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唐朝最出名的兩位詩人。 杜甫窮困潦倒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沒機會當(dāng)大官,沒機會如李白一樣讓貴妃研磨,所以生前并不算太出名,死后的名氣才開始大起來。 其實,說白了就是杜甫比李白晚生了十年,時運不佳。 李白十八歲開始游歷,杜甫十九歲開始游歷。二人前前后后都游歷了近十年,十年間一直都是窮苦生活,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旅行作家,只不過當(dāng)時的出版業(yè)沒這么發(fā)達,旅行詩人和旅行作家賺不來稿費,最多在慧眼識珠或志趣相投者的家里賺來幾頓免費的飯菜和一張硬榻。 憑借著出色的文采,在各地的文人家里,喝喝小酒,拉拉黃嗑,蹭上幾天吃住,然后借著游玩的所交的關(guān)系,在推及更大的朋友圈,轉(zhuǎn)戰(zhàn)至朋友的朋友家。 當(dāng)時文人間的交游,大抵如此。所以二人不約而同的,都窮到三十多歲。 在唐朝想要做官,普通百姓有兩種途徑。第一是考試,第二就是向達官顯貴獻詩文。 三十多歲的這倆人,都忙著給達官顯貴進獻詩文,以求官爵,但無一成功。杜甫困居長安,而李白回到安陸開山種地,半耕半讀。 后來,李白繼續(xù)獻賦,杜甫參加考試又獻賦。 李白比較幸運,有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聯(lián)名推薦,所以唐玄宗才多看了幾眼。這不看不知道,一見詩文驚為天人,十分傾慕,所以才召進宮來。 而杜甫命運就沒那么好了,參加考試考中了,獻賦也被玄宗賞識了,但是! 這兩次的主試人都是李林甫,感覺他生來就克杜甫。 杜甫第一次考試考中了,李林甫說“野無遺賢”,不加錄用。什么叫“野無遺賢”?通俗說:民間沒有能耐人。 第二次杜甫獻賦,被唐玄宗看到了,唐玄宗也覺得杜甫這文章寫得不錯,就讓他等分配。結(jié)果還是李林甫管分配,杜甫又因為出身低沒當(dāng)上大官,只做了一個兵曹參軍,俗稱庫管。杜甫雖然不滿意,但是也沒啥辦法,只能任職,好歹比啥都沒有強。 當(dāng)官了,按照慣例得回家看看。剛到家門口就聽到了哭聲,一問緣由,是自己小兒子活生生餓死了。 此后,杜甫的生活一直像這樣不慍不火,一直到死。 杜甫和李白區(qū)別在哪呢? 一個詩圣一個詩仙,能力肯定沒多大差距的,為何生活境遇有天壤之別呢? 還是那句話,李白早生了十年。 早十年,唐玄宗還年輕,閱歷一般。但是十年后,唐玄宗再看到杜甫的文章時,顯然已經(jīng)沒了當(dāng)初那種“沒見過世面的驚呼”,畢竟十年前就有李白那樣的才華預(yù)熱過,所以只是覺得杜甫有才,便讓下邊人去處理分配工作的事宜了,再也不可能有李白那種待遇。 早十年,李林甫還不是主考,沒有民間出不了文化人這樣的說辭,所以杜甫運氣再差也能包分配,不至于讓小兒子餓死。 其實杜甫與李白一生幾乎都是貧困的,也一生都在四處漂泊,只不過杜甫相對更慘一些而已。 再有,讓人產(chǎn)生這種感覺的另一原因就是二人的詩風(fēng)問題。 杜甫比較寫實,寫詩的感覺是:我真窮,我流浪,我餓了。 李白性格比較開朗,寫詩的感覺是:老子雖然沒錢,但是好在逍遙自在倍兒開心,雖然手拿的是一瓶醬油,那也能喝出拉菲的味道,就這么尿性,愛咋咋地,不接受反駁。 這就是為何二人遭遇差不多的情況下,永遠感覺李白要比杜甫好一些。 其實不是李白過的多好,而是他內(nèi)心富足,所以才會讓別人覺得他不缺錢。 |
|
來自: Zhanjh1936 > 《國學(xu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