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yī)大師把清熱藥分為七類。 一是瀉火,投予熱邪彌漫、高熱、口渴、面紅、目赤,用石膏、羚羊角、知母、山梔子、竹葉、蘆根、夏枯草、蔗漿、谷精草、決明子、猴棗、牛黃、熊膽、苦丁茶; 二是涼血,投予骨蒸、潮熱、吐血、鼻衄、咯血、手足心發(fā)熱,用生地黃、犀角、玄參、地骨皮、牡丹皮、銀柴胡、赤芍、白薇、胡黃連、紫草、槐米、絲瓜絡(luò)、功勞葉; 三是燥濕,投予胸脘悶滿、大便溏泄、身體沉重、黃赤帶下、痰涎增多,用黃連、龍膽草、苦參、黃芩、黃柏、薏苡仁、秦皮、穿心蓮; 四是解毒,投予瘡瘍、斑疹、痢疾、身癢、咽喉紅腫,用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lán)根、蒲公英、紅藤、紫花地丁、白頭翁、馬齒莧、白蘞、土茯苓、魚腥草、山豆根、金果欖、敗醬草、金蓮花、白鮮皮、地膚子、金蕎麥、射干; 五是祛暑,投予夏季傷暑,頭昏、口渴、納呆、出汗、精神不振,用西瓜、綠豆、荷葉、冬瓜、梨水、絲瓜葉、葡萄干; 六是化痰,投予胸悶、咳嗽、哮喘,用瓜蔞、前胡、貝母、天竺竹茹、葶藶子、地栗、海蜇、竹瀝、海浮石、枇杷葉; 七是安神,投予心煩、怔忡、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用龍骨、牡蠣、酸棗仁、百合、夜交藤、蓮子心、合歡花、馬寶、紫貝齒、珍珠母、朱砂、地龍、小草(遠(yuǎn)志苗). 經(jīng)過實(shí)踐驗(yàn)證,這些品種皆可發(fā)揮療效,為組方時(shí)備用的優(yōu)選藥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