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人楊慎曾寫道,“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痹~人抒發(fā)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而早在宋代就有一位詞人,他曾遭貶謫,又流離失所,回憶往事,他也感嘆“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p>
臨江仙 宋代: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陳與義是洛陽人,北宋滅亡時作者大約四十六歲。詞人開始流亡生涯后,飽受痛苦,顛沛流離。他在南宋都城臨安,回想起青壯年時,在洛陽與友人詩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嘆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游樂,抒發(fā)淪陷的悲痛和漂泊的寂寞。詞人采用對比手法,以明快的筆調(diào),通過對舊游生活的回憶,抒發(fā)了內(nèi)心深沉的感慨。
詞人先是回想過往,宋徽宗年間,他白天和朋友們在午橋暢飲,晚上圍坐在杏樹底下,盡情地吹著悠揚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河水悄無聲息地流淌,而明月卻忽然就不見蹤影了。“午橋”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劉禹錫和裴度等吟詩唱和、舉杯相歡的地方。作者年少時追尋遺韻,仰慕前賢,與朋友一起,也在午橋宴飲聚會,把酒臨風。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春夜里朋友們撫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聲此起彼伏。初春的樹林為背景,明月清輝、杏花疏影、悠揚笛聲,組成一幅恬靜、清婉的畫面,真實地反映了那種閑情雅興的生活情景。
下片感懷,曾在一起吟詩飲酒的朋友們,如今散落各方,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油然而生。作者在政和三年入仕后,曾遭謫貶。靖康之變后他逃到南方,飽嘗了顛沛流離的痛苦?,F(xiàn)實和往昔形成鮮明的對照,“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詞人仿佛有一種大夢未醒的感觸。
“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詞人說,我閑散無聊地登上小閣,觀看這雨后新晴的月色。古往今來的很多事都轉(zhuǎn)瞬即逝,只有那快樂的漁夫,還在半夜三更里低聲吟唱自己編成歌兒。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這是低沉的感嘆,軟弱的呻吟,無能為力的自我表白。這種看破世情、回避現(xiàn)實的消極態(tài)度,也從側(cè)面顯示出詩人對現(xiàn)實的極度不滿。
這首詞直抒胸臆,真切感人;通過今昔對比,韻味深遠。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宛然出現(xiàn)在詞人心目中。但是這并非當前實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煙海的往事再現(xiàn)。作者想到國家興衰、自己流離失所,于是看新晴、聽漁唱,暫時將沉重悲憤的情感,轉(zhuǎn)化為曠達之情。 |
|
來自: 昵稱40429055 >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