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西南邊疆的云南省,有著膾炙人口的楹聯(lián)傳統(tǒng),國內(nèi)譽之“滇人擅聯(lián)”;位于滇西北一隅、納西族聚居的麗江,則久來被稱為云南省的“楹聯(lián)大縣”(指撤地設(shè)市之前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今古城區(qū)和玉龍縣)。納西族民眾普遍喜愛對聯(lián)藝術(shù),社會運用面十分廣泛,內(nèi)容上既“陽春白雪”又“下里巴人”,雅俗並存,普及城鄉(xiāng)。不僅年年用以辭舊迎新、“門聯(lián)春貼亦堪夸”必不可少的春聯(lián),用于婚慶之喜的婚嫁聯(lián),給老人祝壽的賀壽聯(lián),辦“白事”過程中的喪聯(lián)、挽聯(lián)、守制聯(lián)以及墓聯(lián),建造新房、喬遷新居之聯(lián),舉辦慶典活動時的慶典聯(lián),友人間相贈、予以勉勵的題贈聯(lián),抒發(fā)個人情懷的抒情言志聯(lián),選之懸掛于書房、廳堂中的格言聯(lián),大量存在于麗江各處風(fēng)景名勝的勝跡聯(lián),等等,而且自古而今都在創(chuàng)作唯麗江獨有、可用納西語和漢語雙讀、雙釋的“雙解聯(lián)”,以及當今方興未艾、運用納西東巴文字書寫的對聯(lián)。 “年年春二月,戶戶祝三多”。納西人對素來信奉的保護神“恩溥三多”,自明代木氏作家迄今,一直采用著這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文學(xué)藝術(shù)樣式,虔誠地表達心中的景仰和希冀,成為麗江古今楹聯(lián)與同中華聯(lián)苑中一個獨特的、具有鮮明的民族與地域特色的內(nèi)容。 獨具特色的“三多聯(lián)”,為數(shù)不在少,但明清代至民國年間出現(xiàn)的這類楹聯(lián),多數(shù)沒能流傳下來,有的則于輾轉(zhuǎn)傳抄產(chǎn)生了文字失誤,平仄對仗不協(xié)了。茲遴選如下7聯(lián),加以注釋和點評;窺豹知斑,可領(lǐng)略納西民族自古迄今以楹聯(lián)表達的三多崇拜。 最早的一副“三多聯(lián)”——明代木公題北岳廟三多閣聯(lián) 一片垂慈花馬國 千秋永鎮(zhèn)玉龍山 【注釋與點評】木公(1494—1553)為明代麗江第八任世襲土知府,詩作甚豐,為木氏代表作家之一。 “花馬國”原指麗江巨甸一帶,志載:“花馬山,在麗江府西北三百五十里舊巨津州東南界,巖有石如馬,其色斑斕,昔摩些詔自名其國為花馬國,本此。” 木公因?qū)憽度A馬國》詩:“政暇西行花馬國,鐵橋南渡石門關(guān)”。其后“花馬國”泛指整個麗江納西族地區(qū)。 此聯(lián)當為明嘉靖乙未年(1535),木公命擴建北岳廟之時所題,表達了對所供奉納西族保護神“恩溥三多”的景仰和希冀。 唐代中期,南詔國主異牟尋僭封五岳四瀆,以烏蒙山為東岳,高黎貢山為西岳,蒙樂山(無量山)為南岳,玉龍雪山為北岳,大理點蒼山為中岳;“四瀆”為怒江、瀾滄江、黑惠江和金沙江。傳說五岳四瀆為群神所居,因此歷代帝王多親祭境內(nèi)的名山大川進行“封禪”,并建神祠以祭祀?!胺狻睘橹翂捞?,“禪shàn”為清理場地祭地,是起源于自然崇拜,演變?yōu)榉饨ǖ弁踅逡孕媸苊谔?、擁有四方領(lǐng)土的政治行為。五岳居于南詔境內(nèi)的東、西、南、北、中,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方位,故而五岳象征帝王的“普天之下”。南詔封禪之后,玉龍山之麓建起了北岳廟,成為玉龍山的山神廟、麗江最早的廟宇。 北岳廟始建,不在今址(參見楊汝鳳、楊志堅的調(diào)查文章)。在其后遷建和擴建的歷史歲月中,與納西族民間的白石崇拜傳說聯(lián)系了起來,視為玉龍山神顯靈,于是在北岳廟中設(shè)立專祠、供奉白石神像,以納西語美稱為“恩溥三多”,意即三多老祖。明代以來,民間傳說中又融入了新的內(nèi)容,三多神又成為木氏土司麾下最為驍勇的戰(zhàn)將;木氏土司歷次出征獲勝,也宣揚是三多神暗中顯圣助戰(zhàn)。當木公擴建北岳廟之際,便于親撰《重修北岳廟記》的碑文中明白宣稱:“恭惟乃圣乃神,福我之民,障我之疆,佑我木氏千百世之子孫……”因而傳說穿白甲、戴白盔,騎白馬、執(zhí)白矛的三多神,不僅成為玉龍山的化身,也成了納西族的民族英雄、最大的保護神;原本是專祠的三多閣,便與起初的北岳廟合二為一了;納西民間,也就習(xí)以“三多閣”代稱北岳廟。此即木公題寫這副楹聯(lián)的初衷及其內(nèi)涵。上行下效,成為納西人撰題“三多聯(lián)”的發(fā)端。 “一片”,從地域上、實際上亦以此方子民的民族性,界定了三多神“垂慈”的范圍,與“千秋”形成了時間和空間相對、平仄與語詞結(jié)構(gòu)(數(shù)量詞組)的對仗,工穩(wěn)而意境博大?!按埂睘榫崔o,用于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如:垂愛、垂憐;在此還含有“給予”之意——給予慈愛?!版?zhèn)”:以武力維持(一方)安定。 (佚名)題北岳廟三多閣聯(lián) 玉岳巍峨,麗民咸沾厚澤 金江浩蕩,惟公獨顯靈威 【注釋與點評】此聯(lián)以麗江標志性地域特色的玉岳、金江起興,亦為“擬人”手法——將玉岳視為三多神(即下聯(lián)中的“公”),因而感情色彩愈加濃烈,頌揚了三多神之貺世利民及其勇武。 咸:全部、都。 厚澤:深厚的恩澤。 【清】王錫桐題北岳廟聯(lián) 主此土,安此邦,是極八百里金沙,胥蒙圣佑 降為神,封為帝,憑竟億萬年雪域,永著靈鐘 【注釋與點評】王錫桐字夢桂,號葉唐,麗江古城納西族,清道光丁酉科(1837年)拔貢,旋于此科鄉(xiāng)試中舉人。選為大挑知縣,試用江蘇,歷任如皋、睢寧、安東等縣、徐州同知,充咸豐己未科江蘇鄉(xiāng)試同考官。后兼理鎮(zhèn)江知府,在任上卒于金陵。 胥:齊,皆。“圣”即雄鎮(zhèn)此方的玉龍雪山,亦即三多神。 “降為神”:玉龍山被人格化地視為納西民族的保護神——恩溥三多。 “封為帝”:玉龍山在唐代受南詔封禪,封號當為現(xiàn)今三多閣所懸匾額上的“雪石北岳安邦景帝”;宋末元初,忽必烈于1253年率大軍南征大理經(jīng)麗江時,又敕封玉龍山為“大圣北岳定國安邦景帝”。 “靈鐘”為“鐘靈”倒裝,以與“圣佑”對仗。鐘,意為凝聚、集中;靈即靈氣,引申為優(yōu)秀的人物。參見成語“鐘靈毓秀”。 【清】楊元之題北岳廟三多閣“雙解聯(lián)” 三多得愿意 八極告新猷 【注釋與點評】楊元之(約1848—1892)字用九,麗江古城納西族,清廩生,以特有詩才著名——他對本民族的民歌民謠極感興趣,所寫的漢文詩多具納西民歌風(fēng)格;撰寫楹聯(lián)力求漢語、納西語兩用。其作品多已散失,留存于世那首著名的《重到文峰寺》就是一首漢語、納西語兼通的詩作:“暮多好山色,庭菊冷露滋。佛心徐可覓,佳哉宜意移?!薄嗽姖h意自明,納西語意則為:“不見日久啦,又來此山行。但聽百鳥唱,好似誦佛經(jīng)?!?/span> 此聯(lián)以漢語讀來,“得”即得到(三多的應(yīng)允);“八極”:八方極遠的地方,指普天下;“告”即告訴、宣告;“猷”為計劃、謀劃,是名詞。全聯(lián)漢語語意為:希望得到三多神同意,就向普天下宣告(我們的)新計劃。 而以納西語讀來,“得”讀如“特”,表示句中動詞“愿”(所期望)的指向——是向三多神求愿;“意”讀如“耶”,音調(diào)拖長,是個表達情感的語氣助詞;“八極”為莊稼;“告”為好;“新”讀如“修”,是個表示結(jié)果的時態(tài)助詞,表示莊稼豐產(chǎn)的期望能夠得以實現(xiàn);“猷”,意為給予,是動詞。 漢語之聯(lián):“愿三多同意眾盼∕向八方宣告新猷!” 納西語聯(lián):“祝愿三多神∕保佑莊稼好!” 可見,漢語聯(lián)說的是經(jīng)眾人醞釀、要征得三多神首肯的一個計劃,而納西語聯(lián)則只是禱求三多神保佑莊稼好——兩種語言所表達的聯(lián)語意義各不相同。這就是可用納西語和漢語雙讀、雙釋的“雙解聯(lián)”。 此聯(lián)由納西族旅昆鄉(xiāng)友楊仲文先生獻懸三多閣。 周善甫先生代“麗江旅昆老人聯(lián)誼會”題獻三多閣聯(lián) 恩溥是善耕牧、善歌唱、善戰(zhàn)斗的神祇,曾為斯土灑熱血 納西乃多英雄、多才俊、多能手之民族,愿以自強薦心香 【注釋與點評】此聯(lián)如作者按語所強調(diào):“指出了‘三多’之特具其他天神所沒有的人民性;‘三多娃’為邊民,而表現(xiàn)出其他邊民所不及的卓異資質(zhì)。兩者都言之有據(jù),并非溢美。而崇英烈、薦蒸嘗,也出于更高的理念與情感,一洗往日獻牲帛、祈福佑的陳套……” 此聯(lián)今鐫懸三多閣。 趙凈修先生題北岳廟三多閣聯(lián) 恩溥在納西心中,納西在恩溥心上,心即是神,神心永善 三多乃雪岳身影,雪岳乃三多身容,身常修德,德身宏昌 【注釋與點評】此聯(lián)亦評說之聯(lián)。作者之論,著意采取了“回環(huán)”手法——“恩溥在納西心中,納西在恩溥心上”、“三多乃雪岳身影,雪岳乃三多身容”,一俗一雅,論述得十分精彩!而且對仗極為工穩(wěn):句中的兩處“納西”對兩處“雪岳”,四個“心”字對四個“身”字,兩個“神”字對兩個“德”字,此處并采用了“頂針”手法:將上下支前一分句的句腳字“神”與“德”,作為后一分句的句頭字,使這兩個分句既凸顯了“神”之有“德”的寄意,又首尾相連,一氣呵成,造成了一種琳瑯醒目、“聯(lián)珠”的藝術(shù)效果。 此聯(lián)今鐫懸三多閣。 李世宗先生題北岳廟三多閣聯(lián) 白騎歸來,泉美酒香歡歲月 玉龍起舞,云蒸霞蔚壯山河 【注釋與點評】白騎(jì),指代三多神。三多神的“歸來”,當然是勝利歸來,這是“高若”——納西族民眾由來的期盼與呼喚。當共其子民一道,歡愉此境“泉美酒香”、和平安寧的歲月。 責(zé)任編輯:韓新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