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這個誕生于僑鄉(xiāng)的文化遺產(chǎn),憑什么驚艷了世界

 緣語冰 2019-01-17

百年家園夢

圖文:城市前半生

           

   

世界遺產(chǎn),意味著歲月留痕,象征著歷史的記憶和文明的根脈


它的官方表述是指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


我國目前入選世界遺產(chǎn)共計53項,“開平碉樓及古村落”是廣東省唯一的一項。


2007年6月27日,當'開平碉樓與古村落'僅用11分鐘的時間就毫無爭議地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時,世遺大會的評估結論是:它“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tǒng)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1


這些碉樓能夠保留下來,是因為它們有著別樣的美:那種一眼就能感覺到的,穿越時空的非凡氣質。

▲從錦江里的升峰樓看瑞石樓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理論家阿爾伯蒂在他的著作《論建筑》中寫道:“我認為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諧,不論是什么主題,這些部分都應該按這樣的比例和關系協(xié)調起來,以致既不能再增加什么,也不能再減少或改動什么,除非有意破壞它?!?/span>

▲位于自力村田間的碉樓群


開平碉樓的美,就在于來自國外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交融,繽紛奇異卻又無比和諧。

▲自力村入口側面的村莊內有一幢非常醒目的碉樓,它的樓頂區(qū)別于大部分的開平碉樓,采用了嶺南特色的屋頂建筑形式。


碉樓大規(guī)模興建的年代,是中國舊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階段。在外來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中,國內沿江沿海大城市的西方建筑,大多是被迫接受的舶來品;但是在開平的碉樓,由于建造者基本都是海外華僑,是主動推進的東西方建筑藝術的融合。

▲自力村的居安樓(1922年)安廬(1926年)由當時生活在斐濟的華僑兄弟所建。


而蘊藏其間的,有時代的風起云涌和歷史的厚重滄桑;

有家國情懷的博大雄壯和叱咤商海的豪情萬丈;

還有蓋世英雄的鐵血丹心和顯赫家族的兒女情長......


2


位于塘口鎮(zhèn)的自力村是開平最著名的碉樓群所在地。


自力村是被稻田包圍的村莊,陌上田間共有9座碉樓和6座居廬。最早的龍勝樓建于1919年,最晚的湛廬建于1948年。

▲自力村中的碉樓


其中最著名的碉樓叫銘石樓,銘石樓樓主方潤文早年在美國謀生,經(jīng)營過餐館,后以“其昌隆”雜貨鋪發(fā)家,民國時期回家鄉(xiāng)建造了銘石樓。

▲右側那幢建筑即為銘石樓

▲銘石樓一樓客廳正對大門的墻壁上掛著四幅照片,樓主方潤文西裝革履居于其中。方潤文的左邊是大太太吳氏,穿一件清式對襟繡花長袖衣。吳氏左邊是二太太梁氏,梁氏是香港人,穿一件短袖碎花旗袍,戴著眼鏡,梳著民國時女子流行的卷曲發(fā)式。方潤文的右邊是三太太楊氏,來自美國,是一位中法混血兒。四幅照片收在一個紅木相框里,相框內邊沿是常見的中式鏤空雕飾,花鳥的圖案栩栩如生。


走進碉樓,精美的中式雕花家具與歐美進口的座鐘、留聲機、琉璃門交相輝映;樓頂處“銘石樓”的匾額與希臘式的柱廊、羅馬式的拱券、巴洛克風格的曲線山花相得益彰。

▲銘石樓一層的客廳


還記得《讓子彈飛》里面的一句臺詞么?“黃老爺?shù)恼?,竹林掩映、碉樓聳立、易守難攻、萬夫莫開”。

▲《讓子彈飛》中銘石樓的片段


發(fā)哥演繹的黃四郎的府邸,就是在自力村的銘石樓取景拍攝的。

▲《讓子彈飛》中周潤發(fā)演繹的黃四郎的劇照,其實周潤發(fā)本人的祖籍就在開平(圖片源于網(wǎng)絡)


通過狹窄的樓梯,登上頂樓的露臺,也許可以體味現(xiàn)實中富甲一方的方潤文亦或是電影里一代梟雄黃四郎眼中的詩意江山 。


3


區(qū)別于屹立在田間的自立村碉樓群,錦江里的三座碉樓并排排列在整齊的民居后面,據(jù)當?shù)卮迕裾f這樣的布局有步步高升之意。

▲三座碉樓


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開平第一樓”——瑞石樓。

▲從升峰樓看瑞石樓


瑞石樓于1923年興建,工程歷時3年,至今歷史已近百年。和自力村的銘石樓不同的是,瑞石樓的始建人黃璧秀主要在香港經(jīng)營藥材鋪和錢莊,事業(yè)成功后,為保護家人免于匪患,花費巨資建造了高達9層的瑞石樓。

▲雖然錦江里的房子主要都是青灰色,但細看依舊能找到很多亮眼之處


在農(nóng)村建設9層高的樓,這在100年前的動蕩時代可謂夸張。據(jù)說當時錦江里周圍的碉樓都是4至6層高,黃璧秀的父親黃貽桂發(fā)現(xiàn),自己家的碉樓建到第6層時,仍舊沒有封頂?shù)嫩E象。老人不喜張揚,要求黃璧秀就此封頂。

▲在一處民居的露臺上的視角


黃璧秀沒有聽從父親的勸言,碉樓繼續(xù)向上施工。他告訴父親,這座碉樓的設計是9層,他要建最高、最壯觀的碉樓,無人可比。


最后,一幢9層高的碉樓巍然矗立在90多年前的開平農(nóng)村,傲視古今。

▲傲視四方的瑞士樓,我也是偶然看到霸氣外露的瑞石樓照片才去開平的


除了高度上的突破,瑞石樓設計的大氣和精致更讓人嘆為觀止。

▲細節(jié)處看瑞石樓


瑞石樓每一層的造型都是不同的。從首層至五層樓體的外立面都有不同的線腳和柱飾,并有著不同的色彩和圖案的組合;各層的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型和構圖也各有不同,但又能與每一層的外立面形成非常和諧的搭配,耐人尋味。


五層頂部的仿羅馬拱券和四角別致的托柱很好地承接了六層以上更為華麗的建筑設計。

▲五層與六層巧妙的過渡


六層有愛奧尼克風格的列柱與拱券組成的柱廊。七層是平臺,四角建有穹窿頂?shù)难嘧訕?,南北兩面可見到巴洛克風格的山花圖案。八層平臺中,有一座西式的塔亭。九層是羅馬式塔頂和意大利城堡式的瞭望臺。

▲六層和七層的設計非常精美(圖片源于網(wǎng)絡)


站在7層的平臺上,可以望見遠方的村莊和山地。據(jù)說瑞石樓建造完成后,方圓百里的土匪都被它的氣勢震懾,錦江里自此再無匪患。


4


每一座開平碉樓或者居廬的背后,有叱咤風云的豪情,也有嘗盡百味的人生。


位于塘口鎮(zhèn)的立園,是旅美華僑謝維立所建。謝維立1893年生于開平,6歲離家去美國讀書,1919年創(chuàng)辦維立公司,經(jīng)營服裝、手工藝品和藥材。1926年遵父訓回鄉(xiāng)修建立園,歷時10年。

▲立園的別墅區(qū)有別墅六幢,碉樓一幢,其中以'泮立'、'泮文'兩幢別墅最為華麗壯觀,其樓頂按中國古代'重檐'式建筑。

▲近百年前建造的立園擁有非常先進的用水和衛(wèi)生設施,如抽水機、浴盆、坐廁、水箱等均是從國外購置的。


立園打動人的除了其中西合璧、特色鮮明的建筑外,還有男主人公和四個妻子的凄美故事。

 

與那個時代很多富人一樣,謝維立也是一夫多妻,他有四個太太和21個子女。但四位太太有不同的命運,一瘋,一死,一醮(再嫁),只有三太太一人福大功德大。


大太太司徒順娣,是一位美籍華人,她與謝維立在美國讀書時共陷愛河。后來因為最寵愛的小兒子夭折而精神失常,遍尋名醫(yī)也無法治愈。

▲大太太司徒順娣和她的兒女們


二太太叫譚玉英,是開平有名的才女,與謝維立在開平赤坎的雨中生情。婚后夫妻恩愛,但在妻子懷孕后,謝維立前往美國處理急務,譚玉英即將生產(chǎn)之際,才從美國趕回。時逢亂世,交通不便,當謝維立還在海上漂泊的時候,譚玉英憂郁成疾,難產(chǎn)而死。

▲謝維立與譚玉英的合照(圖片源于網(wǎng)絡)

▲為了紀念最愛的妻子,謝維立在立園建造了毓培別墅。在毓培別墅一樓進門處,墻上有手繡信袋,繡著“鴻雁傳書”四字。在丈夫去美國處理急務時,譚玉英親手繪制,以寄托思念。


三太太名余瑤瓊,本是謝氏管家之女。在給二夫人譚玉英當貼身丫環(huán)時,對她的才華羨慕不已,耳濡目染,才藝雙進。譚玉英死后謝維立因一曲最愛的《郎歸晚》與她共入愛河。1999年作為立園主人謝維立的惟一遺孀,遠在美國的老人決定將立園交給開平市政府托管,為開平碉樓的“申遺”和旅游的開發(fā)寫下了一本無字大書。

▲謝維立與三太太余瑤瓊生的兒女們


四太太名關英華,是客居香港的開平人。當年謝維立回鄉(xiāng)路過香港時與她相識。三太太余瑤瓊見她口齒伶俐,見多識廣,覺得是丈夫的好幫手,便建議謝維立將她娶作四夫人。不幸的是,后來日本軍隊入侵時,謝維立和余瓊瑤正在美國,獨在立園的四夫人出逃后因生活所迫而改嫁。


偌大的立園,守不住動蕩時代下的幸福。


“月不長圓花易落,一生惆悵為伊多?!?/strong>


5


開平現(xiàn)存的1833座碉樓散落四處,它們都有不同的歷史和命運。


背靠氣勢磅礴的百足山,面臨綿綿流長的潭江水,馬降龍本就是個世外桃源。村落之中翠竹撲面,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如果沒有幾幢宏偉的碉樓和居廬映襯,怕是讓人感覺回到了江南。

▲碉樓中最具代表性的天祿樓,是1925年由29戶村民集資興建,區(qū)別于作為居樓(富人獨資建造的碉樓)的銘石樓和瑞石樓,天祿樓為典型的眾樓(村里若干戶人家集資共同興建,為臨時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據(jù)記載,1963年、1965年、1968年開平連續(xù)發(fā)生3次大水災,洪水漫過民居屋頂,村民登樓得以避難。

▲馬降龍村中種滿了竹子


而隱藏在竹林深處的駿廬和林廬,在我看來是開平居廬中最美的作品:


被歲月磨出的淺粉色外墻與周圍翠綠的竹林相映成趣;

▲藏在竹海中的林廬


廬內英國進口的紅毛泥水泥桶和經(jīng)歷百年的學步車、健身器材記錄著當時的建筑和生活品質;

▲林廬為英國紅毛泥建造,圖為留下來的英國水泥桶

▲當時的學步車


而登上樓頂,視野越過隨風“起浪”的林海,仿佛置身童話世界,情懷頓開,如夢如幻。

▲廬上的陽臺裝修也很考究

▲樓頂?shù)囊曇?/p>


位于赤水鎮(zhèn)的日升樓與翼云樓,由于地理位置距離市區(qū)相對偏遠,知名度不高,卻因為沒有經(jīng)過旅游開發(fā)而更具滄桑感。

▲最左邊的是日升樓,中間的為翼云樓


兩座碉樓和另外一座略帶英倫風的建筑,在一條空蕩的小路邊,遺世獨立地存在著。

▲這張是在田中用長焦拉的,可惜的是遇上了陰天

▲近一點看,更有滄桑感


它們外在的氣質透出英倫老紳士的味道,過氣,但依然保持著風度。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不知名的碉樓靜靜地矗立在開平的村落里,他們默默地守護著這里的歷史和文化,記錄著曾經(jīng)的傳奇,定格了時光,也溫柔了歲月。

▲一個不知名村莊中的更樓(指建在村口保護村民的碉樓)

▲靜觀樓

▲自力村邊上村莊中的建有中式屋頂?shù)牡飿?/p>


6


華僑們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碉樓千姿百態(tài)的外在風格;但細細品味,也能找到很多共性。


碉樓是時代的產(chǎn)物,在歷史上,距離廣州僅100公里的開平原為新會、臺山、新興、恩平四縣交界之地,處于“四不管”地帶,社會治安極差,土匪猖獗;而其地處平原低洼地區(qū),水道縱橫,常常遭受洪水之災。這是開平碉樓始建的初衷。

▲開平的村落


十九世紀中葉以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金礦的相繼開發(fā)和鐵路的修建,需要大量勞動力。和周圍的區(qū)域一樣,大量的農(nóng)民出洋做苦力。


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部分海外華僑在外奮斗多年后衣錦還鄉(xiāng)。

▲馬降龍村居廬內的墻上掛著當時廬主及親人的照片,從衣著來看,男士的打扮已經(jīng)非常西化。


為了更好地保護家人和財產(chǎn),建設碉樓成了當時的風尚。

▲承接碉樓建設的建筑公司的廣告(當時已有電話!驚嘆?。。。▓D片源于網(wǎng)絡)


于是,西方建筑藝術中的柱式、拱券、雕刻在開平被賦予了東方思維下的解讀重構。富足的僑民以進口的水泥、木材、玻璃為原料,改變了原來秦磚漢瓦的建筑結構。

▲立園內的袖珍版碉樓群,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碉樓都有西式的設計

▲馬降龍村內的昌廬,細節(jié)處也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建筑的影子,但又根據(jù)中國的建筑特點進行了整合


用于防御的碉樓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樓高十丈,一磚一瓦皆有匠心。

▲升峰樓的建筑圖紙和建成時的照片(圖片源于網(wǎng)絡)


除了建筑原因、建筑用途、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共性,碉樓在細節(jié)的設計、裝飾上也存在著諸多類同。


每幢碉樓基本都設計了燕子窩和射擊孔,這是為了防御所用。

▲除了塔頂會更具建設者不同的偏好進行設計建造,其余幾項基本為所有碉樓的共性(圖片源于網(wǎng)絡)


而碉樓一層的墻頂或者門頂會雕刻上灰雕或畫上壁畫,內容大致是寓意祥瑞的植物或者動物,那些彩繪雕花在歷經(jīng)時光打磨后顯得特別精美。

▲除了碉樓以外,開平農(nóng)村的民居門上都會畫有精美的壁畫,想象中應該是主人寄予的美好愿望,把這些個期待表達在上面。

▲灰雕又叫灰批,是開平的一門傳承幾百年的工藝。經(jīng)過特別處理的石灰為主料,用批刀直接雕貼于墻上或檐下,干結后形成的各種圖案、山水、人物畫面,具有浮雕的藝術效果。據(jù)了解,現(xiàn)在開平的新房子已基本不再做灰雕了,而會做灰雕的師傅也越來越少。


還有一個共性是碉樓的主人們會運用掛鐘、留聲機、健身器材等當時在西方較為先進的用具,但我所進入的所有碉樓里的床、座椅等家具以及各種廚房設施都是中式的。同時,每一座碉樓里,都有安放祖先牌位的神龕。

▲碉樓內的中式家具


這些生活中最親近的家庭用具,都繼承了當?shù)氐膫鹘y(tǒng),沒有加入任何海外的元素。


不管外面的古希臘柱廊,古羅馬拱券,哥特式尖拱,巴洛克風格的山花有多絢爛華麗,還是會用最質樸和真實的情懷面對自己。


我想,這便是他們的鄉(xiāng)愁,滲透著每一個在外華僑對祖國和家鄉(xiāng)的赤子之心。


 7


在那個動蕩的時代,華僑們不遠萬里,回到開平建造碉樓,除了時代的特殊因素,更多的也是因為這份赤子之心。


很多人說,當人們擁有了財富,最舍得去花錢的地方就是建設和裝飾自己的家園,而這,往往會堆疊出最純粹的匠心。當這樣的行為形成了群體性,才創(chuàng)造了驚艷歲月的歷史建筑群。

▲這是一個不知名的村莊,村前道路寬闊,村內房屋整齊排列,細看時,可以發(fā)現(xiàn)每一幢老房子在建設時都充滿了匠心。


除了碉樓和古村落以外,開平還有一個充滿匠心的建筑現(xiàn)象——赤坎古鎮(zhèn)的騎樓。

▲從河對岸看赤坎古鎮(zhèn)


赤坎古鎮(zhèn)的發(fā)展離不開司徒氏和關氏兩大家族縱貫百年的競爭。鴉片戰(zhàn)爭后,兩大家族的族人同周圍區(qū)域的人們一樣,去海外謀生。他們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飽受折磨和歧視的同時,也目睹了西方工業(yè)文明的進步。

▲每幢騎樓各不相同,但又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細節(jié)處充滿匠心,十分耐看。


華僑們冀望有朝一日他們的家鄉(xiāng)也能夠繁榮發(fā)展,遂回赤坎投資建設。兩大家族相繼模仿各式各樣的西洋建筑風格,以此表達對西方文明進步的向往,騎樓建筑就成為這個時代現(xiàn)象的載體。

▲遠處的碉樓叫寶恒樓


著名作家熊育群在他的文章《雙族之城》中寫道:你眼里看到了一字排開的騎樓:磚石水泥的樓房,高高的立柱,沿街的走廊,簡潔或講究的券拱,巴洛克風格卷紋的山墻。既有撲面的南洋建筑風味,更有歐陸風情的橫移,而地方風土味在這仿造中亦頑強呈現(xiàn),活脫脫一個嶺南鄉(xiāng)土版的歐陸小鎮(zhèn)。

▲古鎮(zhèn)街景


赤坎鎮(zhèn)將600多座融合中西建筑工藝的騎樓組成的街區(qū)保存了近百年,這些充滿了歷史感的騎樓儼然是20世紀初期商貿(mào)發(fā)達的廣州十三行的縮影。

▲騎樓立柱上的字也充滿了滄桑


除了建筑上的匠心,兩大家族為古鎮(zhèn)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1901年鎮(zhèn)上出現(xiàn)了中西醫(yī)診所;1914年建成了著名的“醫(yī)生街”;同年,小火輪開始航行于赤坎與外埠;1924年,百赤茅公路建成通車,使用美國福特牌公共汽車,七家行車公司陸續(xù)建成通車,基本交通網(wǎng)形成;1924年“發(fā)明”電燈公司成立,使全鎮(zhèn)在20年代中期便可點上電燈;1926年百赤茅公路公司開設電話總機,并在公路沿途五個車站裝備電話機;同年,整個赤坎鎮(zhèn)進行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建設,標志著古鎮(zhèn)公共設施的完善和管理的規(guī)范。1933年第一家電影院東升影畫院落成。商戶們濟濟一堂,赤坎成了當時粵西地區(qū)極具規(guī)模的商貿(mào)名鎮(zhèn)。 

▲這個轉角讓我想到了維也納著名的中央咖啡館


同時,赤坎古鎮(zhèn)還是開平乃至整個廣東的教育重鎮(zhèn)。在華僑以教育“救國”、“強國”的思潮的影響下,兩大家族于1925年和1931年先后興建了司徒氏圖書館和關族圖書館。

▲作為國內最早的氏族圖書館,它是凝聚人心的旗幟,也家族團結的象征,更是家族的精神家園。新加坡的司徒式宗親將該圖書館譽為'宗族中樞'。圖為司徒氏圖書館落成慶典。(圖片源于網(wǎng)絡)

▲1931年八月,關族圖書館正式開幕,由在加拿大華僑中聲望極高的關崇藻回國主持開幕儀式。這是開平縣的文化盛事,開幕活動持續(xù)進行了五天,來自恩平、臺山、新會和開平其他地方的民眾將堤西路圍得水泄不通,萬頭攢動,人潮如涌。圖為關族圖書館落成慶典。(圖片源于網(wǎng)絡)


圖書館的建設為海外鄉(xiāng)親所矚目。


一位關族的族侄在給關族圖書館發(fā)起人之一的關國暖的信中表達了華僑們的普遍心情:“近聞本族圖書館行將鳩工興筑,將來巍巍之樓現(xiàn)于赤坎,民智賴以開通,風俗賴以改良。公造益于本族,豈淺鮮哉,而公之名亦垂不朽矣?!?/span>


對赤坎古鎮(zhèn)來說,那是一個令人振奮的黃金時代。

▲1938年,司徒氏在洛杉磯設計的唐人街落成剪彩。(圖片源于網(wǎng)絡)


然而百年以后這里也遇到了國內很多古鎮(zhèn)同樣的問題:到處都是歷史建筑和文物,但建筑和文物保護的工作繁重且難以擺脫欠缺人力、財力的困境,很多老樓跟不上現(xiàn)代化基礎設施的發(fā)展,更有一些隨著風雨的洗禮成了危樓。

▲騎樓斑駁的外墻


在我到訪赤坎時,這里正在面臨一場全面改造,大部分的老屋都已經(jīng)被征收。

▲這幾幢河邊的騎樓應該屬于赤坎的地標建筑了,很多電影都在這里取景。因為要改造,里面都被騰空了出來。

▲除了零星的菜販子和路邊的一家門口做當?shù)孛〕远垢堑男〉?,赤坎古?zhèn)里基本看不到原住民了。

▲只有挖掘機在忙碌著


放眼全國的古鎮(zhèn)改造,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好的案例。在我看來關鍵在于投資方是否真正和那些建造自己家園的華僑一樣,了解當?shù)氐臍v史和文化,帶著匠心去做事。


事在人為,祝福赤坎好運。


8


開平在對碉樓與古村落進行申遺時,赤坎古鎮(zhèn)應該并不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我覺得,同樣是那一個風雨飄搖而又熱血沸騰的時代的最好見證,也是當時海外華僑國家情、民族情、家鄉(xiāng)情的最好見證。


我一直認為,所有的美麗背后,都會有曲折的故事。華僑們用盡全力去建設美麗的家園,是因為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難以言說的苦難。


鴉片戰(zhàn)爭以后,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先后發(fā)現(xiàn)金礦,美加兩國開始修建連接東西部的鐵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從1865年到1869年四年間,約有14000多名華工參加美國東西部大鐵路的筑路工程。修筑100英里的塞拉山脈地段的鐵路時,華工的死亡率高達10%以上。美國東西部大鐵路原計劃建筑14年,但由于勤勞堅毅的華工的積極參與,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7年。(圖片源于網(wǎng)絡)


1851年維也納會議提議廢除“黑奴買賣”,黑人勞工減少;而清朝末期國家積貧積弱,很多國內的老百姓窮困潦倒,“契約華工”(即很多人說的“豬仔”)成了黑人勞工的替補。當時的“契約華工”,五邑地區(qū)(江門開平、新會、臺山、恩平、鶴山)的老百姓占了很大比例。


“契約華工”在名義上是自由身,但由于雇傭者無須顧及其生死,實際上比作為資本家們私有財產(chǎn)的黑奴命運更為悲慘。

▲華工在修建美國鐵路的過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也付出了最大的犧牲。有人形容,這條鐵路“每一塊枕木下面都埋著一具華人的尸骨”。但是鐵路建設公司沒有邀請一名華人參加竣工儀式。就在華工完成鐵路建設僅13年后,美國國會于1882年通過了《排華法案》,該法案禁止華工在10年內進入美國。直到2017年5月8日,由華裔議員提出的將每年5月10日定為鐵路華工紀念日的決議案在加州眾議院全票獲得通過。(圖片源于網(wǎng)絡)


除了貫穿美國東西的鐵路,在古巴的甘蔗林、秘魯?shù)脑忌帧⑻聪闵降姆N植園,都有無數(shù)華工曾經(jīng)的血淚。據(jù)說從華南到美洲,在當時需航行三個月至半年。在漫長的海途中,氣候酷熱,成百上千的苦力被鎖禁底艙,死亡率曾高達45%。


我在我的第一篇游記《為什么要去哈瓦那》中曾經(jīng)寫道:“1847年,約12萬中國人從廣東、福建沿海飄洋過海來到哈瓦那”。而“在哈瓦那的華人墳場有一座紀念碑,悼念古巴十年戰(zhàn)爭(1868年——1878年)中犧牲的2000名華人,上面刻有‘古巴華人無一人逃離,無一人叛變’的字樣”

▲在古巴的華人參與了古巴獨立戰(zhàn)爭(圖片源于網(wǎng)絡)


盡管在異國嘗遍了辛酸,但第一代大規(guī)模前往歐美的華人還是將中華民族的堅韌與奮斗精神展示給了世人。


華人的智慧和勤勞讓他們在異國的艱苦生活中逐步站穩(wěn)腳跟,部分華人 的產(chǎn)業(yè)也能跨越大洋、蒸蒸日上。到19世紀末,很多華人已在海外家大業(yè)大。

▲“開平第一樓”瑞石樓樓主黃璧秀一家的合影,全家人衣著高雅,顏值也很高。


雖然都是憑借自己的奮斗取得的財富,但他們依舊不斷受到白人的歧視和排斥,這更激發(fā)了華僑華人們潛藏在心底的故土情節(jié)。謝維立便是遵照父親謝圣泮之訓回開平建造的立園。

▲立園中泮立樓的四樓設置了謝維立先生的'祖先神龕',對聯(lián)題有:“宗功偉大興民族,祖德豐隆護國家?!倍潭?4個字,道出了謝家的家國情懷。


我覺得,開平每一座碉樓、居廬和騎樓背后,都是一個個家族半個多世紀的海外奮斗史。


它們見證的不是“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tǒng)”,而是千萬華僑華人在一百多年前最幽暗的時光和最艱難的環(huán)境中閃耀的人性光輝。



我們生活在和平的時代,或許再無當年的風云。


但燦爛的文明和文化傳統(tǒng)不會輕易的消逝。它們總能穿越幽暗的歲月,照亮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在居安樓和安廬前面嬉戲的孩子


開平所在的江門五邑,和我曾經(jīng)寫過的泉州一樣,是著名的僑鄉(xiāng),海外華僑華人超過400萬人,分布在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qū)。


如今,華僑華人們活躍在全世界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領域。

▲前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就是江門臺山人,圖為他回家鄉(xiāng)省親祭祖(圖片源于網(wǎng)絡)


雖然依舊會遭受挫折和歧視,但始終保持了敢為人先、踏實努力、溫和謙遜、開放豁達、包容四海的僑鄉(xiāng)精神。


除了去北美和東南亞,早年還有很多江門人到香港謀生,八九十年代適逢香港娛樂業(yè)發(fā)展的輝煌時期,他們的后代們也是憑借著僑鄉(xiāng)精神抓住了機遇。


這其中包括周潤發(fā)、劉德華、鄭伊健、梁朝偉、甄子丹、李克勤、余文樂等我最喜愛的演員、歌手。

▲網(wǎng)上一查,江門籍的名人,竟有如此之多。


Beyond樂隊四個成員(黃家駒、黃貫中、黃家強、葉世榮)的祖籍全部在江門臺山。

▲1983年,黃家駒與鄧煒謙、李榮潮、葉世榮組成了Beyond樂隊,其后樂隊人員一直變動,直至黃家駒與黃家強、黃貫中、葉世榮4人組成固定組合之后,Beyond樂隊才迎來了事業(yè)的高峰。巧合的是,除了黃家駒的弟弟黃家強之外,黃貫中、葉世榮也都祖籍臺山市四九鎮(zhèn)。(圖片源于網(wǎng)絡)


這里的大部分明星,都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過氣。很多當時的歌曲,幾十年后依舊被我們傳唱。


藝術回歸于藝術,用音樂本身去打動人心而不只是娛樂大眾。


這是精神的積淀,也是文化的永恒。


10


170多年前,在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同一時期,五邑華僑就已經(jīng)遠渡重洋,深入西方,親眼目睹世界正在發(fā)生的深刻變化。因而他們能夠跳出中國農(nóng)民安土重遷的相對狹隘的地域觀念,以世界的眼光和格局來看待事物。

▲站在碉樓樓頂,也會有更遠的視野和更寬的格局


如今,華僑精神傳遍世界,也流淌在很多廣東人的血液里。在我這幾年的旅行中,和廣東的朋友相處非常融洽:他們思路清晰、熱情開朗、善解人意,能享受也能吃苦,是絕佳的旅伴。


時光流轉,感謝那些靜靜矗立著的開平碉樓、古村落和古鎮(zhèn),它們凝聚了當年萬千海外華僑的血淚奮斗和家國情懷,是近兩個世紀從未消逝的華僑精神由萌發(fā)到成熟的最好見證。

▲這是我在開平看到的第一幢碉樓,雖然相對于后面見到的知名的碉樓會很普通,但現(xiàn)在回味起來,依舊心懷感動。


歲月更迭,但追夢依舊。

因為心懷四海,所以

海闊天空。

《海闊天空》是我最喜歡的華語歌曲,記得2013年到天河體育場看恒大的亞冠半決賽,全場觀眾一起齊聲高唱。那一年廣州恒大亞冠奪冠,創(chuàng)造了歷史。

 


如未特別說明,以上圖片均為本人拍攝

下期預告:曼谷


 更多老城故事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