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處嶺南,天氣炎熱,加上水里含硫量相對較多,因而廣東人容易上火,平時愛喝涼茶,對煎炸、燒烤的食物常常是敬而遠之。不然,很容易出現(xiàn)咽喉痛、口干舌燥等癥狀。但是,如果出現(xiàn)“上熱下寒”,即很容易上火,但腰肢發(fā)軟,下肢怕冷的情況,此時該如何調理呢? “上熱下寒”的癥狀在女性中較為常見 “上熱下寒”是女性的常見病癥 近日,在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心血管科門診,就有一位周女士近期周身不適,尤其感到腳涼,即便在夏天她也要穿厚襪子才行,進入冬季之后,更是感覺到冷,最近降溫,她更加感覺下肢冰涼,同時又有心煩心悸、睡眠不好(難入睡,又容易醒)的癥狀,同時還還覺得自己特別容易上火,稍微吃點熱氣的食物就會口干、喉嚨痛。其舌紅苔白,周女士問接診的廣東省名中醫(yī)王清海教授“我經常容易上火,下肢又冷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上熱下寒多數(shù)是陰陽失調 圖/張華 王清海說,其實這不是什么怪病,這是陰陽失調,下焦陽氣虛,上焦虛火旺,中醫(yī)叫做“上熱下寒證”,是一種常見病癥,尤其是女性更容易出現(xiàn)這種情況。 陽有余便是火,心肝胃常火旺 對于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而言,“上火”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和概念?!吧匣稹北挥脕硇稳菘谏嗌?、齒齦咽喉腫痛、癤子粉刺、便秘等身體不適、癥狀或疾病,也被用于形容發(fā)脾氣、焦慮煩躁等情志狀態(tài)。多半是因精神緊張、過度勞累、辛熱藥食等引起。中醫(yī)認為,“火性炎上”,所以,一旦有“火”,最容易引起人的上半身不適。 中醫(yī)又把火分為實火和虛火和寒熱錯雜三種。 實火,一般是指體內陽氣太盛,“陽有余便是火”。常見的有心火、肝火和胃火三種。 (1)心火旺者易發(fā)生口腔潰瘍、心煩、睡不好覺、尿黃,多由勞碌、熬夜引起,可以用竹葉、蓮子心泡水喝,可以降心火; (2)肝火旺,則會脾氣大,容易急躁發(fā)怒、兩脅肋疼痛、眼睛發(fā)紅、干澀,口干口苦,有時會有小便黃,大便干。多由心情不好,肝氣郁結引起,可以用梔子、菊花泡水,清肝瀉火。 菊花茶可清肝瀉火明目 圖/張華 (3)胃火旺,則容易額頭容易長青春痘,便秘,口干、口臭,口舌生潰瘍,小便黃、大便便秘。多由吃燥熱食品、喝酒、抽煙、長期大魚大肉引起,可用蒲公英、金銀花、淡竹葉、車前草等熬水喝。 虛火,一般是由于腎陰虧虛,陰不制陽,陽氣相對偏亢,導致的虛火上沖。有些人會有心煩,口干不渴,手心腳心發(fā)熱,頭暈、耳鳴,這種情況可以用六味地黃丸調理?;蛘哧幪摶鹜容^明顯,也可以用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 切勿一味清熱或者溫寒 王清海說,上熱下寒,是一種特殊情況,主要是由于下焦腎陽虧虛,上焦心火太旺,心腎不交,陰陽失衡引起,所以會出現(xiàn)下肢怕冷,又容易上火。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貪涼飲冷或者吃太多、太油膩,超出了我們脾胃運化功能的極限,就容易釀生痰濕,瘀阻中焦,使機體上下氣機不通,陽氣不往下流,下面就冷,熱氣都郁在了中上部,上面就熱了。 治療上熱下寒癥,方子里可有寒藥與熱藥 圖/張華 如果一味清熱,可能下寒會更嚴重;但是一味溫寒,那么上面的熱像可能更嚴重。治療起來,患者會覺得“虛不受補”。專家表示,這類上熱下寒之癥在臨床治療上的確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因為在一個方子中同時存在著“寒藥”和“熱藥”,用之不當,臨床上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不適。所以,需要由醫(yī)生通過四診合參,分清虛實,給予合理的治療,以恢復陰陽平衡狀態(tài)。 食療方推薦 沙參養(yǎng)肺湯 【材料】沙參15克,玉竹15克,豬心100克,豬肺100克。 【制法】將沙參、玉竹用紗布包好,與洗凈的豬心肺及蔥段同置砂鍋內加水,先用武火后改用文火燉約2小時,稍加鹽調味即可。每周2-3次。 銀耳百合粥 【原料】銀耳10克,百合10克,粳米25克。 【制法】銀耳用水泡發(fā),百合、粳米洗凈后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成粥,再加冰糖少許即可。每日1次,配餐溫服,連服1-2天。 |
|
來自: 夭夭7ubgmys5wt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