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往事 作者:錢永良 幾年前,我家喬遷新居。在整理舊貨時,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一把十五檔的算盤。差不多40年了,算盤的框架依然十分堅固,珠子照樣完好無損。我喜出望外,連忙把它擦干凈,視作珍品掛在客廳的墻壁上。 ![]() 看著那把曾經(jīng)陪伴我度過20多個春秋的算盤,不禁勾勒起我對算盤往事的回憶。 記得兒時,無論是鄉(xiāng)村會計,還是部門的職員,算賬時都是一手一頁頁地翻著賬本,另手在“啪啦啪啦”地?fù)芘惚P。那模樣使我想起了“賬房先生”這個稱謂。店鋪里的“賬房先生”坐在對著正門的帳桌旁,鼻梁上架著一副“膩銅鈿”——老花眼鏡,眼鏡總是耷拉著。人老眼花的他看賬本、打算盤,完全依賴于眼鏡,望遠(yuǎn)處時,得避開眼鏡,瞇著眼縫,眼珠上翻,讓人感覺怪怪的。 后來,我才知道“賬房先生”就是記賬算賬的會計。我的隊里也有個老會計,經(jīng)??吹剿蛑惚P。算珠在他手指尖飛竄,算盤像炒豆一樣噼啪作響。無論是隊里分長分短,還是結(jié)算賬目,總離不開他的賬本和算盤。每到年末,決算分“紅”,他是最忙的人了。 我上小學(xué)時,四年級有珠算課。我開始也有一把蹩腳的算盤了,珠子輕,一撥上去馬上彈了回來,還經(jīng)?!皫е椤薄N也粌H把加減乘除法的珠算口訣背得滾瓜爛熟,而且練就清理算珠的“功夫”,右手抓起算盤快速地往里一摳,往外一甩,上下一擺,珠子都乖乖地回到原位。我對算盤有了感情,有關(guān)算盤的言語,至今還掛在嘴邊:幫人分擔(dān)一半事兒,就說“二一添作五”;夸別人干事利落,就說 “三下五除二”;別人做事笨手笨腳的,就說 “算盤珠子——不撥不會動”;夸人謀事,就說他心中正打著“小九九”…… 那時,小伙伴們常用算盤做“貓捉老鼠”的游戲。兩人各管一片區(qū)域,上欄為貓區(qū),四粒珠子代表四只貓;下欄則是鼠區(qū),十粒珠子代表十只鼠。同一檔上的珠子可單進(jìn)或并進(jìn),但只進(jìn)不退。游戲以貓吃盡對方的鼠或鼠跳過對方的貓為勝。別小看這種小游戲,小伙伴們玩起來十分地較勁。 上中學(xué)時,算盤對我來說派上大用場了。我每天放學(xué)回家,趕上隊里掙0.25工時,得1分工分。星期天、節(jié)假日更不例外。工分是公社化時期社員們的命根子。我是有幸趕上“把學(xué)校辦到貧下中農(nóng)家門口”的年代,成了當(dāng)時隊里“最有文化”的人,邊上學(xué)邊兼職隊里的記工員。我那把小學(xué)時的算盤上完小學(xué)早就架散珠飛了,只好又買了一把算盤。我用這把算盤為隊里計算工分、人畜糞肥、田地面積、糧油分配……這把算盤便成了我的“吃飯家伙”。 上了高中,我雖然不是隊里的記工員了,但星期天、節(jié)假日還得干一些會計活。畢業(yè)后,我走上民辦教師的崗位,算盤仍然用著。 上個世紀(jì)90年代,取而代之的是計算器。我的那把算盤也光榮地“退休”了,呆在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里,一呆近20年又過去了。 在計算機(jī)普遍使用的今天,在我工作的小學(xué)里看到了算盤。這種袖珍型算盤很輕巧,塑料框架和珠子,長不到30厘米,寬不足10厘米,上欄一珠,下欄四珠。一頭有個操縱桿,一按珠子就回原,十分方便。小學(xué)生們打著算盤,練到心算。雖然這種在腦子里打算盤的方法與老算盤相比有著絕然的不同,但總算是多少有些繼承了那古老的算盤的衣缽。 古老的算盤代表著一個漫長的時代,與我們幾代人有著一種懷舊的情結(jié)。它建立的不可磨滅的功績和它背后耐人尋味的故事,令我終生難忘…… 吳江老年大學(xué) 2015年07月0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