世人傳播神的啟示。波斯民間傳說,守護神和天光混合而誕生瑣羅亞斯德,他遠離人世,獨居仙山。歷經(jīng)磨難創(chuàng)造拜火教后,在雷電聲中歸天。 圣地在懸崖間,路面正在拓寬,工人們見有客來,遠遠招呼。雖然作業(yè)比較困難,但還是靠著山崖修建了幾棟平頂房。每年6 月14 至18 日,伊朗和鄰國的拜火教徒都會來此朝圣??磥?,擴建拓展勢在必然。 最早的拜火教典籍毀于亞歷山大東征,薩珊王朝時拜火教成為國教,有了自己的經(jīng)典《阿維斯塔》(Avesta),也叫《波斯古經(jīng)》,意為“知識、諭令”,包括詩歌、儀式、道德和神學論文。瑣羅亞斯德本人的著作叫“伽塔什”(Gathas),多為對神的贊美詩。作為教主,瑣羅亞斯德認為最高神阿胡拉·馬茲達和邪惡之神安哥拉·曼紐(Angra Mainyu)間進行著長達1.2萬年的戰(zhàn)爭,最終“善”戰(zhàn)勝“惡”,“破壞性精神”永遠消失。拜火教不倡導自虐苦行,也不主張過分享受,宣揚“三善”精神,即善思、善言、善行。 兩位看守圣火的祭司年愈六十,看起來頗有氣度。見我靠在臺階上喘氣,指著一排自來水管,示意可直接飲用。山泉清涼,飽飲幾杯才覺得過癮。門票1萬里亞爾,老爹遞過一把鑰匙,讓我自行進去參觀。 阿契美尼德時期,拜火教得到統(tǒng)治者的垂青。大流士在銘文里說,偉大的阿胡拉·馬茲達使他成為世界之王,表示“君權神授”。隨著帝國的擴張,拜火教迅速傳遍中西亞,成為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有朝廷做靠山,拜火教自然受到尊崇,廟宇遍地,看守圣火的祭司(Magis)們盡享榮耀。在波斯波利斯的浮雕里,祭司(Magis)就站在大流士的身后。“Magis”意為“有魔力的火焰”,英語“魔力”(Magic)即來源于此。 “恰克恰克”也沒忘記曾經(jīng)的輝煌,銅皮包裹著的門扇,上面雕飾阿契美尼德時期的武士,須發(fā)卷曲凝結,整個腦袋像榴蓮。門口備有拖鞋,換上才能入內(nèi)。里面是山洞,地面鋪大理石,中間放12個鐵盤的架子,頂端香煙繚繞。山巖間鑿出一個拱形壁龕,里面鑲嵌三盞油燈,小如黃豆。如果真的長明不息,算來已近14個世紀。 波斯帝國獨尊拜火教主神阿胡拉·馬茲達,奉之為至高無上的造物主、救世主和保護神,將其形象鐫刻在神廟、圣殿和碑銘中。據(jù)說12月25日就是這位光明之神的誕辰,這不是圣誕節(jié)嗎?沒錯,該日原為拜火教的“光明節(jié)”,只不過阿胡拉先生沒能成為大“V”,粉絲太少,所以被耶穌搶了風頭。亞歷山大的入侵使拜火教遭受打擊,直到薩珊王朝將其尊為國教,才得以復蘇。阿拉伯人接管波斯后,初時還能容忍拜火教的存在。8世紀以后,宗教沖突尖銳,大批拜火教民改信伊斯蘭。公元916年,部分有財力的教徒逃往印度。13世紀中葉蒙古人的到來,使拜火教再次受到致命打擊,再也沒有恢復過來。 巖壁間放著瑣羅亞斯德的簡介和畫像,這個絡腮胡子的老者頭頂懸浮著的就是拜火教最高神阿胡拉·馬茲達,披發(fā)長須側身而望,手持小圓環(huán),腰圍大圓環(huán);兩翼伸展,前善后惡,分三層,寓思、言、行??墒?,他卷曲的雙足細弱如患小兒麻痹,莫非是傳說中的“鳥人”?非也,他是智慧光明的化身,也稱“智慧老人”。 拜火教于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史稱祆[xian]教、火祆教;晉后五胡亂華,祆教被北魏王朝接受,首度進入中國統(tǒng)治階層。北魏、北齊、北周的皇帝帶頭祭祀,隋唐的東京西京、南宋的汴梁鎮(zhèn)江都有祆祠。“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利用拜火教,自稱“粟特人最高的光明之神的化身”。“祿山”波斯語意為“光明”,他以教主身份蠱惑人們奔向“光明之火”,將唐王朝攪得天翻地覆,一蹶不振。還有個說法,安祿山粟特語為“Aleksandr”,按今天的譯法就是“亞歷山大”。瞧,這世界多?。孔吣膬憾寄艹渡详P系。 我雙手抱拳,對著壁龕里的三點圣火算是禮拜。不過,這里沒有教主,只有祭壇和圣火。巖縫里仍然有水滴下,但不再“恰克恰克”,地上放著幾個盆子,水落到里面,蕩起層層漣漪。我走過去張嘴等待,但水滴卻偏了位置,濺得滿臉都是。 逃到印度的拜火教民最初來到一個叫“丟”(Diu)的島嶼上,19年后才被允許在古吉拉特(Gujarat)居住,稱“帕爾西人”(Parsis),至今遵循拜火教傳統(tǒng),堅持不與外族通婚。拜火教強調(diào)“最近親結婚”,甚至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岡比西斯曾娶其姐妹。英國殖民者統(tǒng)治印度時,帕爾西人迅速進入工商業(yè)領域,被稱為“印度的猶太人”,頭面人物甚至進入英國議會。20世紀中葉,英資撤出印度,許多企業(yè)為帕爾西財團收購,壟斷了印度商業(yè)領域。今天,帕爾西“塔塔”(Tatas)家族仍然控制著印度的重工業(yè)。諷刺的是,許多帕爾西財團的原始積累始于鴉片,顧主則是留著長辮子的中國人。 洞口敞開,扶欄遠眺,只見群山疊嶂,土色連天,幾乎沒有生命的跡象。法國旅行家杜普雷(Dupre)說亞茲德有拜火教徒八千,“是為阿拉伯人侵略時棄其母國出亡在外的波斯遺民。……今只存于波斯境內(nèi)亞茲德、克爾曼兩州,余者避往印度河或古吉拉特境內(nèi)。其逃亡于外者富逸,與留存本國的教民之勞苦適成反比。” 波斯帝國長期占據(jù)兩河流域,是兩河文明的繼承者和發(fā)揚者。拜火教的歷史貫穿著古典波斯的榮辱興衰,作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在中近東地區(qū)活躍了1300多年,是古波斯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拜火教首創(chuàng)末日、來世、復活、天堂、地獄、善惡等二元論概念,認為自然由火、水、土、風組成,對后來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影響深遠。 目前世界各地的拜火教徒約有14萬,其中9.2萬在印度,而伊朗本土只有1.7萬,北美地區(qū)有5000余。據(jù)說,近些年拜火教民們開始前往伊朗,踏上尋根問祖的旅程。 伊斯蘭化是波斯人心中永遠的痛。實際上,最高領袖霍梅尼和哈梅內(nèi)伊是十二伊瑪目嫡系,為阿拉伯人后裔。而波斯人從骨子里排斥阿拉伯人,尤其年輕一代,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個體與國家休戚與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可是,現(xiàn)代伊朗四面楚歌。所以,伊朗人就在這樣的矛盾和不安中徘徊。 亞茲德古城的巷子 去往拜火教圣地的路 祭壇懸掛在半山腰 大門,波斯帝國的武士 創(chuàng)始人瑣羅亞斯德 三點圣火 中間是祭壇 拜火教的最高神阿胡拉·馬茲達 亞茲德郊外的寂靜塔,也就是天葬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