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滿樓 一兩銀子相當于多少人民幣,這個問題是比較難搞的,不僅是因為古今生活差異太大無法對比,而且也因為人民幣的膨脹程度也難以捉摸。 譬如,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乃至十年前的一萬元,和現(xiàn)在的一萬元,能相提并論嗎?八十年代的一萬元,起碼也是現(xiàn)在的數(shù)百萬元了吧。 如果非要比較,可能用一些不同時代人物記載的基本物價作為參考會比較合適,空對空的討論比值,其實沒有什么大的意義。 在古代,其實沒有標準的一兩銀子,因為古代銀錠都是要現(xiàn)稱的,并非標準兩,說到標準兩,還得近代銀元進入中國以后,才開始有了標準的銀元。 標準的銀元,即七錢二分,一百枚就是七十二兩。不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銀元概率并不高,更不要說非標準的銀兩。 一般來說,只有在大宗交易時,才會用到銀元、銀兩,但請注意,并不是直接搬出銀子,而通常使用錢莊的莊票(相當于見票即付的銀行本票)。 銀元之下,當時有兩種輔幣,一是銀角子,一是銅元,這才是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的貨幣。據(jù)記載,民國初期,一銀元通常在一百二十八枚銅元上下浮動。 那么,一枚銅元可以買到什么?據(jù)上海名中醫(yī)陳存仁回憶,當時可買十粒糖果、或大餅油條各一件、或生梨一二枚; 若去城隍廟玩的話,一枚銅元可買一塊百草梨膏糖,兩枚銅元買一碗酒釀圓子,四枚銅元買一碗肉面,肉又大又厚,荷蘭水(外國汽水)每瓶兩枚銅元。 當時的雞蛋,一銀元可買一百五十多枚,比兌換的銅元還多。那你算算,一兩銀子等于1.33銀元,也就是可以買到200枚雞蛋。 民國名記者包天笑說,1906年時他到上海租房子,一間廂房每月房租七元。當時上海面粉廠工人月收入約七到十元,而包在《時報》任編輯,每月薪水八十元。 二十年代末期,上海一個熟練工人的月收入三、四十元,這已足以養(yǎng)活一家五口人了。 據(jù)1934年《申報》報道,上海各大學教授的月薪如下:中法工學院一千五百元;同濟大學七百七十五元;交通大學六百元;復旦大學五百三十元,等等 同時期由司徒雷登主政的燕京大學,教授月薪為三百六十元,校長為五百元。由此可見,民國教授的是高工資人群了。 再如陳存仁回憶,他八九歲時(清末時期),米價每擔三元六角,家里買菜限定在四個銅元,一個銅元煮青菜一盤,一個銅元購豆腐豆芽之類,兩個銅元買“東洋魚”一塊(日本銷來的薩門咸魚干)。 二十年代后的上海米價,每百斤通常在八元到十三元上下浮動,這與房租一樣,是低收入家庭的主要支出,省也省不下來。 所以,米價一上漲,那些老百姓不免要搖頭嘆息,說日子過不下去了,但對于高薪人士來說,這點浮動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由此可見,在清末到民國,銀元也同樣存在通貨膨脹現(xiàn)象,所以就更不好比較了。如果非要比,就根據(jù)上面說的米價去折算吧。 據(jù)筆者的估計,清末一銀元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2019年)人民幣500元左右,到民國二三十年代后,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300元左右。 |
|
來自: 齊家平國 > 《財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