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詩圣”杜甫,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杜甫,作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可以說,杜甫和李白是中國詩詞的巔峰,撐起了半個盛唐。 杜甫算是一位比較勤勞的詩人,一生中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首詩,僅流傳下來的就有1500首左右,文30余篇,大部分都存于杜甫詩集——《杜工部集》中。今天,作者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是《杜工部集》中的開篇之作,既然能在詩集里面排第一,自有其不凡之處。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望岳》是杜甫年輕的時候?qū)懴碌囊皇自?。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這一年,杜甫23歲,到洛陽應(yīng)進(jìn)士,結(jié)果落第而歸。第二年,24歲的杜甫,不僅沒有沮喪,反而開始過著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锻馈愤@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通看全詩,全詩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fā)詩人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這里的“夫”字,在古文中通常只作為語氣助詞,杜甫卻將它融入詩句中,不得不說,是個新創(chuàng),非常別致,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芍^匠心獨具。 “齊魯青未了”這一句,杜甫則別出心裁地寫出了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yuǎn)遠(yuǎn)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yuǎn)烘托泰山之高。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rèn)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一個“鐘”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 接下來,“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寫細(xì)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皼Q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xiàn)了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前像著了迷似的,使勁睜大眼睛,想把這一切看個夠,因而,感覺眼眶像決裂了似的。 最后兩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為絕響。寫詩人杜甫從望岳產(chǎn)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xiàn)出了杜甫的心胸氣魄。 這首詩,尤為令人稱奇的地方,在于全詩句句寫望岳,卻通篇無一“望”字,由遠(yuǎn)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其構(gòu)思堪稱精妙奇絕。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是其他作品難以企及的。 讀者們,關(guān)于杜甫的這首詩,你有哪些觀點和見解?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