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中最常見的兩個問題,一個是不知道寫什么,另一個是不知道如何停筆。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情況:當你坐下來想要寫點東西時,感覺腦海中有一萬匹小馬奔騰而過,內(nèi)心的猴子上躥下跳,卻無論如何也寫不出第一個字。實際上,并不是你沒有東西可寫,恰恰相反,而是你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卻找不到一種合理的方式。 這種情況下,你需要做的是先寫起來,通過“寫作練習”,激發(fā)寫作的靈感,找到寫的感覺,然后一個字一個字地去寫。 另一種情況是,一旦找到了某種出口,有的人就會洋洋灑灑寫起來,把所有的情緒都傾瀉到紙上,只顧自己痛快,卻不知這樣個人化的表達只是宣泄,根本不是寫作。 寫作是一種連接,你需要從個人領域的情緒發(fā)泄中跳脫出來,找到公共領域的表達方式。如何寫得恰到好處,引發(fā)讀者的共鳴,達到與人發(fā)生情感連接的效果,這是一項技術(shù)活。 很多時候,之所以一寫起來就長篇大論,抓不住重點,是因為你陷入了自己的寫作“小樂園”,沉浸在自我表達的快感之中,看不到自己的問題。這個時候,你需要的就是有人能指出你的問題,并幫助你跳出“自嗨”的陷阱,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 /////// ? “故事寫作營” “故事寫作營”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聯(lián)合非虛構(gòu)作家、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口碑最好的寫作導師葉偉民共同打造。寫作營以《從零開始寫故事》視頻課程為基礎,增加了直播講解、作業(yè)打卡、經(jīng)典共讀等環(huán)節(jié),由導師+編輯雙重輔導,社群陪伴式學習。 上一期的故事寫作營,49天的陪伴,我們見證了很多學員寫出了自己的故事,并在老師和輔導編輯的點評、交流中,逐漸學會了克制語言,學會恰如其分地表達,寫出引發(fā)他人共鳴的故事。 @冬 她是一個中文系的大四學生,眾所周知,“中文系是不培養(yǎng)作家的”,渴望用文字表達自己的冬,參加故事寫作營之前,已經(jīng)嘗試了很多方式,不斷地書寫著,但始終沒有得到情感上的共鳴。 “作為一名大四的學生,你要面臨向你媽解釋你畢業(yè)后要干嘛的家庭危機和完成論文答辯的雙重壓力。那段時間,很多事情縈繞在心頭,焦灼的情緒渴望一個出口。 我抱著本子在夜里大段大段地涂寫,聽筆尖和紙面摩擦的聲音;用訊飛語記里的錄音和關鍵詞功能記下自己隨時隨地的感受;或者編輯長長的博文,寫了又刪,刪了又寫。 寫了很多,但你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朋友沒有一個是為了傾聽你而存在的。我渴望能寫出跨越時空的故事,連接起一個需要傾訴的人和一個恰好想要傾聽的人。 在故事寫作營中,沒有人會嘲笑你的傻氣,因為大家都一樣,渴望通過文字表達自己。我們一起寫作業(yè),聽直播,讀經(jīng)典文本,在這樣的學習和交流中,我漸漸找到了一點恰如其分表達自己的感覺。 我記得有一次的作業(yè)是: 寫一個開車出門的故事,你要安排兩個人物坐在一輛車里,完成某項特定的任務。 他們需要: 1、司機始終沒有熄滅引擎; 2、在路中他們至少要停下三次; 3、他們最終無法到達目的地。 這個作業(yè)構(gòu)建了一個很好的寫作模型,能夠讓我把自己之前的素材經(jīng)過調(diào)整套入這一模型之中,混亂的想法得到了恰如其分地表達,寫作時間也只用了平時的一半。 這篇文章后來得到了葉老師的點評,整體完成度還不錯,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依然會跳出主敘事視角自由“發(fā)揮”。舉個例子,我的故事中,主人公正戴著耳機,其實無法像我寫的那樣對外界作出反應。這背后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折射出我仍在用作者的全知視角來替代人物本身——“我”又在文章中忍不住跳出來了。寫作要理性克制,漫無邊際只會給讀者的理解帶來阻礙。 @戊然 他是故事寫作營的輔導編輯,他說:看別人的作品,就像在看自己的作品。之前自己被《科幻世界》拒稿時,編輯說故事節(jié)奏把握的不好,當時不太明白,現(xiàn)在通過看別人的稿子,就懂了。 “故事寫作營期間,我看了不知多少朋友發(fā)來的稿件,這些稿件有些是散文,有些是小說,有些在講故事,有些則單純在表達情緒,有些盡力挖掘讀者興趣,有些則以作者的思想為中心,如果要說這些稿件有什么共同點,那就是抑制不住的寫的欲望。 每一段寫下來的文字,每一個留下來的標點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激情,在字里行間流動,而這種情緒上、本能上、激情上的共鳴也是我堅持看稿、評稿的動力。 作為和稿件背后的朋友一樣的寫作者,我偶爾也會有寫下點兒什么、留下點什么的欲望,偶爾也會有字在心中、筆在手中不得不發(fā)的沖動,也希望我自己的文字有人閱讀、引發(fā)他人的共鳴,所以,我非常理解那些愿意把稿子發(fā)過來給我看的朋友,他們不僅僅是希望自己的聲音被人聽到,更飽含著對看稿者的信任。在我閱讀和修改他們作品的那一刻,我們比朋友更親密,比親人更能理解彼此,因為我們經(jīng)由文字,有了情感上的交流。 但,有表達欲望是好事,怎么表達卻是一項技術(shù)。并不是每一位寫作者的作品都足夠順暢、清晰、能引起共鳴,有些作品寫作技巧還不成熟,有些作品在邏輯上仍很混亂,有些甚至還有語句上的毛病,雖有一腔熱情作為火種,但星星之火要想成燎原之勢,還需要經(jīng)過無數(shù)磨煉。 不過,請千萬記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
|
來自: 黃元章3355 > 《音樂理?!?/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