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所講的“少陽”出之《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張仲景將外感病(溫病除外)統(tǒng)分為六大類證侯群,即三陽證、三陰證。六經辨證從太陽至厥陰有層層深入,由表入里的意思,所以六經究竟指的是具體病位的深淺,還是邪氣的盛衰,或是正氣的強弱?歷來說法不一。我個人支持“六經辨證及轉變表示正氣的虛實”這一觀點。 少陽處于三陽之末,承接三陰,少陽證介于陽證與陰證之間界,但依然是陽證,只是這個陽比較小,是小陽,弱陽,體現(xiàn)了人體正氣的不足,無法在太陽和陽明組織強有力的抗邪兵團來祛除病邪,如陽氣嚴重不足,則邪氣很容易“直中三陰”,也有因稟賦的不同,在三陽證病發(fā)時出現(xiàn)陰證如心陽虛證,脾虛證等證候,在傷寒論三陽證變證中有詳細的論述,為現(xiàn)代內科及慢性雜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經方。 從六經辨證及轉變表示正氣的虛實這一論點來分析“少陽”指的是什么就簡單明了了。首先它不僅僅指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它是包括手足少陽經癥在內的一組證候群,它的特點是正邪力量相當,往來膠著,頗欲吐,不欲食,時寒熱等一系到正虛邪戀的癥候,治療以小柴胡湯為主方,方中人參甘草生姜大棗扶正氣,黃芩清中上焦余熱(消炎),主藥柴胡升透陽氣,疏解氣機,全方有釜有薪,扶正祛邪。至今屢試不衰,不愧是千古明方。 另外補充一點個人觀點,我和幾位醫(yī)友一至認為六經命名并非來自經絡學中的手足三陽三陰經脈,有可能參考易經先天八卦中陰陽爻分化的三陰三陽卦象,這一點僅是我個人主觀上的臆測,期待高人指點。 |
|
來自: 阿鳳ok > 《系統(tǒng)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