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出人意料的經(jīng)方外用法 — 穴位貼敷

 小妞hlp 2019-01-26

作者/毛國安


I導讀毛老師的這節(jié)課是小編幾個月前預約來的,內容超乎想象的精彩,強烈推薦!


經(jīng)方也可這樣用——從治驗案例談經(jīng)方貼敷在臨床的應用及體會


“靈蘭書院”的各位老師,晚上好!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毛國安,網(wǎng)名若谷,來自西北古城西安,自己經(jīng)營著一家中醫(yī)診所。根據(jù)中醫(yī)書友會王超老師的安排,今晚由我來和各位老師交流一下學習經(jīng)方、應用經(jīng)方的體會。


在進入正式交流之前,我先向大家提問一個問題:


當你面對一個小兒患者,他不愿意服用中藥,或者說服用中藥即吐,無法進行中藥治療時,你該怎么辦?當一個成人患者說煎藥沒有時間,或者說沒有煎藥條件時,你該怎么辦?我是一個個體中醫(yī)從業(yè)者,每天在門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我們是中醫(yī)人,中藥就是我們治療疾病——還病人以健康的武器。病人不愿服用中藥或者無法服用中藥,那我們手中的武器,我們的經(jīng)方、我們的中藥,還有用武之地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中醫(yī)治病的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即有內治,還有外治。即有內治的煎劑、膏、丹、丸、散等劑型,還有外治的熏蒸、外洗、灌腸、貼敷等方法。


今晚,我就和大家交流一下有關經(jīng)方貼敷的問題。


中藥貼敷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是人們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為求生存,經(jīng)過無數(shù)代人的經(jīng)驗,逐漸積累而成。至清代已發(fā)展為治法多樣、理論比較完善的一門學科,吳師機的《理瀹駢文》就是其集大成者。


中藥貼敷有簡單方便,價廉效驗的特點,廣受基層群眾和患者歡迎。貼敷所用藥方,可用時方、經(jīng)方,也可用自擬方。但我為什么要單提用經(jīng)方貼敷呢?因為經(jīng)方已經(jīng)過至少1800多年的歷史檢驗,雖藥味少,但力專效宏,療效可靠,我們直接應用就行了。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這樣的高起點,我們何樂而不為呢?經(jīng)方不但內服效果顯著,貼敷同樣效果很好,有時甚至是很驚人的。下面我通過十個臨床案例來說明。


【案例1】發(fā)熱案


王姓小兒,男,5個月,2016年4月23日下午初診。


其母訴患兒黎明時發(fā)熱,上午煩躁不安,哭鬧不食。查體溫38℃,身熱無汗,皮膚干燥,咽部輕度充血,舌苔薄白,診斷為“發(fā)熱,風寒感冒”。予麻黃散1.0克,姜汁調,貼臍8小時。次日二診,患兒母夜半去掉藥貼時,感覺患兒熱退。早晨起床時測患兒體溫37.1℃,上午精神好轉,自己玩耍,吃奶排便正常。門診查體溫36.6℃,無涕嚔,不咳嗽,咽部輕度充血,苔薄白。予小柴胡散0.6克,細辛0.1克,姜汁調,貼臍后愈。該患兒治療期間未服用任何中西藥,治療兩天,貼敷兩次而愈。


按:初診時因發(fā)熱無汗,苔薄白而診斷為風寒表證,用麻黃湯貼敷;二診時熱退表解,但仍有輕度咽充血,再予小柴胡散和解半表半里之余邪而效。


小兒病的病理特點是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易輕易重,變化迅速。貼敷是每天一次,根據(jù)病情變化調整處方,能恰當、迅速地應對小兒病情的變化,這是貼敷有別于其它治療方法的一大特點。


【案例2】腹瀉案


張某,男,1歲8個月,2016年4月24日初診。


主訴:發(fā)熱腹瀉3天。發(fā)熱第一天上午就在縣婦幼保健院就診,予口服藥回家,至下午發(fā)熱腹瀉加重,再次在婦保院就診,開始輸液。但輸液3天發(fā)熱不退,腹瀉不止,經(jīng)別人介紹來我門診。查患兒精神尚可,體溫38℃,咽部充血,心肺無異常,身熱腹軟,肛周紅,診斷為“發(fā)熱,協(xié)熱利”,予葛根芩連散解表清里,方用葛根0.4克,黃芩0.2克,黃連0.2克,甘草0.1克,水蔓青液調,貼臍;再以小柴胡散1.0克,姜汁調,貼中脘。次日二診,發(fā)熱退,從昨天治療到現(xiàn)在就診,共大便兩次,糊狀,量少,有少許食物殘渣,再以葛根芩連散佐少許干姜貼臍而愈。


按:小兒貼敷,病情較輕時可每天每次一貼,病情較重或病情較復雜時,可每天每次二貼。該患兒的治療主方是葛根芩連散,因有陣發(fā)性發(fā)熱,有寒熱往來之意,故加用小柴胡散,第二天熱退后停用。和所有的治療方法一樣,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應該用盡可能少的藥物治療小兒病,以達到療效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貼敷也應遵循這一原則。


【案例3】咳喘案


楊某,男,6個月,2016年1月19日初診。


主訴:咳喘7、8天。在縣中醫(yī)院診斷為“毛細支氣管炎”,門診輸液3天,霧化5天仍咳喘不止。查精神尚可,無發(fā)熱,呼吸喘促,雙肺聽診聞及較多痰喘鳴?;純骸翱榷蠚?,喉中如水雞聲”,這是典型的射干麻黃湯證,遂用射干麻黃散0.8克,姜汁調貼膻中。次日二診,雙肺痰喘鳴仍很多,沒有減輕。這是病重藥輕之故,所以再加一貼,仍用射干麻黃散,分別貼于膻中、肺俞兩個穴位。三診時咳喘大減,只早晨起床后較明顯,上午不太喘,聽診雙肺痰少喘止,繼續(xù)用射干麻黃散貼敷膻中、肺俞。四診,夜未咳,睡眠安,晨起輕咳,雙肺痰喘鳴完全消失,射干麻黃散再貼敷一次而愈。


按:毛細支氣管炎是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病,好發(fā)于冬季,一歲以內的嬰幼兒易感。由于嬰幼兒不好喂藥,父母又心疼孩子輸液,中藥貼敷有很好的用武之地。對這類患兒,我常用射干麻黃散或小青龍散貼敷,不用口服任何中西藥,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優(yōu)于口服或輸液的效果。


經(jīng)方貼敷不但對小兒發(fā)熱、咳喘、腹瀉這些兒科常見病多發(fā)病效果很好,對兒科一些急證也有不錯的療效。


【案例4】汗后啼哭不止案


李某,男,10個月,2015年8月18日下午6時來診。


其母訴患兒黎明2點時,突發(fā)高熱,燒至39℃,隨即去縣婦幼保健院急診,輸液兩瓶后汗出熱退。當時出汗較多,浸透了衣服?;丶液笕院钩?,并煩躁不安,啼哭不止,家長怎么哄也不能使患兒安靜下來??淘\:患兒煩躁哭鬧,面色?白,頭身涼,皮膚濕,手不溫。頭有汗珠,咽輕度充血,腹軟,心肺無異常。視其病歷,輸液中有地塞米松3mg,診斷為“大汗亡陽,耗傷陰液”?!秱摗返?0條有“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桂枝加附子湯主之”之訓,遂用附子0.3克,桂枝0.2克,白芍0.2克,甘草0.2克,姜汁調,貼臍。貼敷后患兒啼哭漸少,半小時后患兒身溫汗停,啼止神安而愈。


按:小兒外感發(fā)熱當用汗解,西醫(yī)汗解的方法除用解熱鎮(zhèn)痛劑就是使用激素。激素退熱療效確實肯定,而且迅速,但使用不當往往會出現(xiàn)過汗傷陽、損傷陰液的現(xiàn)象。該例10個月大患兒,用地塞米松3mg,顯然劑量過大。小兒輸液后哭鬧不止,甚至大汗淋漓的病例臨床并不少見。究其原因,是用抗生素、激素,并輸用寒涼的液體,損傷了患兒的陽氣。遇到這些病例,我常使用桂枝加附子散或四逆湯(制成散劑)貼臍,大都能收到一貼即愈的效果。


以上4個案例表明,經(jīng)方貼敷兒科常見病有很好的療效。對內科患者來說,也常能碰到患者不愿服用中藥,或者說工作忙,沒有時間或沒有煎藥條件等推托之辭,經(jīng)方貼敷也是解決這個問題不錯的選擇。其實,經(jīng)方貼敷對內科常見病及雜癥也有很好的、甚至是驚人的效果,再舉數(shù)案予以闡明。


【案例5】感冒案


朱某,女,60歲。


主訴:“流清涕、頭痛兩天”。身困無力,頭腦不清,想睡又睡不著。察其面色萎黃,精神差,無發(fā)熱,脈沉緩。予麻黃0.2克,附子0.5克,甘草0.2克,姜汁調。貼臍后清涕頭痛止,精神好轉,自覺無明顯不適,再貼一劑,鞏固而愈。


按:“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這是虛人感冒的常見表現(xiàn),臨床上這種病人很多,我常用麻黃附子甘草散或麻黃附子細辛散貼敷,大多都能收到一貼知、二貼已的效果。


【案例6】眩暈案


李某,女,65歲,2016年1月8日初診。


主訴:“眩暈5小時”。早晨起床時突發(fā)頭暈,并嘔吐2次。因眩暈不緩解,頭暈欲仆,不能支持,來診所要求輸液。患者素有高血壓、頸椎病史,眩暈經(jīng)常發(fā)作,每次發(fā)作都是輸液治療。查體:胖,神志清,體倦容,BP140/80mmHg,舌體胖大,舌苔薄白,舌邊齒痕,脈沉緩。我告訴患者這是體內水液過盛,不能排出,向上犯逆而致眩暈,不適宜輸液治療?;颊呗牶笳f:“你說的太對了,十天前我兩下肢水腫,還住院了。”并同意貼敷治療。予茯苓0.4克,桂枝0.3克,白術0.2克,甘草0.1克,姜汁調,貼臍。


次日二診,一見面患者就說:“你的貼太神了,我昨天回家走到半路上,就不眩暈了,直至晚上睡覺前,眩暈都沒有再發(fā)作。但昨晚我洗了兩件衣服,今晨起床眩暈又發(fā)作,嘔吐4、5次,并出現(xiàn)畏寒項強,坐著不動頭暈慢,動則眩暈劇烈?!痹\斷為水飲未除,又感外寒,繼續(xù)用苓桂術甘散貼臍,再加用葛根0.4克,麻黃0.1克,桂枝0.2克,白芍0.2克,甘草0.1克,姜汁調,貼大椎。三診訴,晨起眩暈未發(fā)作,也無任何不適,再貼苓桂術甘散,葛根(湯)散鞏固而愈。


按:眩暈是內科的常見病,而比較多見的是心源性眩暈和頸源性眩暈。心源性眩暈多是水液代謝失常引起,主要表現(xiàn)為“起則頭?!?,而頸源性眩暈常和受寒有關,寒邪導致膀胱經(jīng)經(jīng)脈不利,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項背強幾幾”。遇見這些眩暈患者,我常用苓桂術甘散或葛根散貼大椎或肚臍,兩方單用或合用,往往能收到比口服還快的效果。


【案例7】脅痛案


王某,女,38歲,2016年4月6日初診。


主訴:左后背靠近季肋部疼痛反復發(fā)作一年多。每于生氣、勞累、天冷或月經(jīng)來潮時發(fā)作,近幾天因勞累脅痛又發(fā)作。查無明顯體征,僅患部酸困疼痛不適。脅痛在生氣、勞累、天冷、月經(jīng)來潮時發(fā)作,表明病患為寒凝血瘀所致。用大黃附子散以散寒祛瘀,方用大黃0.3克,附子0.5克,細辛0.2克,姜汁調,貼患處。次日二診,患部疼痛已除,僅有酸困不適,用大黃附子散再貼一劑愈。


按:《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篇第十五條說:“脅下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焙蓚魅笋T世倫教授在《解讀張仲景醫(yī)學》一書中指出:“本方不僅治脅下偏痛,無論哪一體部,凡偏于一側痛者,大多屬于久寒夾瘀所致,用之均效。”說明大黃附子湯治療脅痛等偏于一側的疼痛,效果很好,臨床應用廣泛。但用這個方貼敷有沒有效果,效果又怎么樣呢?我的這個病案表明,貼敷治療不但有效,而且效果很好。


【案例8】痛經(jīng)案


賈女士,38歲,2015年6月19日下午初診。


主訴:“月經(jīng)來2天,小腹脹痛1天”。患者前晚在吃冷食后,小腹脹痛,經(jīng)血色黑,今小腹脹痛加劇,并伴胸悶、口苦、嘔吐,診斷為“痛經(jīng)”。予柴胡0.3克,黃芩0.2克,黨參0.2克,半夏0.2克,甘草0.2克,姜汁調貼臍。次日二診,患者訴當晚即小腹痛止,胸悶、口渴、嘔吐解除,唯精神稍差,再貼小柴胡散一劑而愈。


按:我門診以兒科、內科病人較多,婦科病人很少,對這例痛經(jīng)患者的診斷治療,并無太大把握。但患者有胸悶、口苦、嘔吐等小柴胡湯主癥,就果斷應用,效果居然很好。說明經(jīng)方對證不對病,有是證,用是方,只要方證對應,用來貼敷,同樣效果好。


經(jīng)方貼敷不但對常見病有很好的療效,甚至對一些重癥,按常規(guī)需要住院治療的病證,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9】心源性哮喘案


楊某,男,61歲,2015年4月23日上午就診。


主訴:“痰多咳嗽氣短十余日”。來診所要求輸液?;颊咛蛋着菽瓲?,氣短,活動則甚。近幾天頻發(fā)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常于睡眠中憋醒,坐起方能緩解,一夜反復發(fā)作5、6次。觀其體型肥胖高大,面色晦暗,唇色青紫,左上瞼腫脹(喜左側臥位),呼吸急促,三凹征明顯,雙肺哮鳴,上腹痞硬?;颊吒形鸽淦τ矂t發(fā)氣喘,胃脘變軟則喘止,飲食二便可,下肢不腫。診斷為“心源性哮喘,慢性心衰,心功能三級”,建議患者立即去住院。


患者說此種情況反復發(fā)作,每次都要住院,輸液5、6天才能緩解。這次他不想住院,他害怕了住院,想在我這兒輸液。我說你已心衰,輸液只能加重心臟負擔,建議中藥治療。他嫌麻煩,說無藥鍋也無法煎。我說那就用中藥貼敷吧!病輕了咱們繼續(xù)治療,病不緩解你明天一定要去住院。遂用桂枝0.2克,茯苓0.3克,白術0.2克,甘草0.2克,姜汁調,貼膻中。


次日二診,患者連聲夸贊說:“你的方法太神奇了!我昨晚睡眠很好,只夜解小手起床一次,今天咳嗽大減,咯痰也少,氣短減輕,胃脘痞滿也大減”。察其面唇青紫大為好轉,左上瞼腫消,三凹征不明顯,再用苓桂術甘散貼敷一次,哮喘心衰竟然而愈,我對這樣的療效感到不可思議!


以上九個案例都是經(jīng)方貼敷治療成功的案例,有沒有治療效果不好、甚至失敗的案例呢?有!我現(xiàn)在介紹一個至今讓我不能忘懷的敗案。


【案例10】腹瀉亡陽誤治案


王某,男,7個月,是我同學的孫子,2015年6月15日下午5時來診。


主訴:“吐瀉2小時”。2小時內吐3次,水樣便4次。視其神疲,觸其頭不溫,手足涼。診斷為“腹瀉”,予理中湯貼敷,囑注意保暖,并用口服補液鹽補液。下午7時同學來電話,說孫子又腹瀉2次,但頭部手足已熱,囑繼續(xù)口服補液。次日下午5時去電話詢問病情,同學告訴昨晚10點,去掉藥貼后(我告訴他貼敷5小時)又水瀉2次,去醫(yī)院急診,隨收住院。


按:這個敗案有二點教訓:一是辨證不準,選方失當。患兒短時間內吐瀉7、8次,陽氣已隨失津耗傷。頭不溫,手足涼,為亡陽之象,病已入少陰而非太陰。治療當急用四逆湯以回陽救逆,卻用理中湯溫中健脾,雖有收效,而終于陽氣不復,病重住院。理中、四逆雖然均為溫陽祛寒之方,但證治卻有很大差別。理中意在溫中健脾力較緩,四逆重在回陽救逆力較急??磥恚?jīng)方之用,貴在準確。否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二是處理不當,沒有向家長告知病情變化的后果及應對措施。本例腹瀉病情較重,本應立即住院,貼敷只能做為應急之法。由于處置不當,險釀大禍,教訓深刻,永當難忘。經(jīng)方貼敷在臨床的應用,今天就介紹這么多。


總結


通過以上十個臨床案例的介紹分析,相信各位老師對經(jīng)方貼敷已經(jīng)有了大概了解。下面,再談談我運用經(jīng)方貼敷的體會。經(jīng)過大量經(jīng)方貼敷的臨床實踐,我對經(jīng)方貼敷治療常見病有以下體會。


一,只要辨證準確,方證對應,經(jīng)方貼敷療效顯著。經(jīng)方不僅口服有一劑知、二劑已的效果,經(jīng)方貼敷同樣能做到,甚至有比口服更快捷、更好的療效。經(jīng)方貼敷可配合經(jīng)方口服,形成互補,做為一種替代的選擇,甚至在某些病種如腹瀉的治療上,可以成為主導治療方法。


二,經(jīng)方貼敷和口服在療效上有速度和程度上的差異。雖然“外治之法即內治之法,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但“所異者法爾”。由于給藥途徑不一樣,機體對藥物的吸收能力也不一樣,進而造成療效上的差別。例如,發(fā)熱是臨床上的常見證,發(fā)熱無汗的表實證用麻黃湯,半劑甚至一服就可汗出熱退;而用麻黃湯貼敷,若不配合其它療法,半天也不見得能汗出熱退。但用苓桂劑治療水飲眩暈,貼敷療效好像要好于口服。同一藥物給藥途徑不一樣,可以有不同的效果。


如大家熟知的硫酸鎂,有消炎利膽、鎮(zhèn)靜降壓解痙、瀉下通便、消腫止痛的作用,但卻是通過不同的給藥途徑來實現(xiàn)的:口服可以消炎利膽,瀉下通便;靜脈注射則鎮(zhèn)靜降壓解痙;而外敷治療癤腫包塊卻能消腫止痛。經(jīng)方方藥做為一種混合藥劑,是否也有如此規(guī)律呢?同一經(jīng)方貼敷,是否還有內服所不具備的作用呢?這都是未知答案,需要更多的同仁來研究和探討。


三,經(jīng)方貼敷是有適應范圍的。和任何一種治療方法一樣,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包打天下,也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包治百病。高熱、嚴重脫水等是不適宜經(jīng)方貼敷的,或是要配合其它療法。


我學習經(jīng)方、應用貼敷還不到兩年時間,所看疾病也都是基層診所的小病和常見病。所以以上認識有很大的局限性或偏頗,所舉病案在診斷和治療處方上,有可能不太準確,目的不是為了讓大家效仿,而是想告訴大家一個事實,經(jīng)方還可以這樣用,經(jīng)方還能貼敷治病。


經(jīng)方藥簡力專,療效可靠;而貼敷操作簡單,使用方便,患者可以隨治隨貼,隨貼隨走。經(jīng)方和貼敷兩者結合,經(jīng)方貼敷可以擴展經(jīng)方的使用范圍,最大程度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勢,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我的交流到此就結束了。由于水平有限,錯誤在所難免,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各位老師的收聽,再見。(毛國安-2016.5.11在“靈蘭書院”微信群的講課) 【中醫(y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編校發(fā)表】


附:感謝毛老師如此用心地講完課之后還親自打字整理出了這篇文字,同時感謝儲小彬和張術強兩位同學,他們同時為這篇文章的整理工作付出了勞動,借此感謝所有默默為中醫(yī)書友會付出的親友團們!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