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某種事物,我們常常有“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這樣的感覺。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說某處奇觀,壯美秀麗,也曾想親自去看一看,卻又由于一些瑣事,不得抽身去看一看。于是在我們心中,就會對這樣的景產(chǎn)生幻想,幻想中的它是何等的壯闊和美麗。我們帶著幻想,繼續(xù)忙碌生活。 ![]() 等到有一天,我們真的能親眼看到向往已久的美景,卻發(fā)現(xiàn)它和我們心里所認(rèn)為它應(yīng)該有的樣子有區(qū)別,而是平凡和普通的。 也許是我們內(nèi)心的期望太過強大,所以讓客觀的外物也從平凡中超脫出來,被涂上了神秘的色彩。但客觀中的它,其實是樸素的。正如愛情一樣:你喜歡的人不是神,是你的喜歡為她鍍上金身。 ![]() 蘇軾在臨終之際作了一首偈子,贈予他的兒子蘇過,因為蘇過即將去中山做官。 偈子是佛教用來闡釋某種道理的韻詞,類似于詩。蘇軾所作的這首詩,意味深遠,也被后人認(rèn)為是一首偈子。此詩是他閱盡人世浮沉后的感悟,歷來解讀頗多,也有一些爭議,究竟是怎樣的一首詩,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 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七言絕句很妙,一共兩句,第一句的前半部分和第二句的后半部分一樣,所以其意義更加迷離難以琢磨。 ![]() 此詩的大致譯文如下: 廬山迷蒙的煙雨和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令人向往,如果此生不能親自去看一看,那便是終生的遺憾。等到真正親眼見到了廬山煙雨和錢塘江大潮,卻沒有獨特的感受,廬山煙雨只是廬山煙雨,錢塘江大潮也只是錢塘江的大潮。 ![]() 我們曾心馳神往的人或事物,等真正得到,真正親眼所見,其實也不過如此。 有人也將此詩和禪悟的三個境界聯(lián)系在一起。 《五燈會元》卷17所載青原惟信禪詩的一段著名語錄: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 由此,后人總結(jié)出禪悟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階段: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蘇軾的這首詩,便和以山水悟禪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許,蘇軾正是在歷經(jīng)人世滄桑變化之后,大徹大悟,而以廬山煙雨以及浙江潮水來進行說明吧。 ![]() 但此詩對于蘇軾來說,還有更深的寓意,他做此詩贈予自己即將赴任新官的兒子,是希望面對人世間的一切,都能淡然處之,不幻想也不漠視,這也可見他希望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可以警醒后世的良苦用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