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及其用圖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醫(yī)藥技術(shù)領(lǐng)域,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治療肝癌的 中藥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術(shù)】 [0002] 肝癌(liver cancer)是死亡率僅次于胃癌、食道癌的第二大常見惡性腫瘤,初期 癥狀并不明顯,晚期主要表現(xiàn)為肝痛、乏力、消瘦、黃疸、腹水等癥狀。肝癌的病理機制包括 六淫邪毒入侵、虛邪中入、邪凝毒結(jié)、日久成積,以及臟腑氣虛血虧,脾虛濕困,氣滯血瘀,說 明肝癌除與肝炎及外界有毒因素有關(guān)外,還與自身免疫力下降有關(guān)。 [0003] 肝癌的病因,西醫(yī)認為主要與慢性肝臟疾病、黃曲霉毒素、寄生蟲、酗酒、遺傳因素 有關(guān)。在我國,與肝癌發(fā)病率關(guān)系最大的因素為乙肝病毒,特別是HBsAg陽性者。因此, HBsAg陽性者以及慢性肝病患者被列為肝癌的高危人群。有研究認為,HBsAg有直接致癌 的可能,且不一定通過慢性肝病這一中間階段。中醫(yī)認為本病主要由臟腑氣血虛虧,脾虛濕 聚,痰凝血瘀;六淫邪毒入侵,邪凝毒結(jié),七情內(nèi)傷,情志抑郁等,可使氣、血、濕、熱、瘀、毒互 結(jié)而成肝癌。本病病位在肝,與脾、膽、胃密切相關(guān),主要病機是正虛于內(nèi),邪毒蘊結(jié)。 [0004] 按辯證論治,肝癌分為以下五型:1、肝氣郁結(jié)型癥見胸脅疼痛,胸悶不舒,生氣后 加重,肝大,納少,舌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2、脾虛濕困型癥見胸脅悶痛,脅下痞塊, 食欲不振,或惡心噯氣,乏力,或便溏,舌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緩。治宜健脾祛濕。3、 氣滯血瘀型癥見胸脅脹痛,痛處固定不移,夜間尤甚,脅下痞塊,噯氣或呃逆,脹納少,便干 尿少,舌紫暗有瘀斑,苔薄白或膩,脈細澀。治宜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4、肝膽濕熱型癥見上 腹腫塊,脘腹脹滿,目膚黃染,腹大如鼓,心煩口苦,惡心納少,便秘溺黃,舌紫暗,苔黃厚膩, 脈滑數(shù)。治宜清利濕熱,化淤散結(jié)。5、肝腎陰虛型癥見脅肋脹痛,消瘦乏力,低熱盜汗,五心 煩熱,肌膚晦暗,便干尿少,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清熱,扶正抗癌。以上分型為典型 證型,但臨床上往往虛實夾雜,臨床當隨證辨治。一般早期以氣郁為主,中期以血瘀、寒濕為 主,晚期多肝腎陰虛。 [0005] 肝癌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以31~50歲為多,男女之比約為8 : 1。90%以上在 確診時屬中、晚期,手術(shù)機會多已錯過,所以采用現(xiàn)代綜合治療方法常因放、化療和免疫治 療而受到一定限制;而放、化療對本病的治療毒副反應極大,適應證則減少,療效也差;介 入療法雖有一定療效,但需要相當高的條件和設備,花費也較大。 [0006] 目前在治療肝癌方面主要依賴于手術(shù)、放療以及化療,全身化療對肝癌患者效果 不明顯,且一般情況下,大多數(shù)抗癌藥物在肝臟中代謝,短時間難以見效,同時化療帶來的 不良反應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肝癌的治療目前主要是局部治療,包括 TACE、PEI、射頻消融、放射治療和手術(shù)治療等。各種方法都有其優(yōu)缺點和適應證,但均有不 同程度的副作用。TACE術(shù)后患者常合并發(fā)熱、疼痛、嘔吐及肝功能損傷等并發(fā)癥,不僅影響 患者生活質(zhì)量,而且術(shù)后腫瘤邊緣覆蓋不全等易于復發(fā)。姑息性外照射放療是一種有效的 局部治療手段,但常合并放射性臟器損傷、骨髓抑制等并發(fā)癥。TACE、射頻消融和局部放射 治療等反復實施損傷肝功能,進一步加重肝硬化。PEI手術(shù)過程中依賴酒精擴散,而肝癌患 者合并肝硬化,肝臟的質(zhì)地不均,影響酒精的擴散程度及方向。此外,上述方法在殺死癌細 胞的同時,人體正常細胞也同樣受到傷害,而具有抗癌作用的西藥,副作用大,療效不明顯, 且費用昂貴。 【發(fā)明內(nèi)容】 [0007]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及其用途,該中藥組合物制 備簡便,療效顯著,無不良及毒副作用,適應性廣。 [0008] 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shù)方案來實現(xiàn)的: [0009] -種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原料藥由三七、天麻、龍葵、 莪術(shù)、Λ月札、蒲公英、佛手、夏枯草、虎杖、雞內(nèi)金、女貞子、白鼓、絞股藍、刺五加、半夏、烏 梅、黃柏、竹蓀、紫草、垂盆草、石見穿、白茅根、車前子、千金子、丁香羅勒、升麻、何首烏、紫 河車、雞血藤、七葉一枝花、水蛭、玉米須、甘草組成。 [0010] 進一步地,制成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三七3-5份,天麻1-3 份,龍葵12-17份,莪術(shù)7-12份,八月札4-9份,蒲公英15-20份,佛手10-15份,夏枯草8-12 份,虎杖2-5份,雞內(nèi)金3-7份,女貞子11-14份,白蘞9-15份,絞股藍3-6份,刺五加 8-13 份,半夏3-5份,烏梅1-3份,黃柏3-6份,竹蓀8-13份,紫草3-5份,垂盆草11-15份,石見 穿5-10份,白茅根2-5份,車前子4-9份,千金子12-20份,丁香羅勒10-16份,升麻3-8份, 何首烏5-12份,紫河車5-10份,雞血藤5-10份,七葉一枝花13-16份,水蛭3-10份,玉米 須8-13份,甘草5-10份。 [0011] 進一步地,制成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三七5份,天麻1份,龍 葵12份,莪術(shù)10份,八月札9份,蒲公英15份,佛手15份,夏枯草8份,虎杖5份,雞內(nèi)金3 份,女貞子14份,白蘞9份,絞股藍6份,刺五加8份,半夏5份,烏梅1份,黃柏6份,竹蓀8 份,紫草3份,垂盆草15份,石見穿5份,白茅根3份,車前子5份,千金子12份,丁香羅勒 16份,升麻3份,何首烏12份,紫河車10份,雞血藤5份,七葉一枝花16份,水蛭10份,玉 米須8份,甘草10份。 [0012] 進一步地,制成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三七3份,天麻3份,龍 葵17份,莪術(shù)12份,八月札4份,蒲公英20份,佛手10份,夏枯草12份,虎杖2份,雞內(nèi)金 7份,女貞子11份,白蘞15份,絞股藍3份,刺五加13份,半夏3份,烏梅3份,黃柏4份,竹 蓀10份,紫草4份,垂盆草13份,石見穿6份,白茅根4份,車前子8份,千金子20份,丁香 羅勒10份,升麻8份,何首烏5份,紫河車5份,雞血藤10份,七葉一枝花13份,水蛭3份, 玉米須13份,甘草5份。 [0013] 進一步地,制成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三七4份,天麻2份,龍 葵13份,莪術(shù)7份,八月札5份,蒲公英18份,佛手11份,夏枯草9份,虎杖4份,雞內(nèi)金6 份,女貞子12份,白蘞13份,絞股藍4份,刺五加9份,半夏4份,烏梅2份,黃柏5份,竹蓀 12份,紫草3份,垂盆草12份,石見穿9份,白茅根4份,車前子7份,千金子13份,丁香羅 勒11份,升麻4份,何首烏6份,紫河車6份,雞血藤6份,七葉一枝花14份,水蛭5份,玉 米須10份,甘草6份。 [0014] 進一步地,制成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三七3份,天麻1份,龍 葵16份,莪術(shù)8份,八月札8份,蒲公英16份,佛手14份,夏枯草11份,虎杖3份,雞內(nèi)金 5份,女貞子13份,白蘞14份,絞股藍5份,刺五加12份,半夏3份,烏梅1份,黃柏4份, 竹蓀11份,紫草4份,垂盆草14份,石見穿8份,白茅根3份,車前子6份,千金子17份,丁 香羅勒15份,升麻7份,何首烏11份,紫河車10份,雞血藤9份,七葉一枝花13份,水蛭7 份,玉米須11份,甘草10份。 [0015] 進一步地,制成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三七5份,天麻3份,龍 葵15份,莪術(shù)9份,八月札7份,蒲公英19份,佛手13份,夏枯草10份,虎杖4份,雞內(nèi)金4 份,女貞子11份,白鼓11份,絞股藍5份,刺五加10份,半夏5份,烏梅3份,黃柏6份,竹 蓀9份,紫草5份,垂盆草12份,石見穿7份,白茅根5份,車前子9份,千金子15份,丁香 羅勒12份,升麻5份,何首烏9份,紫河車8份,雞血藤8份,七葉一枝花14份,水蛭9份, 玉米須12份,甘草8份。 [0016] 進一步地,制成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三七5份,天麻3份,龍 葵14份,莪術(shù)9份,八月札6份,蒲公英17份,佛手13份,夏枯草10份,虎杖4份,雞內(nèi)金4 份,女貞子11份,白蘞11份,絞股藍5份,刺五加10份,半夏5份,烏梅3份,黃柏3份,竹 蓀8份,紫草5份,垂盆草15份,石見穿7份,白茅根2份,車前子4份,千金子19份,丁香 羅勒14份,升麻6份,何首烏7份,紫河車8份,雞血藤8份,七葉一枝花14份,水蛭4份, 玉米須9份,甘草8份。 [0017] 進一步地,所述中藥組合物按照下列方法進行制備: [0018] (1)按照重量組分取各藥材,加藥材總重量的10-12倍的水,浸泡45-60分鐘后, 煎煮1次,煎煮時間2小時,濾過后,加藥材總重量的12-13倍的水,煎煮第2次,煎煮時間 3小時,濾過后,加藥材總重量的14-15倍的水,煎煮第3次,煎煮時間4小時,濾過后,合并 3次濾液,120目濾過,濾液加熱濃縮至60°C下相對密度為1. 28-1. 33的稠膏,得到中藥浸 膏; [0019] (2)將步驟⑴得到的中藥浸膏在3000r/min的轉(zhuǎn)速下離心;在80°C噴霧干燥,得 干浸膏; [0020] (3)將步驟(2)制得的干浸膏粉碎,加入適量輔料,制成顆粒劑、散劑、膠囊劑或片 劑。 [0021] 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所述中藥組合物在用于治療肝癌藥物中的應用。 [0022]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其以常見的中草藥為原料,充分發(fā) 揮各組分的藥性: [0023] 三七:三七性甘味微苦,性溫,歸肝、胃經(jīng)以根、根狀莖入藥。是名貴中藥材,生用 可止血化瘀、消腫止痛,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顯著的造血功能;能加強和改善冠脈微循環(huán), 三七入藥歷史悠久,作用奇特被歷代醫(yī)家視為藥中之寶,故有"金不換"之說法。三七"味微 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若 受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沖心,杖后尤宜服之,產(chǎn)后服亦良。大抵此藥氣溫,味甘微苦, 及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侗静萸笳妗酚涊d:"三七,世人僅知功能止血止 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氣味苦溫,能于血分化其血瘀。"三七能 增加冠脈血流量,減慢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耐氧能力,改善微循環(huán),解除平滑肌 痙攣的作用。 [0024] 天麻:性,平。味,甘。主入肝經(jīng)。本品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為治眩暈、 頭痛之要藥;又于肢體麻木、手足不遂、風濕痹痛,筋骨拘攣之佳品。 [0025] 龍葵:為前科前屬植物龍葵Solanum nigrum L.,以全草入藥。性味:寒,苦、微甘; 有小毒。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0026] 莪術(shù):辛、苦,溫。歸肝、脾經(jīng)。功能: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用于風濕痛,頭風痛,胸脅痛,腹瀉痛;外用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0027] 八月札:出處:《飲片新參》。性味:甘,寒。主治:舒肝理氣,活血止痛,除煩利尿。 治肝胃氣痛,胃熱食呆,煩渴,亦白痢疾,腰痛,脅痛,疝氣,窟經(jīng),子宮下墜。 [0028] 蒲公英: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堿地蒲公英 Taraxacum sinicum Kitag.或同屬數(shù)種植物的干燥全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尿通淋。 用于疔瘡腫毒,乳癰,瘰癘,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 [0029] 佛手:辛、苦、酸,溫;歸肝、脾、肺經(jīng)?!兜崮媳静荨?"補肝暖胃,止嘔吐,佛手消胃寒 痰,治胃氣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氣。"《本草再新》:"治氣舒肝,和胃化痰,破積,治噎膈反 胃,消癥瘕瘰疬。"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氣滯,胸脅脹痛,胃脘痞滿,食少嘔吐。 [0030]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歸肝;膽經(jīng)。清肝明目;散結(jié)解毒。主治目翳羞明;目珠 疼痛;頭痛眩暈;耳鳴;瘰疬;癭瘤;乳癰;痄腮;癰癤腫毒;急慢性肝炎;高血壓病?!兜崮媳?草》載:"祛肝風,行經(jīng)絡。治口眼歪斜,行肝氣,開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疬,周身 結(jié)核。" [0031] 虎杖微苦,微寒。歸肝、膽、肺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祛風利濕,散瘀定痛, 止咳化痰。用于關(guān)節(jié)痹痛,濕熱黃疸,經(jīng)閉,癥瘕,咳嗽痰多,水火燙傷,跌撲損傷,癰腫瘡毒。 《醫(yī)林纂要》載其:堅腎,強陽益精,壯筋骨,增氣力。敷跌傷折損處,可續(xù)筋接骨。 [0032] 雞內(nèi)金性甘、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jīng),具有健脾消食、止遺溺、化結(jié)石的功效,主 要用于食積不消,嘔吐瀉痢,小兒疳積等。 [0033] 女貞子,甘、苦,涼。歸肝、腎經(jīng)。補肝腎,強腰膝。治陰虛內(nèi)熱,頭暈,目花,耳鳴, 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滋補肝腎,明目烏發(fā)。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目暗不明。 《本草正》:"養(yǎng)陰氣,平陰火,解煩熱骨蒸,止虛汗,消渴,及淋濁,崩漏,便血,尿血,陰瘡,痔 漏疼痛。亦清肝火,可以明目止淚。" [0034] 白蘞:苦,微寒。歸心、胃經(jīng)。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斂瘡生肌。用于癰疽發(fā)背,疔 瘡,瘰疬,燒燙傷。 [0035] 絞股藍:味甘、苦,性微寒;歸肺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能益氣,安神,降血壓,清熱解毒, 止咳祛痰。少數(shù)患者服藥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脹腹瀉(或便秘)、頭暈、眼花、耳鳴等癥狀。 [0036] 刺五加:味辛、苦、微甘,性溫,入脾、腎、心經(jīng),具有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祛風除濕 的功效,用于風寒濕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軟、行動遲緩、體虛羸弱、跌打損傷、骨折、水腫、腳 氣、陰下濕癢等證。 [0037]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 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 [0038] 烏梅:藥性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jīng);功效: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蛔止痛, 生津止渴。 [0039] 黃柏:本品為蕓香科植物黃皮樹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樹皮。 味苦,性寒,能清熱燥濕,除下焦?jié)衲[。《用藥心法》記載黃柏:"治瘡痛不可忍者。"黃柏含有 大量生物堿類成分,有廣譜的抗菌作用,能夠阻斷神經(jīng)節(jié),對中樞神經(jīng)有抑制的作用。 [0040] 竹蘇,為鬼筆科真菌竹稱、短裙竹蓀的子實體,甘,微苦,性涼,補氣養(yǎng)陰;潤肺止 咳;清熱利濕。主肺虛熱咳;喉炎;病疾;白帶;尚血壓??;尚脂血癥。 [0041] 紫草:性寒,味甘、咸。歸心、肝經(jīng)。其功能主治: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0042] 垂盆草:來源: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的新鮮或干燥全草。 夏、秋二季采收,除去雜質(zhì)。鮮用或干燥。性味:甘、淡,涼。歸經(jīng):歸肝、膽、小腸經(jīng)。功能主 治:清利濕熱,解毒。用于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癰腫瘡瘍,急、慢性肝炎。 [0043] 石見穿,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鎮(zhèn)痛。用于黃疸型肝炎,癌癥,腎炎, 白帶,痛經(jīng),淋巴結(jié)結(jié)核,象皮病;外用治面神經(jīng)麻痹,乳腺炎,癤腫。 [0044] 白茅根,甘,寒。歸肺、胃、膀胱經(jīng)。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用于血熱吐 血,衄血,尿血,熱病煩渴,黃疸,水腫,熱淋澀痛;急性腎炎水腫。 [0045] 車前子:清熱利尿,滲濕通淋,明目,祛痰。用于水腫脹滿,熱淋澀痛,暑濕泄瀉,目 赤腫痛,痰熱咳嗽。 [0046] 千金子:味辛、性溫。歸肝、腎、大腸經(jīng)。能夠逐水消腫,破癥殺蟲。治水腫脹滿,痰 飲,宿滯,癥瘕積聚;婦女經(jīng)閉;疥癬瘡毒,蛇咬,疣贅。具抗腫瘤作用。用于水腫、痰飲積滯 脹滿、二便不通、血瘀閉經(jīng)。 [0047] 丁香羅勒:味辛,性溫。發(fā)汗解表,祛風利濕,散瘀止痛。用于風寒感冒,頭痛,胃腹 脹滿,消化不良,胃痛,腸炎腹瀉,跌打腫痛,風濕關(guān)節(jié)痛;外用治蛇咬傷,濕疹,皮炎。 [0048] 升麻,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功能主治: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 陽氣。用于風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fā)斑;脫肛,子宮脫垂。 [0049] 何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jīng)。主要有養(yǎng)血滋陰、潤腸通便、截瘧、祛風、 解毒。主治血虛頭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腎陰虛之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耳鳴、遺精、腸燥便 秘、久瘧體虛、風疹瘙癢、瘡癰、瘰疬、痔瘡等。 [0050] 紫河車:甘、咸,溫。歸心、肺、腎經(jīng)。功效與主治:溫腎補精,益氣養(yǎng)血。用于虛勞 贏瘦,骨蒸盜汗,咳嗽氣喘,食少氣短,陽痿遺精,不孕少乳。 [0051] 雞血藤:為豆科Leguminosae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Dunn的干燥藤 莖。性味苦、甘,溫。歸肝、腎經(jīng)。功效:補血,活血,通絡。 [0052] 七葉一枝花:味苦,性微寒,入肝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熄風定痙;主治消 化道癌瘤,肺癌、腦腫瘤及惡性淋巴瘤,臨床多用于熱毒雍滯的惡性淋巴瘤、肺癌、鼻咽癌、 腦腫瘤及消化系統(tǒng)腫瘤如胃癌、食管癌、肝癌等。 [0053] 水蛭:味咸苦,性平,入肝經(jīng),入血、破血逐瘀力強,能夠通經(jīng)絡,消癥療傷?!渡褶r(nóng)本 草經(jīng)》:"主逐惡血、瘀血、破血瘕、積聚……"。本品主要含蛋白質(zhì)、肝素、抗凝血酶、新鮮水蛭 唾液中含有一種抗凝血物質(zhì)一水蛭素。此外,尚含鈉、鉀、鈣等多種微量元素。藥理研究證 明:本品具有抗血栓作用,不僅能防止血栓的形成,還能溶解血栓,能抑制纖維蛋白原轉(zhuǎn)化 為纖維蛋白,并能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及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反應,有很強的抗凝作用。能 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改善血液流變學,能降低血脂,消退動脈粥樣硬 化斑塊,減輕周圍組織炎癥反應,改善局部血循環(huán),保護腦組織,增加心肌營養(yǎng)性血流量及 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等作用。 [0054] 玉米須:利尿,泄熱,平肝,利膽。治腎炎水腫,腳氣,黃疸肝炎,高血壓,膽囊炎,膽 結(jié)石,糖尿病,吐血衄血,鼻淵,乳癰。本發(fā)明選用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maysL.的花柱和柱 頭。 [0055]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甘,平。歸心、肺、脾、胃經(jīng)。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 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0056] 肝癌屬于現(xiàn)代疾病,中醫(yī)學沒有對肝癌的疾病稱謂,但中醫(yī)對肝癌認識久遠,可歸 屬于中醫(yī)的"癥瘕"、"積聚"、"膨脹"、"黃疸"、"嘔血"等范疇,是目前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之 一,被稱為"癌中之癌"。原發(fā)性肝癌的產(chǎn)生是在正氣不足的基礎(chǔ)上,外感濕熱毒邪;或飲食 失調(diào);或情志失調(diào),最終導致臟腑功能失調(diào),痰結(jié)濕聚,熱毒內(nèi)結(jié),氣滯血瘀,相互膠結(jié)難化, 聚于肝內(nèi),久而久之,發(fā)為肝癌?!夺t(yī)門法律?脹病篇》曰"脹病亦不外水裹、氣結(jié)、血瘀",由 此可見,濕、毒、瘀、虛可概括為原發(fā)性肝癌的基本病理特征。臨床上,根據(jù)肝癌的癥狀,將肝 癌一般分為肝郁脾虛、氣滯血瘀、脾虛血瘀、肝膽濕熱、陰虛內(nèi)熱、脾腎陽虛等癥型。在治法 上,早期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疏肝行氣為主,以祛除病邪為目的;中期以健脾和胃、行氣 化瘀散結(jié)并重,兼顧扶正祛邪;晚期健脾補氣為主,兼之和胃、消脹、利水、退黃,并以顧護正 氣為重。 [0057] 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中,以八月札、佛手、女貞子、刺五加、竹蓀、丁香羅勒、何首 烏、紫河車為君藥,舒肝理氣、活血止痛、益氣養(yǎng)血、祛風利濕、散瘀止痛;以龍葵、虎杖、白 蘞、絞股藍、黃柏、垂盆草、升麻為臣藥,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燥濕利水;以玉米須、天麻、蒲 公英、夏枯草、半夏、石見穿、七葉一枝花為佐藥,息風止痙、祛風通絡、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 活血鎮(zhèn)痛;以三七、莪術(shù)、雞內(nèi)金、烏梅、紫草、白茅根、車前子、千金子、雞血藤、水蛭為使藥,活血通經(jīng)、消積止痛、解毒透疹、清熱利尿;以甘草調(diào)和諸藥性,使諸藥配合,互相推動,相互 協(xié)調(diào),從而達到舒肝理氣、化痰散結(jié)、益氣養(yǎng)血、活血通經(jīng)、化瘀利尿等功效,對于肝癌表現(xiàn) 出比較優(yōu)異的治療效果。 [0058] 本發(fā)明的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所選藥材配伍相宜,符合中醫(yī)藥和現(xiàn)代醫(yī)藥 理論,具有舒肝理氣、化痰散結(jié)、益氣養(yǎng)血、活血通經(jīng)、化瘀利尿之功效,療效顯著,無不良及 毒副作用,制備方便,價格低廉,適于臨床推廣應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59]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shù)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 明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 部的實施例?;谒枋龅谋景l(fā)明的實施例,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在無需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 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0060] 實施例1 : [0061] 本發(fā)明的一種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取下列中藥原料藥:三七5份,天麻1 份,龍葵12份,莪術(shù)10份,八月札9份,蒲公英15份,佛手15份,夏枯草8份,虎杖5份, 雞內(nèi)金3份,女貞子14份,白蘞9份,絞股藍6份,刺五加8份,半夏5份,烏梅1份,黃柏6 份,竹蓀8份,紫草3份,垂盆草15份,石見穿5份,白茅根3份,車前子5份,千金子12份, 丁香羅勒16份,升麻3份,何首烏12份,紫河車10份,雞血藤5份,七葉一枝花16份,水蛭 10份,玉米須8份,甘草10份。 [0062] 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為: [0063] (1)按照重量組分取各藥材,加藥材總重量的10-12倍的水,浸泡45-60分鐘后, 煎煮1次,煎煮時間2小時,濾過后,加藥材總重量的12-13倍的水,煎煮第2次,煎煮時間 3小時,濾過后,加藥材總重量的14-15倍的水,煎煮第3次,煎煮時間4小時,濾過后,合并 3次濾液,120目濾過,濾液加熱濃縮至60°C下相對密度為1. 28-1. 33的稠膏,得到中藥浸 膏; [0064] (2)將步驟⑴得到的中藥浸膏在3000r/min的轉(zhuǎn)速下離心;在80°C噴霧干燥,得 干浸膏; [0065] (3)將步驟(2)制得的干浸膏粉碎,加入適量輔料,制成顆粒劑、散劑、膠囊劑或片 劑。 [0066] 實施例2 : [0067] 本發(fā)明的一種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取下列中藥原料藥:三七3份,天麻3 份,龍葵17份,莪術(shù)12份,八月札4份,蒲公英20份,佛手10份,夏枯草12份,虎杖2份, 雞內(nèi)金7份,女貞子11份,白蘞15份,絞股藍3份,刺五加13份,半夏3份,烏梅3份,黃柏 4份,竹蓀10份,紫草4份,垂盆草13份,石見穿6份,白茅根4份,車前子8份,千金子20 份,丁香羅勒10份,升麻8份,何首烏5份,紫河車5份,雞血藤10份,七葉一枝花13份,水 蛭3份,玉米須13份,甘草5份。 [0068]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0069] 實施例3 : [0070] 本發(fā)明的一種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取下列中藥原料藥:三七4份,天麻2 份,龍葵13份,莪術(shù)7份,八月札5份,蒲公英18份,佛手11份,夏枯草9份,虎杖4份,雞 內(nèi)金6份,女貞子12份,白蘞13份,絞股藍4份,刺五加9份,半夏4份,烏梅2份,黃柏5 份,竹蓀12份,紫草3份,垂盆草12份,石見穿9份,白茅根4份,車前子7份,千金子13份, 丁香羅勒11份,升麻4份,何首烏6份,紫河車6份,雞血藤6份,七葉一枝花14份,水蛭5 份,玉米須10份,甘草6份。 [0071]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0072] 實施例4 : [0073] 本發(fā)明的一種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取下列中藥原料藥:三七3份,天麻1 份,龍葵16份,莪術(shù)8份,八月札8份,蒲公英16份,佛手14份,夏枯草11份,虎杖3份,雞 內(nèi)金5份,女貞子13份,白蘞14份,絞股藍5份,刺五加12份,半夏3份,烏梅1份,黃柏4 份,竹蓀11份,紫草4份,垂盆草14份,石見穿8份,白茅根3份,車前子6份,千金子17份, 丁香羅勒15份,升麻7份,何首烏11份,紫河車10份,雞血藤9份,七葉一枝花13份,水蛭 7份,玉米須11份,甘草10份。 [0074]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0075] 實施例5 : [0076] 本發(fā)明的一種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取下列中藥原料藥:三七5份,天麻3 份,龍葵15份,莪術(shù)9份,八月札7份,蒲公英19份,佛手13份,夏枯草10份,虎杖4份,雞 內(nèi)金4份,女貞子11份,白鼓11份,絞股藍5份,刺五加10份,半夏5份,烏梅3份,黃柏6 份,竹蓀9份,紫草5份,垂盆草12份,石見穿7份,白茅根5份,車前子9份,千金子15份, 丁香羅勒12份,升麻5份,何首烏9份,紫河車8份,雞血藤8份,七葉一枝花14份,水蛭9 份,玉米須12份,甘草8份。 [0077]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0078] 實施例6 : [0079] 本發(fā)明的一種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取下列中藥原料藥:三七5份,天麻3 份,龍葵14份,莪術(shù)9份,八月札6份,蒲公英17份,佛手13份,夏枯草10份,虎杖4份,雞 內(nèi)金4份,女貞子11份,白蘞11份,絞股藍5份,刺五加10份,半夏5份,烏梅3份,黃柏3 份,竹蓀8份,紫草5份,垂盆草15份,石見穿7份,白茅根2份,車前子4份,千金子19份, 丁香羅勒14份,升麻6份,何首烏7份,紫河車8份,雞血藤8份,七葉一枝花14份,水蛭4 份,玉米須9份,甘草8份。 [0080] 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0081] 急性毒性試驗: [0082] 試驗材料:昆明種小鼠60只,體重22_25g。藥物:本發(fā)明實施例3制得的片劑制 成的藥液,含0. 〇37mg/ml。 [0083] 方法:LD50計算:采用改良寇氏法,將小鼠隨機分成4組,每組15只,將藥液劑 加蒸餾水溶解,配成最大濃度,按小鼠最大允許容量給藥,所給劑量按生藥量依次為19. 3, 14. 5,12. 4,9.3, 7. l(g.kg-l),在動物禁食(不禁水)24小時后,一日內(nèi)分兩次給藥(間隔 半小時),每次0. 6ml,觀察動物死亡情況。 [0084] 試驗結(jié)果:在LD50計算中當用最大允許濃度和最大允許容量給予小鼠時(18. 6g/ Kg. d),未見小鼠死亡,即未測出LD50,只可求最大耐受劑量,給藥后觀察14天,小鼠無一死 亡,主要臟器未見異常,亦未見其它明顯異常,第14天處死并剖檢部分小鼠,肉眼觀察主要 臟器未見異常。即選用相當于臨床劑量的300倍藥量,并無不良反應發(fā)生,表明急性毒性極 小,MTD > 18. 6g/Kg. d。 [0085] 六個月長期毒性試驗:給藥期間每周稱體重一次,每日稱食量,無死亡或瀕死動 物,結(jié)果小鼠毛色光潔,行為活動、腺體分泌、呼吸、糞便性狀均正常。病理檢查提示,對各種 臟器無明顯藥物所致病理改變。 [0086] 臨床論證: [0087] 為了驗證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的效果,2013年4月-2014年5月,門診處隨機抽取住 院肝癌患者180例,病人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9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齡29 歲~61歲,平均年齡45. 5±2. 3歲。對照組9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46例,年齡31歲~ 63歲,平均年齡48. 1 ±4. 1歲。兩組病例的病程、癥狀輕重程度基本一致,無顯著差異,具有 可比性。 [0088] 診斷標準 [0089] 按照第四屆全國肝癌學術(shù)會議制訂的肝癌診斷標準。 [0090] (1)病理學診斷:肝內(nèi)病灶病理學檢查證實為原發(fā)性肝癌。 [0091] (2)臨床診斷:包括AFP > 400 μ g/L,能排除活動性肝病、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腫 瘤及轉(zhuǎn)移性肝癌,并能觸及堅硬及有腫塊的肝臟或影像學檢查具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變 者;AFP < 400 μ g/L,兩種影像學檢查證實有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變或有兩種肝癌標志物 (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異常凝血酶原、谷氨酰轉(zhuǎn)肽酶同工酶II及α-L-巖藻糖苷酶等)陽性及 一種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有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變者;有肝癌的臨床表現(xiàn)并有肯定的肝外轉(zhuǎn)移 灶(包括肉眼可見的血性腹水或在其中發(fā)現(xiàn)癌細胞)并能排除轉(zhuǎn)移性肝癌者。 [0092] 入組標準 [0093] 所有病例均符合衛(wèi)生部制訂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規(guī)定的原發(fā)性肝癌 的診斷標準。 [0094] (1)明確為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年齡18-75歲,預計生存期超過2個月者; [0095] (2)至少有一個可明確測量或評估的病灶; [0096] (3)患者知情同意,具有良好的依從性; [0097] (4)未接受化療,或放、化療至少4周后,4周內(nèi)未進行大型手術(shù); [0098] (5)未同時接受其他藥物臨床實驗研究者。 [0099] 排除標準 [0100] (1)有胃腸道梗阻者; [0101] (2)有明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轉(zhuǎn)移者; [0102] (3)妊娠期; [0103] ⑷有心、肺、腎嚴重并發(fā)癥者; [0104] (5)正接受其他有效治療者; [0105] (6)不能理解知情同意書,無法正確表達者,或具有不易控制的精神疾病史的患 者。 [0106] 入組研究的180例患者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入選標準及排除標準的規(guī)定。 [0107] 治療方法 [0108] 治療組服用實施例3制備的片劑,每次3片,每天3次。 [0109] 對照組服用其他藥物(如多吉美、槐耳顆粒和西黃膠囊等常規(guī)藥物)。 [0110] 30天為1個療程,連續(xù)隨訪3個療程,患者死亡治療自然結(jié)束。 [0111] 療效判斷[0112] 按衛(wèi)生部制訂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規(guī)定的標準執(zhí)行。 [0113] 完全緩解:癌灶消失并持續(xù)1個月以上; [0114] 部分緩解:癌灶2個最大的相互垂直的直徑乘積縮小50 %以上,并持續(xù)1個月以 上; [0115] 穩(wěn)定:癌灶2個最大的相互垂直的直徑乘積縮小不足50%以上,增大不超過25%, 并持續(xù)1個月以上; [0116] 惡化:癌灶2個最大的相互垂直的直徑乘積增大超過25%。 [0117] 生存質(zhì)量評定標準 [0118] 按Kamof sky評分,進行治療前后比較。 [0119] 顯效:治療后比治療前增加20分; [0120] 有效:治療后比治療前增加10分; [0121] 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0122] 數(shù)據(jù)處理 [0123] 所有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甩1±皮表示。采用SPSS13. 0軟件行t檢驗,P<0. 05為差異有 統(tǒng)計學意義。 [0124] 結(jié)果 [0125] 癌灶緩解情況 [0126] 各組癌灶緩解情況見表1。可見治療組病灶基本穩(wěn)定或部分緩解,總有效率顯著高 于對照組(P<〇. 05)。 [0127] 表1各組癌灶緩解情況 [0129] 生活質(zhì)量改善情況 [0130] 各組治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相關(guān)指標見表2。 [0131] 各組治療后各項生活質(zhì)量相關(guān)指標均顯著改善(P<0. 05)。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 治療后Kamofsky評分、VAS疼痛評分、每日進餐量均有顯著性差異(P<0. 05)。 [0132] 表2各組治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相關(guān)指標 [0134] 注:*,與治療前比較,P<0. 05 ;#,與對照組比較,P<0. 05。 [0135] 下面是發(fā)明人日常門診所接觸的典型病例: [0136] 病例 1 : [0137] 陳某,男,34歲,青島市南區(qū)人?;颊?012年9月自感食減消瘦乏力,肝區(qū)包塊堅 硬劇痛數(shù)月,經(jīng)人民醫(yī)院肝掃描,AFP檢查確診為肝癌包塊8 X 10cm,因患者體差消瘦,包塊 漸增,無法化療,2013年1月5日開始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之顆粒劑,一天兩次,每次一 袋,早晚飯后服用,一個月后包塊明顯縮小,病情顯著好轉(zhuǎn),食欲漸增。繼續(xù)用藥治療,4個月 后肝掃描復查包塊消失,恢復正常勞動能力。 [0138] 病例 2: [0139] 江某,女,46歲,濟南市歷下區(qū)人。患者長期食欲不振,納差、腹脹,皮膚黃染,四肢 乏力,經(jīng)某醫(yī)院檢查確診為中期肝癌,病灶直經(jīng)3. 5cm,2014年6月開始服用本發(fā)明實施例 6之片劑,一天兩次,每次兩片,早晚飯后服用,治療一個月后癥狀明顯好轉(zhuǎn),瘤塊縮小3cm。 [0140]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 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 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shù)特征進行等同替 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shù)方案的本質(zhì)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shù)方案的范 圍。 【主權(quán)項】 1. 一種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原料藥由三七、 天麻、龍葵、莪術(shù)、八月札、蒲公英、佛手、夏枯草、虎杖、雞內(nèi)金、女貞子、白蘞、絞股藍、刺五 加、半夏、烏梅、黃柏、竹蓀、紫草、垂盆草、石見穿、白茅根、車前子、千金子、丁香羅勒、升麻、 何首烏、紫河車、雞血藤、七葉一枝花、水蛭、玉米須、甘草組成。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中藥組 合物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三七3-5份,天麻1-3份,龍葵12-17份,莪術(shù)7-12份,八月 札4-9份,蒲公英15-20份,佛手10-15份,夏枯草8-12份,虎杖2-5份,雞內(nèi)金3-7份,女 貞子11-14份,白蘞9-15份,絞股藍3-6份,刺五加8-13份,半夏3-5份,烏梅1-3份,黃柏 3- 6份,竹蓀8-13份,紫草3-5份,垂盆草11-15份,石見穿5-10份,白茅根2-5份,車前子 4- 9份,千金子12-20份,丁香羅勒10-16份,升麻3-8份,何首烏5-12份,紫河車5-10份, 雞血藤5-10份,七葉一枝花13-16份,水蛭3-10份,玉米須8-13份,甘草5-10份。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中藥組 合物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三七5份,天麻1份,龍葵12份,莪術(shù)10份,八月札9份,蒲 公英15份,佛手15份,夏枯草8份,虎杖5份,雞內(nèi)金3份,女貞子14份,白蘞9份,絞股藍 6份,刺五加8份,半夏5份,烏梅1份,黃柏6份,竹蓀8份,紫草3份,垂盆草15份,石見穿 5份,白茅根3份,車前子5份,千金子12份,丁香羅勒16份,升麻3份,何首烏12份,紫河 車10份,雞血藤5份,七葉一枝花16份,水蛭10份,玉米須8份,甘草10份。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中藥組 合物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三七3份,天麻3份,龍葵17份,莪術(shù)12份,八月札4份,蒲 公英20份,佛手10份,夏枯草12份,虎杖2份,雞內(nèi)金7份,女貞子11份,白蘞15份,絞股 藍3份,刺五加13份,半夏3份,烏梅3份,黃柏4份,竹蓀10份,紫草4份,垂盆草13份,石 見穿6份,白茅根4份,車前子8份,千金子20份,丁香羅勒10份,升麻8份,何首烏5份, 紫河車5份,雞血藤10份,七葉一枝花13份,水蛭3份,玉米須13份,甘草5份。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中藥組 合物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三七4份,天麻2份,龍葵13份,莪術(shù)7份,八月札5份,蒲 公英18份,佛手11份,夏枯草9份,虎杖4份,雞內(nèi)金6份,女貞子12份,白蘞13份,絞股 藍4份,刺五加9份,半夏4份,烏梅2份,黃柏5份,竹蓀12份,紫草3份,垂盆草12份,石 見穿9份,白茅根4份,車前子7份,千金子13份,丁香羅勒11份,升麻4份,何首烏6份, 紫河車6份,雞血藤6份,七葉一枝花14份,水蛭5份,玉米須10份,甘草6份。6.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中藥組 合物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三七3份,天麻1份,龍葵16份,莪術(shù)8份,八月札8份,蒲 公英16份,佛手14份,夏枯草11份,虎杖3份,雞內(nèi)金5份,女貞子13份,白蘞14份,絞股 藍5份,刺五加12份,半夏3份,烏梅1份,黃柏4份,竹蓀11份,紫草4份,垂盆草14份, 石見穿8份,白茅根3份,車前子6份,千金子17份,丁香羅勒15份,升麻7份,何首烏11 份,紫河車10份,雞血藤9份,七葉一枝花13份,水蛭7份,玉米須11份,甘草10份。7.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中藥組 合物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三七5份,天麻3份,龍葵15份,莪術(shù)9份,八月札7份,蒲 公英19份,佛手13份,夏枯草10份,虎杖4份,雞內(nèi)金4份,女貞子11份,白蘞11份,絞股 藍5份,刺五加10份,半夏5份,烏梅3份,黃柏6份,竹蓀9份,紫草5份,垂盆草12份,石 見穿7份,白茅根5份,車前子9份,千金子15份,丁香羅勒12份,升麻5份,何首烏9份, 紫河車8份,雞血藤8份,七葉一枝花14份,水蛭9份,玉米須12份,甘草8份。8.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中藥組 合物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三七5份,天麻3份,龍葵14份,莪術(shù)9份,八月札6份,蒲 公英17份,佛手13份,夏枯草10份,虎杖4份,雞內(nèi)金4份,女貞子11份,白蘞11份,絞股 藍5份,刺五加10份,半夏5份,烏梅3份,黃柏3份,竹蓀8份,紫草5份,垂盆草15份,石 見穿7份,白茅根2份,車前子4份,千金子19份,丁香羅勒14份,升麻6份,何首烏7份, 紫河車8份,雞血藤8份,七葉一枝花14份,水蛭4份,玉米須9份,甘草8份。9.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8任一所述的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 組合物按照下列方法進行制備: (1) 按照重量組分取各藥材,加藥材總重量的10-12倍的水,浸泡45-60分鐘后,煎煮1 次,煎煮時間2小時,濾過后,加藥材總重量的12-13倍的水,煎煮第2次,煎煮時間3小時, 濾過后,加藥材總重量的14-15倍的水,煎煮第3次,煎煮時間4小時,濾過后,合并3次濾 液,120目濾過,濾液加熱濃縮至60°C下相對密度為1. 28-1. 33的稠膏,得到中藥浸膏; (2) 將步驟(1)得到的中藥浸膏在3000r/min的轉(zhuǎn)速下離心;在80°C噴霧干燥,得干浸 膏; (3) 將步驟(2)制得的干浸膏粉碎,加入適量輔料,制成顆粒劑、散劑、膠囊劑或片劑。10. 如權(quán)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在用于治療肝癌藥物中的 應用。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治療肝癌的中藥組合物,原料藥由三七、天麻、龍葵、莪術(shù)、八月札、蒲公英、佛手、夏枯草、虎杖、雞內(nèi)金、女貞子、白蘞、絞股藍、刺五加、半夏、烏梅、黃柏、竹蓀、紫草、垂盆草、石見穿、白茅根、車前子、千金子、丁香羅勒、升麻、何首烏、紫河車、雞血藤、七葉一枝花、水蛭、玉米須、甘草組成。該中藥組合物所選藥材配伍相宜,符合中醫(yī)藥和現(xiàn)代醫(yī)藥理論,具有舒肝理氣、化痰散結(jié)、益氣養(yǎng)血、活血通經(jīng)、化瘀利尿之功效,療效顯著,無不良及毒副作用,制備方便,價格低廉,適于臨床推廣應用。 |
|
來自: 昵稱14956499 > 《專利中草藥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