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金匱要略》 這些話大概是《外臺》作者寫的,總而言之,心胸中有痰 飲,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他惡心嘔吐,吐的大概都是水; 這時“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這句話的標點有點問題,應該是一句話,“心胸間虛氣滿”,由于水吐出去了,所以他虛氣滿。 總而言之,不應該在虛和氣滿中間有個句號,即不應該“心胸間虛,氣滿”。 吐后了,水還往上攻,還繼續(xù)有水氣發(fā)滿的情況,因此不能吃東西。 這個方子的作用呢?能夠祛痰飲令能食,胃喜燥不喜濕,胃虛容易停水停食,停水停食影響胃,不能吃東西。 這個方子能健胃進食祛水。 所以這個方子我們常用,一般的胃病常有這個情況,胃也比較虛,這里有人參,總而言之總有心下痞硬的情況; 同時能祛“虛氣滿”,橘皮用量很少,橘皮只用二兩半,還沒生姜及其他大多數(shù)藥物分量用的多。 這個方子我們在臨床上可以自己隨便加減來用,治一般的不能吃東西、有胃病,甚至打嗝、噯氣,可以把橘皮加量。 我們在后頭篇章,到嘔吐那一章里關于橘皮的應用說得非常清楚,橘皮的量有時候用的很重很重,有用到二兩。 所以本方橘皮用二兩半,我們一般根據(jù)吐水,吐完不愛吃東西,感覺膨悶脹飽,吃這個方子(茯苓飲)、用這個分量(二兩半)行的。 如果真脹的厲害,發(fā)閉塞,再打嗝、噯氣等,橘皮可以加量; 同時要是惡心的厲害,還要擱小半夏湯,加上半夏。 根據(jù)我們上面講的,凡是嘔吐水呀,祛水總是半夏生姜好,而(茯苓飲)他這個方子里沒有半夏。 我們經(jīng)常用啊,人要是嘔、再有噦逆、或者噯氣,不但橘皮加量還要加半夏則更好使一些。 茯苓飲這個方子,我們一般治胃病,胃虛停食停飲而造成的胃不舒服甚至疼痛都好使,這個方子雖然是琳億他們收集來的,但這方子還很有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