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清玄 少年時代讀到蘇軾的一厥詞,非常喜歡,到現(xiàn)在還能背誦: 細雨斜風作小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厥詞,蘇軾在旁邊寫著“元豐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原來是蘇軾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著雪沫乳花的小酒,配著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筍,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后自己贊嘆著:“人間有味是清歡!” 當時所以能深記這厥詞,最主要的是愛極了后面這一句,因為試吃野菜的這種平凡的清歡,才是人間更有滋味。 "清歡"是什么呢?清歡幾乎是難以翻譯的,可以說是"清淡的歡愉",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當一個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一個人在路邊的石頭里看出了比鉆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個人聽林間鳥鳴的聲音感受到比提籠遛鳥更感動,或者甚至于體會了靜靜品一壺烏龍茶比起在喧鬧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靈……這些就是"清歡"。 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究物質(zhì)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清歡"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那樣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那種盡情的歡樂.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這樣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那種無奈的感嘆。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千百種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我們很容易體會到他的壯懷激烈.歐陽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與月",我們很能體會到他的綿綿情恨.納蘭性德是"人到情多情轉(zhuǎn)薄,而今真?zhèn)€不多情",我們也不難會意到他無奈的哀傷.甚至于像王國維的"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那種對人生無常所發(fā)出的刻骨的感觸,也依然能夠知悉. 可是"清歡"就難了! 尤其是生活在現(xiàn)代的人,差不多是沒有清歡的。 你說什么樣是清歡呢?我們想在路邊好好地散個步,可是人聲車聲不斷地呼吼而過,一天里,幾乎沒有純?nèi)话察o的一刻。 我們到館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幾乎是杳不可得,過多的油、過多的醬、過多的鹽和味精已經(jīng)成為中國菜最大的特色,有時害怕了那樣的油膩,特別囑咐廚子白煮一個菜,菜端出來時讓人嚇一跳,因為菜上擠的沙拉比菜還多。 我們有時沒有什么事,心情上只適合和朋友啜一盅茶、飲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地方,有茶有咖啡的地方總是嘈雜的,而且難以找到一邊飲茶一邊觀景的處所。 俗世里沒有清歡了,那么到山里去吧!到海邊去吧!但是,山邊和海湄也不純凈了,凡是人的足跡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穢,就有了吵鬧! 有幾個地方我以前經(jīng)常去的,像陽明山的白云山莊,叫一壺蘭花茶,俯望著臺北盆地里堆疊著的高樓與人欲,自己飲著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歡。像在北投和陽明山間的山路邊有一個小湖,湖畔有小販賣功夫茶,小小的茶幾,藤制的躺椅,獨自開車去,走過石板的小路,叫一壺茶,在躺椅上靜靜地靠著,有時湖中的荷花開了,真是驚艷一山的沉默,有一次和朋友去,兩人在躺椅上靜靜喝茶,一下午竟說不到幾句話,那時我想,這大概是"人間有味是清歡"了。 現(xiàn)在這兩個地方也不能去了,去了也只有傷心。湖里的不是荷花了,是飄蕩著的汽水罐子,池畔也無法靜靜躺著,因為人比草多,石板也被踏損了。到假日的時候,走路都很難不和別人推擠,更別說坐下來喝口茶,如果運氣更壞,會遇到呼嘯而過的飛車黨,還有帶伴唱機來跳舞的青年,那時所有的感觀全部電路走火,不要說清歡,連歡也不剩了。 要找清歡就一日比一日更困難了。 我當學生的時候,有一位朋友住在中和圓通寺的山下,我常常坐著顛躓的公車去找他,兩個人便沿著上山的石階,漫無速度,走走、坐坐、停停、看看,那時圓通寺山道石階的兩旁,雜亂地長著朱槿花,我們一路走,順手拈下一朵熟透的朱槿花,吸著花朵底部的花露,其甜如蜜,而清香勝蜜,輕輕地含著一朵花的滋味,心里遂有一種只有春天才會有的歡愉。 圓通寺是一座全由堅固的石頭砌成的寺院,那些黑而堅強的石頭坐在山里仿佛一座不朽的城堡,綠樹掩映,清風徐徐,我們站在用石板鋪成的前院里,看著正在生長的小市鎮(zhèn),那時的寺院是澄清而安靜的,讓人感覺走了那樣高的山路,能在那平臺上看著遠方,就是人生里的清歡了。 后來,朋友嫁人,到國外去了,我去了一趟圓通寺,山道已經(jīng)開辟出來,車子可以環(huán)山而上,小山路已經(jīng)很少人走,就在寺院的門口擺著滿滿的攤販,有一攤是兒童坐的機器馬,嘰哩咕嚕的童歌震撼半山,有兩攤是打香腸的攤子,烤烘香腸的白煙正往那古寺的大佛飄去,有一位母親因為不準她的孩子吃香腸而揍打著兩個孩子,激烈的哭聲尖吭而急促……我連圓通寺的寺門都沒有進去,就沉默地轉(zhuǎn)身離開,山還是原來的山,寺還是原來的寺,為什么感覺完全不同了,失去了什么嗎?失去的正是清歡。 下山的心情是不堪的,想到星散的朋友,心情也不是悲傷,只是惆悵,浮起的是一闋詞和一首詩,詞是李煜的:“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一成空,還如一夢中!"詩是李覯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那時正是黃昏,在都市煙塵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種悲劇似的橙色。 我二十歲的時候,心情很壞的時候,就跑到青年公園對面的騎馬場去騎馬,那些馬雖然因馴服而動作緩慢,卻都年輕高大,有著光滑的毛色。雙腿用力一夾,它也會如箭一般呼嚕向前躥去,急忙的風聲就從兩耳掠過,我最記得的是馬跑的時候,迅速移動著的草的青色,青茸茸的,仿佛飽含生命的汁液,跑了幾圈下來,一切惡的心情也就在風中、在綠草里、在馬的呼嘯中消散了。 尤其是冬日的早晨,勒著韁繩,馬就立在當?shù)?,踢踏著長腿,鼻孔中冒著一縷縷的白氣,那些氣可以久久不散,當馬的氣息在空氣中消弭的時候,人也好象得到了某些舒放了。 騎完馬,到青年公園去散步,走到成行的樹蔭下,冷而強悍的空氣在林間流蕩著,可以放縱地、深深地呼吸,品味著空氣里所含的元素,那元素不是別的,正是清歡。 最近有一天,突然想到了騎馬,已經(jīng)有十幾年沒騎了。到青年公園的騎馬場時差一點沒有嚇昏,原來偌大的馬場里已經(jīng)沒有一根草了,一根草也沒有的馬場大概只有臺灣才有,馬跑起來的時候,灰塵滾滾,彌漫在空氣里的盡是令人窒息的黃土,蒙蔽人的眼睛。馬也老了,毛色斑剝而失去光澤。 最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時候在馬場搭了一個塑膠棚子,鋪了水泥地,其丑無比,里面 則擺滿了機器的小馬,讓人騎用,其吵無比。為什么為了些微的小利,而犧牲了這個馬場呢? 馬會老是我知道的事,人會轉(zhuǎn)變是我知道的事,而在有真馬的地方放機器馬,在馬跑的地方?jīng)]有一株草則是我不能理解的事。 就在馬場對面的青年公園,那里已經(jīng)不能說是公園了,人比西門町還擁擠吵鬧,空氣比咖啡館還壞,樹也萎了,草也黃了,陽光也照不燦爛了。我從公園穿越過去,想到少年時代 的這個公園,心痛如絞,別說清歡了,簡直像極了佛經(jīng)所說的"五濁惡世"! 生在這個年代,為何"清歡"如此難覓。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寧靜和諧;鼻要清歡,找不到干凈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凈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如果你要享受清歡,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滌自己的心靈,因為在我們擁有愈多的物質(zhì)世界,我們的清淡的歡愉就日漸失去了。 現(xiàn)代人的歡樂,是到油煙爆起,衛(wèi)生堪慮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黑天暗地、不見天日的卡拉OK去亂唱一氣;是到鄉(xiāng)村野店、胡亂搭成的土雞山莊去豪飲一番;以及狹小的房間里做方城之戲,永遠重復著摸牌的一個動作……這些污濁的放逸的生活以為是歡樂,想起來毋寧是可悲的事。為什么現(xiàn)代人不能過清歡的生活,反而以濁為歡,以清為苦呢? 當一個人以濁為歡的時候,就很難體會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在歡樂已盡,濁心再起的時候,人間就愈來愈無味了。 這使我想起東坡的另一首詩來: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南一枝雪, 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軾憑著東欄看著欄桿外的梨花,滿城都飛著柳絮時,梨花也開了遍地,東欄的那株梨花卻從深青的柳樹間伸了出來,仿佛雪一樣的清麗,有一種惆悵之美,但是,人生,看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幾回呢?這正是千古風流人物的性情,這正是清朝畫家盛大士在溪山臥游錄中說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卻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子怡悅,不堪持贈君,自是第一流人物?!?nbsp;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能在清歡里也能體會人間有味的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濁滔滔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的滋味的人物!
作者簡介: 林清玄(1953年-2019年1月),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 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鵑》。文章《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選入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1953年生于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畢業(yè)于中國臺灣世界新聞??茖W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jīng)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臺灣地區(qū)作家中最高產(chǎn)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林清玄自從17歲開始發(fā)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漫畫書之后一發(fā)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學之路。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chuàng)作,30歲前得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 他連續(xù)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歲時即開始發(fā)表作品,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臺灣的所有文學大獎。在25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臺灣創(chuàng)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打開心靈的門窗》一書創(chuàng)下高達5億元臺幣的熱賣記錄。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 32歲遇見佛法,高規(guī)格入山修行,深入經(jīng)藏。 35歲出山,四處參學,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為90年代最暢銷的作品。 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shù)百萬冊,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書之一。同時創(chuàng)作“現(xiàn)代佛典系列”,帶動佛教文學,掀起學佛熱潮。獲頒杰出孝子獎。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