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連平安北京和中國消防都蹭《啥是佩奇》的熱度,而我不跟著蹭,實在對不起被女兒當成泥坑跳壞的沙發(fā)。 但是,作為《小豬佩奇》的強制性骨灰級觀眾,我不得不說,《啥是佩奇》雖然刷了屏,卻沒說明白到底啥是佩奇。 不是說它拍得不明白,而是說,它作為《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宣傳片,傳遞給人的感覺跟《小豬佩奇》不一樣。 比方說,大家看完《啥是佩奇》,第一感覺基本都是“感動”“溫情”,可這并不是《小豬佩奇》日常的調(diào)調(diào)。 當然,這好像不重要。 社會我佩奇,開心就無敵。只要能哄娃,掏錢我樂意。 可我還是忍不住安利一個真正的佩奇。如果你有興趣,可以思考一下她到底是不是你的菜。 二 先介紹佩奇和她的家人。 總體來說,佩奇是一只患有輕度公主病的粉紅色小豬。 她最大的愛好是跳泥坑,這讓我極度懷疑她的后肘非常筋道。 好吧我太邪惡了。對這么可愛的小盆友,怎么能產(chǎn)生這么猥瑣的聯(lián)想呢。 不過,公正地說,佩奇其實并不可愛。她情商不低,但脾氣不好,經(jīng)常耷拉著臉,讓人哄的時候遠遠多于哄人的時候。 反而是佩奇的弟弟喬治性格好些。他是個天真的小男孩,最喜歡的玩具是恐龍先生,第二最喜歡的是羅恩·韋斯萊最討厭的蜘蛛。 佩奇和喬治的爸爸在一家建筑設(shè)計公司上班。這家公司看上去很閑。 于是豬爸爸利用閑暇時間充分開發(fā)潛能,成為了跳泥坑世界冠軍。 他們的媽媽貌似是一名全職太太和兼職會計。 她非常喜歡吃烘焙。由于她是豬,所以不需要考慮反式脂肪酸的問題。 佩奇的主要親人還有豬爺爺和豬奶奶。但這應(yīng)該是翻譯錯誤,因為他們實際上是豬媽媽的父母,也就是豬姥爺和豬姥姥。 沒辦法,誰讓英語在稱謂方面特別貧乏呢。馮友蘭說,漢語中關(guān)于親戚的稱謂有100多種,而英語在這方面的詞匯量,大概可以用佩奇的蹄子數(shù)過來。 或許也正因如此,經(jīng)常出鏡的佩奇家人才只有這幾位(多了不好區(qū)分)。順便說一句,豬姥爺和豬姥姥還養(yǎng)了一只叫波利的鸚鵡,會說各種人話,仿佛是李雷和韓梅梅那只的同款。 OK,現(xiàn)在說重點:這組看上去非常普通的家庭組合,與我們通常對“家”的理解相比,其實有點不一樣。 首先,這部動畫片叫《小豬佩奇》,而第一主角佩奇是女性/雌性/母的(不好意思我不知道該怎么定義她的性別)。 這就跟我們的動畫片不大一樣。我們也有很多專門面向低齡兒童的動畫片設(shè)計了“姐姐+弟弟”或“哥哥+妹妹”的二胎組合,但它們的第一主角往往是那個男生。 這是巧合嗎?可能是。 但也可能是,文化上確實有點差別。英國那旮瘩似乎更傾向于Lady First,別看豬媽媽只是在家?guī)Ш⒆?,卻非常受尊重,連出場順序都排在掙錢養(yǎng)家的豬爸爸前面。 更別說動畫片對她的家庭背景的交代,遠比對豬爸爸那邊的介紹更詳細。 當然,這些區(qū)別還只是表面上的。 更深層次的區(qū)別是,佩奇幾乎從不照顧她的弟弟喬治(注意,不是不愛,是不照顧)。 比如佩奇曾邀請她的塑料姐妹花、有cosplay癖的小羊蘇茜到家里玩,她們仗著自己年紀大,就欺負喬治。 那豬爸爸和豬媽媽是怎么處理這樁糾紛的呢?他們沒有對任何一方進行批評教育,而是找了一個所有孩子都能接受的游戲,陪他們一起玩。 在我看過的前4季156集中文版《小豬佩奇》中,豬爸爸和豬媽媽從沒說過“佩奇,你是姐姐,你要讓著弟弟”或“喬治,你是男子漢,你要讓著姐姐”之類的話。 事實上,他們從不對兒女進行說教。面對孩子的哭泣、失落和胡攪蠻纏,他們永遠用孩子的方式來處理。 他們跟孩子幾乎是完全平等的。沒有“你要……你要……”的硬規(guī)矩,也不說很多大道理。 所以,如果你習慣了每個故事結(jié)尾都要有一個升華,都要像《孔融讓梨》和《司馬光砸缸》那樣得出明確的符合傳統(tǒng)道德觀的中心思想,那《小豬佩奇》絕不是你的菜。 不過,“不說教”還不是《小豬佩奇》的最大特點。 它的最大特點是“不感人”。 三 《啥是佩奇》很感人,這我承認?;蛟S《小豬佩奇過大年》也能一樣感人。 但《小豬佩奇》不感人。我猜,這可能與它的受眾群體的年齡階段有關(guān)。 關(guān)于這一點,只要看看佩奇的日常生活就可以知道了。 她的家是一所山間獨棟別墅。 周末出游,她坐的是家里的敞篷車。 另外,她還能借到智能水陸兩棲露營車。 她的姥姥和姥爺有山地小火車和私人游艇。 她經(jīng)常出沒于游樂場和博物館,還常去滑冰。一言不合就去海邊玩耍。 除了父母成天帶她出游,幼兒園的夏令營也很豐富多彩。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佩奇生平最大的愛好是跳泥坑,就說明她屬于村頭二妞的類型。 我沒有歧視“村頭二妞”的意思。我只是說,《小豬佩奇》的敘事風格是平淡和輕快的,它完全沒有展現(xiàn)生活的艱難,沒有講述豬爸爸和豬媽媽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多么辛苦,甚至沒有父母和孩子之間所謂的“理解”和“體諒”。 它既不是“父母在外打拼,回家看到懂事的孩子,感到很愧疚,悟道要多陪家人”的那種敘事,也不是“孩子一開始不理解父母為什么總是不理自己,后來懂事了,明白父母很辛苦,開始理解父母”的那種套路。 我們大概永遠不會看到那種敘事、那種套路的《小豬佩奇》。它從不強行煽情,只有歲月靜好的生活,和輕松愉快的玩耍。 它仿佛在提醒我們,幸福是天經(jīng)地義的,快樂是與生俱來的,你不需要在辛酸淚水中體味幸福,不需要在艱苦跋涉后品嘗快樂。 當然,就算在英國這種號稱“中產(chǎn)居多”的國家,佩奇這樣的生活,在現(xiàn)實中也不多見。 可是,佩奇的存在,又確實讓人們看到了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這種生活,不打擾誰,不感動誰,不治愈誰,不贊美誰。 生活的每一個點滴,都是一段美好的旅程,無論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城堡,還是綠色低碳無公害的泥坑,都擁有等價的、純純的、孩提時代的歡樂。 在這個即將到來的小豬佩奇的本命年,我們或許都需要這種歡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