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就是隨意所想,隨心隨意隨想隨寫,自娛自樂,不做臨床依據(jù)。 “六經(jīng)”,其實(shí)是后人加上去的,《傷寒論》中并沒有六經(jīng)的概念?!秱摗氛f的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即三陰病三陽病。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jì),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三陰三陽者,陰氣陽氣的多少也。太陽為巨,陽明次之,少陽為始,太陰為盛,少陰為衰,厥陰為竭。 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重重,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故,陽強(qiáng)不能密,陰氣乃絕。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zé)釀t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 太陽病主要癥狀:脈浮,頭項(xiàng)強(qiáng)痛而惡寒,此外常見發(fā)熱,故太陽為巨陽(陽氣之巨,陽邪之始),病位在表在上。 陽明主要表現(xiàn):脾約,胃家實(shí),胃中燥煩實(shí),大便難,大便硬,身熱,汗自出,濈濈然汗出,濈然微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也,潮熱,譫語。病位在里在胃腸,為陽之次者(陽邪之盛者)。 少陽病常見癥狀口苦、咽干、目眩,目赤,兩耳無所聞,胸中滿而煩,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病位在半表半里在孔隙、腔竅,為陽結(jié),為陽之少者。 太陰病常見癥狀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shí)腹自痛,不渴。病位在里在胃腸,為陰之盛者,陰勝則陽?。柌蛔悖?。 少陰病癥狀:脈微細(xì)(亡陽也),但欲寐(陽不足),渴、小便色白(虛(陰)故引水自救,下焦虛(陽)有寒),而口中和,其背惡寒,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表證),咽痛,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口燥咽干,口干燥(陽邪盛)。病位在表,陰之衰也,陰病則陽盛(陽邪盛)。 太陽、少陰,病位在表,太陽為多氣多血,少陰為氣血不足。(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shí)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厥陰病癥狀: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下利,厥熱往來。為陰之竭者,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強(qiáng)不能密,陰氣乃絕,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并非陰在內(nèi)陽在外,也并非陰在外陽在內(nèi),陰陽不能離開對(duì)方而存在,否則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但不同時(shí)間不同部位以陰或陽的氣化為主。水在上火在下,為既濟(jì)卦,為泰卦,厥陰為上熱下寒,為陰陽離決之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