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造就了一個獨特的民族和她所特有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取向,其中最為矚目的是他們的裝飾品。 康巴婦女的背飾。扎西次登 攝 早在4千年前,藏族人民就已經有了初步的審美意識,昌都卡若遺址考古出土的一系列裝飾品就是一個明證。這一時期的飾品主要以陶制、石制及貝類為主,飾品形式也豐富多彩,有牌飾、項鏈、手鐲、玨等,其色彩原始天然,制作古樸簡單。除了一些天然成品外,人們也開始運用自己的想象把飾品雕刻成各種形狀。發(fā)掘的飾物中有一個骨質發(fā)簪,其頂部雕飾有三個大小不一的圓錐狀結構,極具裝飾效果,它不僅體現了早期藏族先民的骨雕工藝,也表明我們遠古的先民有盤發(fā)的習俗。有趣的是發(fā)掘的飾品中還有用貝類制作的項鏈,讓人想象不出古代先民們是用什么工具在這些珠子上穿孔的。 新石器時代的骨項飾和石項飾 到了早期金屬時期,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普及、金屬制品的廣泛運用,人們的佩飾也大多以金屬及隕石制品“托伽”為主。這些托伽多是由隕石熔煉而成,制做的形狀各異,有龜狀的、塔狀的。尤其到了近代,牧區(qū)的人們在游牧過程中經常拾到這些早期金屬時期遺留下來的金屬制品,他們認為是天然的隕石成品,佩帶在身上有驅病、邪的功效,所以現在“托伽”已經成為牧民的標識性飾物。 史前的這些飾品形狀、大小、質地各異,制做風格古樸簡單,它們在豐富史前人民生活的同時也給后人研究他們的精神生活和民風民俗提供了大量的實物依據。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飾品的工藝和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從古格都城遺址的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古格王朝時期西藏西部貴族佩飾的一些形制和佩戴習俗。藏西自古就有冶煉黃金的傳統(tǒng),直到現在,西藏的絕大多數金礦都分布在藏西一帶。黃金作為一種貴重金屬,被當時的貴族普遍崇尚,因此他們的佩飾也大多是黃金制品。從壁畫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貴族不分男女都有佩戴耳環(huán)的習俗,且兩邊耳朵都佩戴著清一色的黃金飾品。形狀以圓形為主,耳環(huán)一周都有一個個突起的圓點作為裝飾。而婦女的發(fā)飾與現代藏北一帶的婦女發(fā)飾相近,也是從額角至發(fā)尾垂掛著一條寬20厘米的羊毛織品,其上墜滿了松石、珊瑚和黃金制品,作為裝飾。項飾是用珊瑚和綠松石制做的珠串,有四至六串之多。而純金制作的項鏈其吊墜大多是以三葉形為主,與同一時期受尼泊爾藝術風格影響的佛像的項飾相似。這一時期,婦女所佩戴的“嘎烏”是圓形的黃金制品,一圈圈的同心圓,其正中心鑲嵌有珊瑚或綠松石,形制簡單但裝飾性很強。 早期金屬時代的掛飾托枷 到了近代,拉薩的貴族對飾品的工藝要求就更加考究了,貴族婦女所佩戴的巴珠是她們頭飾的主要部分,它呈三角狀,且大多數是完全用珍珠或珊瑚制作的,而這種巴珠形制的來源尚待考證。與這種“巴珠”同時佩戴的還有“艾果”,它是佩戴在巴珠以下耳朵旁邊作為發(fā)飾的一部分,一般是用大塊的綠松石刨平制作成花瓣狀再粘貼在黃金制作的模槽內的,故體積比耳環(huán)大得多,它似乎是拉薩貴族婦女佩飾中最為夸張的一件飾品。而“嘎烏”分兩種,一種是婦女佩戴在胸前的裝飾品,它是項飾的主要形式,一般是掛在一串珊瑚、珍珠或其他珠子制作的項鏈的中心,其外殼多由黃金、銀、銅等不同質地的金屬制做,且其形制大多呈八角形,也有半月形和圓形的,上面鑲嵌著各色的寶石,而每個寶石又根據所要表達的紋飾內容被制做成各種形狀,花瓣或葉片的形狀都打磨得特別的精致。還有一種是護身佛盒“嘎烏”,為男士飾品,像背包一樣斜挎在前胸。這些“嘎烏”的形狀多為佛龕狀,也用黃金等金屬制做,但其上所裝飾的紋飾大多以吉祥八寶、鹿、蓮花等具有宗教含義的圖案為主。它除了裝飾以外,其內還放置著佛像、圣物等,用以驅邪避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