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李某某,男,28歲,漢族。患者主訴兩年余來時時昏昏欲睡,近半年來自覺癥狀明顯加重,整日嗜睡,甚者可連睡一晝夜。兼伴有耳鳴、頭昏、氣短懶言,困乏無力,飲食無味,哈欠連作,精神萎靡不振,健忘,大便時溏。舌質(zhì)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緩弱。診斷:多寐(中氣不足,清陽不升)。 方藥:補(bǔ)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蒼術(shù)、厚樸、石菖蒲。水煎,每日1劑內(nèi)服,連服7劑。 二診:前訴癥狀緩解,面紅潤,納食好轉(zhuǎn),脈緩有力。不更方,連服14劑。 三診:諸癥已解,體重增加。 案例二:李某,女,34歲,工人。2001年10月7日就診?;颊叨嗝?a target="_blank">嗜睡,多夢,納食不振,大便溏薄,小便清長,每天睡覺可達(dá)9小時以上,已4年有余。早上上班需要人叫喚才醒,但工作中仍感到困乏,每當(dāng)閑下的時候,困意情不自禁發(fā)作,短時間內(nèi)即可熟睡。面色萎黃,精力不佳,困乏,氣虛不愿言,語聲低弱,舌質(zhì)淡,舌體胖嫩,苔薄白,脈沉緩。 診斷:多寐(中氣不足,清陽不升)。 方藥:黃芪60g,云苓25g,白術(shù)、當(dāng)歸、廣皮、人參各15g,升麻6g,柴胡、石菖蒲、桂枝、甘草各10g,連服7劑。藥后精神大振,思維清醒,四肢有力,納食增加,早晨能按點起床。繼以補(bǔ)中益氣丸調(diào)治。半年后隨訪,精神飽滿,四肢有勁,生活作息逐漸正常。 患者多是由于脾胃運化不利,其所見癥狀多伴見納食差,氣虛懶怠,神疲倦臥,時時欲睡,哈欠不停。李東垣的《脾胃論》記載:“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臥。”伴見舌淡苔白,脈緩弱。于是就大膽開出了補(bǔ)中益氣湯成藥——補(bǔ)中益氣丸,療效甚佳。患者中若出現(xiàn)納食差,氣虛懶怠,神疲倦臥,時時欲睡,哈欠不停的,都以次方加減而治,療效如神。故而思其機(jī)理如下: 上述皆為虛所致病,有虛亦有實。如東垣所說:“飲食自倍,脾胃乃傷?!逼⑽讣葌?,一如前所述,失其運化之職,生化乏源,則中氣、正氣皆有所不足,故而亦能致多寐也。然此為實,何用補(bǔ)呼?脾胃既傷,則運化輸布失權(quán),繼而他臟皆失其所養(yǎng),中氣、正氣亦不足,后繼乏力則為虛證。若望恢復(fù)其職權(quán),必補(bǔ)脾胃之虛,養(yǎng)脾胃之傷,因而亦用補(bǔ)中益氣湯加減。 (劉秋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