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來 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亞歐大陸東面,阿穆爾半島最南端。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名海參崴,原屬于中國,根據 1858 年和 1860 年的《中俄璦琿條約》及《中俄北京條約》,沙俄政府硬是從軟弱的清政府手中搶走了這塊寶地,沙皇政府將其更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語為“統(tǒng)治東方”的意思。
區(qū)位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俄羅斯海軍五大艦隊之一的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駐地,被譽為俄羅斯東方的海上大門,戰(zhàn)略地位重要。該城市地形起伏較大,農業(yè)條件相對較差,該城市臨海并擁有諸多港灣,是遠東地區(qū)最大的港口城市。 歷史 17 世紀中期,沙俄皇朝伺機東侵,尋求在遠東地區(qū)開拓港口。清康熙年間清政府和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明確說明海參崴所在地區(qū)屬清朝,清朝中后期國勢日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1858 年清政府和沙俄簽訂不平等 的《中俄璦琿條約》,規(guī)定包括海參崴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qū)為中俄共管。1860 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清政府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大片領土給沙俄,其 中就包括海參崴。在水深風微的金角灣岸邊,俄羅斯帆船“滿洲里”號上的指揮官在此建立了軍事哨所,并取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1871 年,西伯利 亞軍艦基地遷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隨著造船業(yè)和其他工業(yè)的發(fā)展,逐漸鞏固了這里作為行政中心的地位。1879 年,固定的輪船航線把符拉迪沃斯托克與 圣彼得堡及奧德薩聯系起來。1880 年,符拉迪沃斯托克被劃為特別“軍事州” 并確立為市,從 1888 年開始成為濱海州州府。1897 年,修建哈巴羅夫斯克— 符拉迪沃斯托鐵路,1903 年沿西伯利亞大鐵路與莫斯科的直達鐵路開通。 19 世紀 90 年代,符拉迪沃斯托克逐漸成為遠東俄羅斯文化集中的地方,是俄國旅行家和科學家探險、考察的組織中心。1898 年,這里創(chuàng)辦了東方學 院。1920—1922 年,符拉迪沃斯托克是遠東共和國首府,1922 年歸入俄羅斯 聯邦,1938 年,成為濱海邊疆區(qū)首府。1954 年,蘇共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到臨此城,并表示其可以跟美國的舊金山相比,亦奠定了其作為蘇聯遠東地區(qū)最 重點的發(fā)展城市之地位。
地理 符拉迪沃斯托克西面和西南靠近中國、朝鮮,東面與日本隔海相望,是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前哨和出??冢瑧?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它背靠我國黑龍江省 的東北部,面對太平洋,距離朝鮮僅 160 千米,距日本北海道也只有 640 千米,面積為 600 平方千米。城市及港區(qū)位于阿穆爾半島頂端的金角灣沿岸。 金角灣南側隔東博斯普魯斯海峽,有俄羅斯島作天然屏障。海灣四周為低山、丘陵環(huán)抱,形勢險要。符拉迪沃斯托克屬于典型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 到來較早;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風和東南 風,涼爽舒適,雨量適中,有時有霧;秋季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最好的季節(jié),天氣晴朗,陽光充足,持續(xù)時間較長,時有臺風;冬季這里受來自高緯極地偏北 風和海洋東南風的共同影響,寒冷濕潤,降雪較多。全年四季分明,天氣變 化較慢。 符拉迪沃斯托克現為俄羅斯遠東最重要的城市,主要居民是俄羅斯人和 中國俄羅斯族人,下轄 5 個區(qū),分別是列寧區(qū)、五一區(qū)、別爾沃列琴斯基區(qū)、蘇維埃區(qū)和費倫多斯基區(qū)。2015 年,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增至 15 個行政區(qū),其中包括阿爾喬姆、符拉迪沃斯托克、大石頭城、納霍德卡、游擊隊城、烏 蘇里斯克和斯帕斯 - 達利尼等 7 個市的全部中心城區(qū)。另外還包括納捷日金 區(qū)、什科托沃區(qū)、十月區(qū)、奧莉加區(qū)、波格拉尼奇內區(qū)、哈桑區(qū)、興凱區(qū)和游擊隊區(qū)等 8 個市轄城區(qū)。
經濟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羅斯遠東和濱海邊區(qū)最大的城市,該地區(qū)是工業(yè)、 交通、科學和文化中心,是俄羅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工業(yè)、交通和通信部門中的人數幾乎占城市總人口數的一半。符拉迪沃斯托克漁業(yè)聯合企業(yè) 從事魚類的岸上加工,其罐頭食品、熟食品和半成品等贏得了市民的青睞。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機器制造部門以船舶制造、船舶修理和儀器制造最為著名。最古老的船舶修造企業(yè)是“遠東工廠”。符拉迪沃斯托克儀器廠、“五金工人” 工廠、“無線電儀器廠”“綠寶石”和“瓦良格”工廠的產品享有盛名。 海港堪稱城市的“心臟”,設有客船停泊區(qū)、專業(yè)化集裝箱加工地并提供 駛往薩哈林、堪察加、馬加丹州及薩哈共和國北部諸區(qū)的貨物裝載運輸。遠 東海洋輪船公司提供海外遠洋運輸。港口配有龍門式吊車和浮吊,設有裝卸機、船隊、鐵路專用網,不斷增長的貨流及其變化多樣的特點促使符拉迪沃 斯托克港口建立了專業(yè)化的數據計算中心。 文化 符拉迪沃斯托克有著巨大的科學、文化潛力,這里是遠東區(qū)主要文教科 研中心之一,有符拉迪沃斯托克國立經濟與服務大學、遠東聯邦大學、俄羅 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遠東分部、太平洋漁業(yè)與海洋學研究所及多所高等學校。市內還有許多其他的科研所和規(guī)劃設計機構。符拉迪沃斯托克在遠東的 大城市中有著特殊地位,它是俄羅斯東部邊緣最大的海港,這決定了它在文 化陣地的領先地位,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建成,切實影響著城市和地區(qū)文化發(fā)展的速度。一些劇院在城市文化生活中起著巨大作用,其中有小劇院、高爾 基劇院等,濱海樂團、馬戲團、美術館等也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符拉迪沃斯 托克有最古老的地方志機關——俄羅斯地理協會濱海邊區(qū)分會。眾多博物館多年來精心積累了數千種展品,以供人們研究該地區(qū)的自然和歷史。其中館 藏資源最豐富的要數濱海邊區(qū)地方志博物館、太平洋艦隊歷史博物館、海洋 志和漁業(yè)博物館、水族館,另外,市區(qū)附近還有海洋自然保護區(qū)。
旅游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濱海邊區(qū)最大的歷史研究中心,市內有 200 多座古跡。城市古典風格建筑和現代式樣交相輝映,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的樓閣與 20 世紀末的大廈相依相伴。19 世紀末俄羅斯木結構民宅建筑文物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盡管近幾十年城市建筑越來越密集,但那些古典建筑和古老的街道都完好無損。 符拉迪沃斯托克歷史博物館具有較高的參觀價值,是獨一無二的、最全 面反映濱海邊區(qū)歷史和考古的歷史博物館,館中展出考古發(fā)掘出的濱海邊區(qū) 古代城市文物,歷史與考古學院的科學工作者和許多考古勘察人員在參觀中能給游客提供專業(yè)的講解。 符拉迪沃斯托克有很多古建筑,哥特與古典式、后古典主義與巴洛克式、 俄羅斯及東方式建筑,渾然構成了古老街道結構嚴整的建筑群。猶太教堂(科 馬羅夫大街),日本佛教寺廟,斯維特蘭娜大街旁的路德教教堂(星期日可以做禮拜),沃洛達爾斯基大街上的圣母基督教教堂,尼科利斯基東正教大教堂 等各種宗教建筑也很有名。 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遺址也是著名的旅游景點,1899 年,符拉迪沃斯 托克被正式宣布為要塞,第一道永久性防御工程是由俄羅斯著名的工程專家 K.I. 維利奇科上校設計的。這條防線的總體方案由作戰(zhàn)部長 A.N. 庫羅巴特金步兵上將制定,它起始于阿穆爾斯基灣,經過穆拉維約夫 - 阿穆爾斯基半島, 最終到達烏蘇里斯克(雙城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要塞成功地抵御了來自海上和陸上的攻擊,堅不可摧,要塞上遺留下大批在當時威力強大的武 器,是有名的游覽勝地。 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區(qū)還留有契訶夫的足跡。契訶夫在去往薩哈林的途中, 于伊爾庫斯克寫給親人的信中提到改變行程,先去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想法。 游人可以借當年契訶夫的眼睛參觀城市,游覽 1890 年他經海路到過的地方, 行駛在思維特蘭娜大街、沿岸大街,漫步于普希金大街(那時是戈斯皮塔利 大街),游人將看到契訶夫當年辦理邊防護照、觀賞鯨魚、品嘗牡蠣的地方,參觀他工作過的圖書館、人們?yōu)槠踉X夫去歐洲送行的海軍上將碼頭。 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車站也是城市的著名地標之一。這座火車站按照俄羅 斯 17 世紀的建筑風格,于 1912 年建成。車站附近有一個蒸汽機車頭,這是在二戰(zhàn)期間,由蘇聯工程師設計,在美國制造的蒸汽機車,從海上運到蘇聯。 為紀念戰(zhàn)爭年代的鐵路工人,值 1995 年二戰(zhàn)爭勝利 50 周年之際,設立了這座實物紀念碑,在這座紀念碑旁有一個刻有 9288 的標志物,這是貫穿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東端終點的標志。 |
|
來自: 陸一2 > 《世界國家地區(qū)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