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之有《黃帝內經》,如同儒家之有《中庸》,道家之有《老子》,地位重要?!饵S帝內經》講述了人體的基本構造,描述了五臟六腑的位置與形態(tài),記錄了人體經絡的分布、走形,更是論述了人體的常態(tài),因此推導出人體的變態(tài),以及產生變態(tài)的原因?!饵S帝內經》以陰陽五臟六腑為核心,重點介紹了針灸作用。歷代醫(yī)生都以《黃帝內經》作為醫(yī)學的基礎學習,那么是什么使得《黃帝內經》歷久彌新呢?讓我們從第一篇中的一截認識一下塵封的經典《黃帝內經》。
在《黃帝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中,有黃帝與天師岐伯的一段對話,其核心是探討人年老為什么不能生子的問題。其中便記錄了女性的生長周期:“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fā)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fā)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岐黃問對
女性以七年為一個生長周期,七年之中身體量變,過了這個階段,由于量變的積累,就會產生質變。其中影響女子發(fā)育的重要因素是:腎氣。腎氣在人的一生中充當了無比重要的角色。就讓我們從七年解讀一下女子發(fā)育的進程。
當到達七歲的時候,女孩子腎氣旺盛,腎主骨,牙齒是骨頭在外面的表現。中醫(yī)稱之為:“齒為骨之余”,發(fā)為血余,腎之華在發(fā),以此表現腎氣的強弱。因此最遲在七歲,女孩應該換牙,頭發(fā)開始茂盛。如果腎氣不足,則會表現為“五遲五軟”,中醫(yī)可通過補益腎氣的方式治療。
再過七年,當女孩子到十四歲之時,由于腎氣的作用,化生天癸,天癸可類比于西醫(yī)所講的激素(促黃體生成素,雌激素,孕激素等),任脈、沖脈通條、旺盛,月經便來潮。任脈于沖脈起源于子宮,子宮隸屬于腎,因此腎氣的充盈與否關乎月經以及孕育?,F在很多醫(yī)家指出十四歲月經可能稍晚,從而否定《黃帝內經》的記述。其實非然,《黃帝內經》所講的十四歲是正常最遲,是月經來潮的節(jié)點,當然可以提前,如果十四歲還沒有月經,極有可能是一種病態(tài)。
三七四七就是二十八歲前是女性最佳的年齡段,這個時候腎氣旺盛,肌肉,臟腑,氣血發(fā)育到了最好的狀態(tài),因此二十八歲前生育,是最好的選擇。
四七過后,女性開始出現衰退的跡象。最先表現在臉部,因為臉部為氣血旺盛之處,手足陽明經循行所過。陽明經多氣多血,正是由于氣血的充足,才使得面部容光煥發(fā),青春洋溢。如果氣血不足,面部得不到滋養(yǎng),就會出現面部暗淡無光澤,面目焦黃。頭發(fā)如果得不到血液的滋養(yǎng),便會脫落。這就是為什么會“面始焦,發(fā)始墮”。
三十五歲以后身體機能繼續(xù)下降,便來到了六七四十二歲的節(jié)點。這個時候,不僅僅是陽明脈衰弱,人體的三陽脈都開始衰弱,頭為諸陽之會,三陽脈都要從頭上循行而過。人體上部缺乏血液的滋養(yǎng),臉部完全沒有光澤,頭發(fā)開始變白。
七七四十九歲是女性的衰退極期,這個時候腎氣極其虛弱,不能化生血液,導致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四十九歲大多數的女性已經絕經,絕經后便不能懷孕生產。
那么有沒有不是按照這種規(guī)律的呢?岐伯又補充到:只要腎氣充足,年老亦可以受孕生子,并且壽命可以長達數百年之久。雖然這些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張成分,但是足見腎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