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新了很多頒獎季的dvd資源,仿佛一年的片荒都被拯救了...外鏈工具 但也有人覺得有點迷茫,不知道這么多種子選手該先看哪個。 都說今年是“頒獎季小年”,其實最主要的,還不是因為今年還沒有太明顯的贏家,而是對于國內(nèi)觀眾來說,今年沒有口碑和流行度同時打響的電影。 比如2017年的《愛樂之城》,在國內(nèi)火的很現(xiàn)象級,直接促成了內(nèi)陸引進。(以及之后的票房慘敗) 再比如去年的CMBYN,陀螺的《水形物語》,和口碑好到無國界的《三個公告牌》。 (此處我們又要強行回憶了) 這幾部片在豆瓣上都是二十萬+的用戶評價。《水形物語》雖然相對評價較少,口碑相對低一些,但陀螺的知名度是很高的。 而今年好像一部這樣的片都沒有。 外媒口碑好的,像是《羅馬》《寵兒》都沒太火起來。《一個明星的誕生》還算有點人氣,但國內(nèi)口碑明顯比外網(wǎng)差了一截。 外媒觀眾口碑好的,同時也在豆瓣上拿到極高口碑的《綠皮書》和《波西米亞狂想曲》,也還沒有達到應(yīng)有的熱度。 前者由于網(wǎng)絡(luò)資源的限制(謠傳內(nèi)陸會引進),了解的人還是比較少。后者則是因為皇后樂隊的普及度在國內(nèi)還是沒有想象中高,并且男主Rami Malek國際知名度還不夠。 但兩部片在豆瓣上都是8.9的超高分,是今年頒獎季種子選手里在豆瓣最好的分?jǐn)?shù)。 甜茶主演的《漂亮男孩》和同性題材作品《被抹去的男孩》,雖然此前的關(guān)注度還算高,但口碑沒有跟上,所以慢慢的也涼了。 如果讓Mark預(yù)測,這些片里,只有《綠皮書》可能在最后拿到二十萬加的評論。如果《一個明星的誕生》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也可能會有更多人來看。 《綠皮書》FYC宣傳海報 但沒有現(xiàn)象級的熱門作品,不代表這個頒獎季沒有好電影。 這個時候,更需要宣傳和引導(dǎo),才能讓好電影不被埋沒。 今天我們就主要來聊一下最近更新的頒獎季資源,為大家提供一些選擇參考,值得看的重點講一下,沒意思的就可以略過了,也為你們節(jié)省點時間。 也同時為明天1月22日(北京時間晚九點二十分)將要公布的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預(yù)個熱。 主流青春片的落敗 蒂莫西·柴勒梅德 《漂亮男孩》 盧卡斯·赫奇斯《被抹去的男孩》 這兩個片為什么要放一起說呢。 為了節(jié)省時間。 這兩部電影有很多相同處:都是傳記小說改編、聚焦了青少年成長上敏感話題、對他們與父母之間關(guān)系有細(xì)致刻畫、片名還都很像.. 還分別由好萊塢兩位最當(dāng)紅的小生主演。 兩位帥哥在之前的金球獎上同框 在未上映之前,這兩部片因為所涉及題材和卡司強大,也都被順理成章的列為頒獎季種子選手。 兩位95后有望在同屆分別收獲自己的第二個奧斯卡提名。 不夠上映之后都涼了...《漂亮男孩》是因為劇本寫的太亂,《被抹去的男孩》是因為主題剖析的不夠深。 這也就是這兩部片最大的問題。 《漂亮男孩》其實是個比較容易講好的故事。首先,對于“沉迷毒品的問題少年”的刻畫考驗演技,這一點甜茶演的很好,他之后的奧獎提名也很穩(wěn)。 其次的重點就是感情線--“父與子關(guān)系”。這一方面,只要劇本寫好了,兩個演員演好了,和觀眾產(chǎn)生共鳴,情感上一互動,這個片就不至于拿到如此平庸的口碑。 可惜編劇就偏偏要大玩閃回插敘,時間線轉(zhuǎn)換了能有一百次,除了青少年和童年是兩個演員演的,能區(qū)別開之外,別的事件都不是很好猜哪個發(fā)生在前,哪個在后。 所以就有種一直在隨機看幻燈片的感覺。 而《被抹去的男孩》,和年初圣丹斯熱門、科洛莫瑞茲主演的《錯誤教育》隔空撞了個題材,兩部片都是聚焦了美國的“同性戀矯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 《錯誤教育》是把大部分篇幅放在了講這個治療方式上,有一些很震撼的情節(jié),主題還是完全停留在了青少年身上。 《被抹去的男孩》則是花了大篇幅講了主人公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guān)系,尤其是身為傳教士的父親,在主人公被“矯正”階段扮演的角色。 雖然主題剖析的不夠深,但這部片的表演十分到位。兩位配角羅素克勞和妮可基德曼的表演都很讓人印象深刻,還有Joe Alwyn、Troye Sivan和澤維爾多蘭的精彩客串。 尤其是羅素克勞,光是有幾個定格就足以讓人心碎,這是他這幾年最好的角色了。 目前這兩部片被提名最佳影片的幾率都很低,盧卡斯·赫奇斯也不足以和本屆的幾個影帝熱門競爭,提名很難。但甜茶的男配提名還是很穩(wěn)的,甚至可能獲獎。 這兩部推薦觀看《被抹去的男孩》,教育意義還是很大的。 這個冬季你無法錯過的暖心第一名 《綠皮書》 Green Book 《綠皮書》這部片,可能是這個頒獎季最美好的意外了。 本片最先在多倫多電影節(jié)首映后,一舉拿下了“觀眾選擇獎”。之后在倫敦電影節(jié)“驚喜場”首映,全場觀眾起立鼓掌到停不下來。 “得民心者得天下”,說的就是這種片。它讓你真真正正的開心了兩個小時,走出影院后突然覺得整個生活都特別美好。 換句話說,這部片真的很“甜”。倒不是愛情的那種,而是指人間溫暖的,十足的甜。 其實這部片的媒評并沒有太高,均分只有70,很多專業(yè)影評人給的都是三星半。而油管上的影評人卻有很多都喜歡這部片,認(rèn)為它真的很難讓人不去愛。 本片在金球獎上橫掃了喜劇類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男配。目前男主維果莫滕森可以鎖定奧獎提名,男配馬赫沙拉阿里則有可能在時隔兩年后,就拿到自己的第二個小金人。 樹大招風(fēng)啊,之后有關(guān)本片的爭議就都涌現(xiàn)了。像什么“政治正確”,“白人拯救意味明顯”,以及制片人、白人原型的兒子Nick Vallelonga被爆出曾發(fā)推帶有“反穆斯林”言論,黑人原型的Shirley家庭說本片虛構(gòu)成分太多... 但這些爭議,依舊無法阻擋本片在頒獎季風(fēng)起云涌。不僅之前沒有什么競爭力的導(dǎo)演Peter Farrelly拿到了該拿的所有提名,在日前剛剛頒發(fā)的制片人協(xié)會獎(PGA)上,《綠皮書》擊敗了《羅馬》《波西米亞》《明星誕生》等本季所有熱門,拿到了電影杰出制片獎。 這就意味著摸到奧斯卡最佳影片一半了...(一般拿了pga,最后拿奧獎的希望就很大了。) 目測本片主項目提名是要全收了,最佳影片、男主男配、編劇、導(dǎo)演這五項很穩(wěn)。 答應(yīng)我一定要看這個片! 電影藝術(shù)的勝利 阿方索卡隆《羅馬》 Roma 本屆奧獎最穩(wěn)的,毫無懸念的,就是阿方索卡隆的最佳導(dǎo)演了。 墨西哥三杰(卡隆、伊納里圖、陀螺)從2014年卡隆的《地心引力》開始連霸奧斯卡“最佳導(dǎo)演獎”,除了《愛樂之城》那年給了Damien Chazelle,其余都是他們仨的。 其實,美國學(xué)院獎從2011年開始,只有Damien那屆導(dǎo)演獎,是給了美國人。 這屆的阿方索卡隆,仍舊是大勢所趨。 他指導(dǎo)的《羅馬》,是今年無可爭議的,在制作規(guī)模、藝術(shù)設(shè)計、故事深度、歷史底蘊、表演張力、執(zhí)導(dǎo)水準(zhǔn)等等本片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頂尖的地步。 mtc綜分96還是很說明問題的。這個片,有點像《康熙王朝》50集拍進了一部電影里。 最佳外語片也同樣是穩(wěn)的。但最佳影片,在今年三部熱門《綠皮書》《明星誕生》《波西米亞》和一部黑馬《黑豹》面前,奧斯卡委員會能不能在《羅馬》已經(jīng)穩(wěn)了最佳外語片的情況下,再去選它做最佳影片,這還很難說。 看來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學(xué)電影或者真正喜歡的電影這門藝術(shù)的,還是非常推薦觀看這部片。 “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的高度完美結(jié)合 《寵兒》 The Favourite 《寵兒》在頒獎季沒開始前,是被看作為一個大熱門的。 奧斯卡雖然這幾年講英國古典風(fēng)格熱門片比較少,但00年代前后,委員會一度癡迷這種類型的片子,像《莎翁情史》《傲慢與偏見》《伊麗莎白》。 但頒獎季熱了起來之后,《寵兒》呼聲有點高開低走了。女主Olivia Colman還是可以爭一爭影后的,石頭姐和蕾切爾薇姿只能集體陪跑。 即使是mtc90的綜分,也沒有幫助這個片多少。 其實這是個挺有意思的片,喜劇意味明顯,妮子在里面基本就是喜劇扮相,整體劇情真的很像中國這兩年的幾個古裝劇,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套路”。 但外國人看著可能會覺得很新鮮。 《寵兒》體現(xiàn)的除了有三位女演員的演技功力,還有劇本的細(xì)膩,語言使用考究,導(dǎo)演Yorgos Lanthimos運籌帷幄的功力也很強,這部片幾乎挑不出制作上的缺點,場景布置和服裝同樣是拿分項。 可惜,最后很可能會落得拿六七個提名,但空手而歸的境地。 推薦喜歡看英國古裝片的,且喜歡《名姝》或中國古裝劇劇情設(shè)計的,可以看看,很有意思。 本屆最大的遺珠 《登月第一人》First Man 一提到這個片就心疼。明明是一部好片,各種沒受待見。 到現(xiàn)在連Claire Foy的女配提名都不太穩(wěn)了,但天才配樂家Justin Hurwitz很有希望獲得第二個奧斯卡獎。 感興趣的可以去聽聽片尾那首Quarantine。太美了。 這個片沒有趕上上映的好時候,被《明星誕生》和《波西米亞》前后夾擊,票房也一般,但本片的技術(shù)水準(zhǔn)是能和當(dāng)年《地心引力》和《星際穿越》匹敵的,希望可以在特效上拿拿獎(雖然也沒可能)。 Damien Chazelle在本片展現(xiàn)的導(dǎo)演功力,基本就是“年輕的諾蘭在拍《敦刻爾克》”的感覺。形式上沒有一點花哨,就是踏踏實實的講故事。 而講本片區(qū)別與紀(jì)錄片的地方,就是Chazelle的電影敘事能力,和兩位男女主高司令和Claire Foy的表演。 高司令此次表現(xiàn)的是像《亡命駕駛》里的沉默表演法,這同時也是符合阿姆斯特朗的原型人物個性的。 但“此處無聲勝有聲”在如此亂世中,真的很難脫穎而出吧。 不過至少對于我來說,直到現(xiàn)在想起最后時刻高司令在太空時的表演,以及結(jié)尾和Claire Foy的那個定格,還是想躲在角落在黑暗中靜靜的哭。 希望有心之人不要錯過這部片。 還有三部電影。 《副總統(tǒng)》可以看看貝爾的表演,了解了解歷史,Adam McKay本次的執(zhí)導(dǎo)和劇本都沒有《大空頭》那么聰明。 《波西米亞狂想曲》和《一個明星的誕生》之前都聊過,直接傳送門了。 最后發(fā)一波Mark獨家“奧斯卡最佳影片”預(yù)測,準(zhǔn)確率可能是百分之百。 |
|
來自: 昵稱6192721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