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是明代洪應(yīng)明編寫的一本書,它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每一段話的字數(shù)不長,其中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是人生處世哲學的經(jīng)典之作。 《菜根譚》十句處世智慧: 1.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賞析: 一個人的耳朵假若能常聽些不中聽的話,心里經(jīng)常想些不如意的事,這才是敦品勵德的好教訓。反之,若每句話都好聽,每件事都很稱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劇毒之中了。 2.淡中知真味,常里識英奇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賞析: 美酒佳肴和大魚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其實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粗茶淡飯;標奇立異,超凡絕俗的人,都不算人間真正的偉人,其實真正的偉人只是那些平凡無奇的人。 3.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 恩里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后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賞析: 被當政者垂恩重用往往會招來禍患,所以一個人從政時不可過分貪戀權(quán)位,應(yīng)抱有“見好就收”、“急流勇退”的態(tài)度;不過有時遭受小小的挫折,反而使人走上成功之路,因此遭受不如意的事打擊時,千萬不可罷休,不再繼續(xù)奮斗。 4.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賞析: 在狹窄的路上行走時,要留一點余地給別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好菜時,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安全的方法。 5.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賞析: 人生在世不必勉強去爭取功勞,其實只要沒有過錯就算功勞;救助人不必希望對方感恩圖報,只要對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圖報了。 6.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須退一步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灌足,如何超遠;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賞析: 立身處世若不能保持超然的態(tài)度,就好像在泥土里打掃衣服,在泥水里洗灌雙腳,又如何能出人頭地呢?處理人世事物若不抱多留一些余地的態(tài)度,就好比飛蛾撲火,公羊用角去頂撞籬笆,哪會使身心感到愉快呢? 7.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 賞析: 在困苦時能堅持原則把握方向,當問題解決時自然能得到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只有這種喜悅才是人生真正的樂趣;反之,如果在得意時有過分狂妄的言行,往往會因此而跟他人結(jié)下冤仇,種下日后發(fā)生禍患的悲劇根苗。 8.一念私貪,萬劫不復(fù) 人只一念私貪,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賞析: 一個人只要心中出現(xiàn)一點貪婪或偏私的念頭,那他原本剛直的性格就會變得懦弱,原本聰明的頭腦就會被蒙蔽得很昏庸,原本慈悲的心腸會變得很殘酷,原本純潔的人格會變得很污濁,結(jié)果就等于毀了他一輩子的品德。所以古圣先賢一致認為,做人要以“不貪”為修身之寶,這樣才能超脫物欲度過一生。 9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是無以濟人利物。 賞析: 盡心盡力去做事本來是一種很好的美德,但如果過分認真而使心力交瘁,就會使精神得不到調(diào)劑而喪失生活樂趣;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本來是一種高風亮節(jié),但如若過分清心寡欲,對社會人群也就沒有什么貢獻了。 10.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賞析: 為人處事以遇事都要讓一步的態(tài)度才算是最高明的人,因為讓一步就等于是為日后進一步留下了余地;而待人接物以抱寬厚態(tài)度的人為最快樂,因為給人家方便就是日后給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礎(chǔ)。 |
|
來自: 茶香飄萬里 > 《菜根譚 增廣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