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藏東南部與滇北高原毗連處的西藏昌都芒康縣鹽井古鹽田,有著至今仍保持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鹽田,一江之隔,一邊是藏,一邊是滇,一塊塊鹽田就橫插在江邊的斜坡上,像一塊塊調色板,奇特的是有紅色和白色的區(qū)別,卻承載了最古老、最原始的制鹽技藝。 既然這里以“鹽”字命名,可想而知這里最出名的就是鹽了。迄今為止在這里用的制鹽方式仍是最傳統(tǒng)的手工制鹽,也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古老制鹽術。鹽井是西藏一個神奇的地方,歷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鹽井鹽田這道人文景觀現(xiàn)在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上海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專家王大悟先生向西藏昌都政府大力提議應該致力于將鹽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依山搭建層層的鹽田氣勢雄偉,鹽民們沿著祖先的足跡,走在崎嶇險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勞作,在延續(xù)生命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世界上獨特的景觀。 鹽井的鹽田,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綿延數(shù)里的兩岸鹽田層層疊疊,依山而建,最多達到了10多層,順著鹽田之間的小道下坡,則是取至江邊的巖洞,曬鹽的工人身背圓柱形的木桶,將鹵水存儲在鹽田邊的槽溝里。經過一天的陽光和風的杰作,在第二天,鹽田就會結晶成鹽粒。 令人驚奇的是,一江之隔,兩岸的鹽顏色卻大相徑庭。江東岸納西村的鹽呈絳紅色,故又名“桃花鹽”。每年春季,瀾滄江邊冒出的是一年中最好的鹵水,此時來鹽井,可以看到鹽井婦女在鹽田的勞作,以及曬鹽的景象。此時正是瀾滄江兩岸桃花陸續(xù)開放的時節(jié),產出的鹽品質上佳,所以稱為“桃花鹽”。而江西岸加達村的鹽卻是白花花一片,被稱為“雪花鹽”。僅一水之隔,鹽卻分為兩色,堪稱神奇。 鹽井在214國道旁,是云南進入西藏的西藏第一個鄉(xiāng)?!扒犒}田”茶馬古道不老的風景線,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鹽田,都美得很別致!如今沒有人說得清茶馬古道到底有多艱險,悠悠的馬鈴聲業(yè)已消失匿跡,唯有這瀾滄江畔的鹽田還在自由呼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