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我周旋,世味人心又一年。 小時候盼著過年,過完年便可以長大一歲;長大了卻偏偏又害怕過年,畢竟時光匆匆青春易逝。 可時間偏偏就是這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歲月會帶來什么呢? 孔子說,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p> 在十幾歲、二十來歲的年紀(jì)上,身上有一腔熱血,心里是躊躇滿志,血氣方剛,有一股子拼勁兒。 可是與此同時,覺得自己心比天高,心里滿是抱怨:抱怨出身不夠,抱怨命運不公,抱怨為何自己滿腹才華卻要屈居人下。你就好像一只渾身是勁的鳥兒,卻只知道在命運的天花板上頂頭亂撞,不知道應(yīng)該去向何方。 終于,到了三十歲——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年紀(jì)。你終于知道,自己的翅膀沒有想象中的有力,自己不是大鵬,充其量也只是《莊子》中的斥鴳,拼盡全力,也只是飛在了蓬蒿之間。 甚至有時候,單單是活著,就需要你拼盡全力。不過沒關(guān)系,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那根樹枝。 一切都安定了,你的心也開始慢慢安定了下來。磨平了當(dāng)初那份心高氣傲,你開始真正理解你所在的這個世界,也開始理解你身邊的人。 再過十年,四十而不惑。你開始懂得,每一件事,別人看到的都只是一個結(jié)果,或者說,一個表象。而在這背后,都有著千頭萬緒的原因,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于是,你開始釋懷了一些:那些你曾經(jīng)不屑一顧的人,如果你身處他們的環(huán)境,不一定能比他們所做的更好;那些你曾經(jīng)無限感慨的事,也許有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沒有什么是偶然的,一切都是注定。你開始慢慢地學(xué)著放過別人。 這時候,你也開始真正認識到了你自己。世界就好像一面鏡子,世間善惡,其實也都存在于你的心里,而你心中的善惡,也都存在于他人的心中。 你開始知道,自己真正的局限性來自哪里,也懂得了一點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和規(guī)律。 你依舊沒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但卻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理性,漸漸有了一點“見因知果”的能力,知道自己的命運,也能估測出年輕人的未來。五十而知天命,便是如此吧。 到了六十歲,你開始擁有一個波瀾不驚的心態(tài)。不是心如死水,而是明辨是非。面對誹謗詆毀,你不會再暴跳如雷,但會想著怎樣用得體的方式去澄清;面對不同的人,你也可以看出善惡,分清是非。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边@也就是孔子所說的“耳順”吧。 等到了七十歲,人生已經(jīng)過去了大半,年輕時你少年不知愁滋味,總需要用極度的克制來壓抑自己的沖動,不斷在是非對錯和利益得失之間權(quán)衡。 而只有到了最后,你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你更加坦然,也更加真實。是非對錯對你來說,已經(jīng)不是一個外部的教條,而成了內(nèi)心真正信奉的準(zhǔn)則。 你終于可以隨心所欲,不是隨心所欲的去放縱,而是無論做什么,都能合乎世界的規(guī)則。你釋懷了一切,你也放過了自己。 想明白了這些,其實我們就大可不必害怕歲月。它會帶走你臉上的青春光彩,也會給你的內(nèi)心帶來足夠的安定從容。在不斷的釋懷中,你會發(fā)現(xiàn),成長本身,就是最好的禮物。 |
|
來自: 逸香閣居士麗人 > 《權(quán)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