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沒有答案的就是對的,錯的在題目下方就有錯誤的原因。 判斷以下說法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1.兵部,掌管武官選用及兵籍、兵械、軍令等的機(jī)構(gòu);尚書為主官,侍郎為次官。 2.贈,文中指追贈,指在人死后授予某種官職、稱號等 3.“博士”古官名,秦漢時掌管書籍文典,后指專通一經(jīng)或精通一藝、教授生徒的官職。 4.“臨朝”特指皇室女性親臨朝廷處理政事,古時后宮不能上廳堂,后妃要掌權(quán)就要“臨朝”。 5.郎中。古代官名。戰(zhàn)國時為國君侍衛(wèi)。秦漢為郎中令的屬官。東漢以后為尚書臺屬官。隋唐以后為尚書省六部二十四司諸曹司的長官。 6.從事,古代官名,亦稱從事掾,漢以后三公及荊州郡長官自辟僚屬,多稱從事。 7.領(lǐng),是兼任的意思,指兼任較為高級的官職。古漢語中,表示代理官職的詞語還有“行”“權(quán)” “假”“判”“守”“奪”“攝”等,其中,“判”是指低位兼高職。 答案:錯“領(lǐng)”,指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判”,指高位兼低職;“奪”,指免除官職。8.下車,舊指官吏到任。“下車恤貧老,故舊莫不欣悅。”意為張充到任便撫恤貧困老人,舊朋友無不歡欣喜悅。 9.“廷尉” 官名,秦置,為九卿之一。秦漢至北齊主管軍事的最高官吏。 答:“廷尉”是秦漢至北齊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10.權(quán),表示“暫時代理”,古代表示暫時代理官職的還有“假”“署”“判”“守”等詞語。權(quán),表示“暫時代理”,古代表示暫時代理官職的還有“假”“署”“判”“守”等詞語。 答:“判”指高位兼低職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11.“博士”在古代指專精某種技藝的人,也指古代專掌經(jīng)學(xué)傳授的學(xué)官。 12..中國的“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簡稱,夏朝始設(shè),周代沿襲,“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時高級長官或爵位的稱謂。 13.“太傅”,中國古代職官,為輔導(dǎo)太子的東宮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 14.樞密,指樞密院,官署名。宋時樞密院與中書號為“二府”,中書主政,樞密院掌兵權(quán)。 15.舍人,初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豪富權(quán)貴家主人的左右親信或門客、賓客的通稱,后因太子舍人而成為國君、太子的屬官,發(fā)展到中書舍人后成為朝廷有品級的高官。 16.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diào)動等,刑部掌管國家法律、刑獄事務(wù)。張商英“為吏部、刑部侍郎”,就是做了吏部、刑部的副長官。 17.仆射,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職權(quán)有變化。文中“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是任張商英為宰相。 18.“致仕”是指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 19.參乘:亦作“驂乘”,古時乘車,坐在車右擔(dān)任警衛(wèi)的人。 20.太子太傅,和太子太師、太子太保統(tǒng)稱為“東宮三師”,是太子的老師。 21.徙,指調(diào)動官職,多為平級調(diào)動。文中的“遷”“改”“罷”等均是官職變動的用語。 22.檢討,職官名,宋有史館檢討,掌修國史,明時錄屬翰林院,與修撰編修同稱為史官。 23.燕見,指古代帝王退朝閑居時召見臣子,泛指朝中官員恭請同僚一起討論朝政。 答:“泛指朝中官員恭請同僚一起討論朝政”錯,泛指公余會見。 24. “除”指任命官職,選文中的“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職。 25. 曹掾,東漢太尉或相國等分曹治事,正職為掾,后來泛指各部門治事的屬吏。 26. 改秩,秩,官吏的俸祿、職位或品級,改秩即改變官吏的俸祿、職位或品級。 27. 孝廉,漢武帝時設(shè)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 28. 庶吉士,官名,是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nèi)的短期職位。為皇帝近臣,負(fù)責(zé)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jīng)籍等職責(zé),為明朝內(nèi)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 29.敕,即敕命、敕諭,本是古代帝王詔令文書的名稱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誡臣僚。明清時期,敕的范圍擴(kuò)大,也可泛指官府發(fā)布的文書。 答:不可“泛指官府發(fā)布的文書”。 30.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職設(shè)官,各有專司,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某些官員。 31.禮部,是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科舉、官員考核等職事,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答:官員考核的職事屬于吏部。32.“司空”于西周始置,為虛銜,無實職,一般只用于加授給年高望重的大臣。 答:對“司空”的解釋錯誤。司空是中國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dāng),與司馬、司寇、司士、司徒并稱五官,掌水利、營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戰(zhàn)國時沿置。是周代掌管當(dāng)時代表最先進(jìn)科學(xué)技術(shù)水平的工部的手工業(yè)制造官員。 33.諫官,對君主的錯誤進(jìn)行規(guī)勸使其改正的官吏,與代表君主監(jiān)察各級官吏的“監(jiān)官”不同。 34.告老,文中指古代社會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wù),有時也是官員因其他緣故而辭職的一種借口。 35.解歸,自請解職辭官歸家,古代官職升降調(diào)動有一些專用詞語,官職升遷有拔、擢、拜、封等;官職調(diào)任有遷、徙、調(diào)、出;官職降職有罷、黜、免、謫。 36.綬,官印,解綬去職指辭職歸隱。 答:綬:官印;解綬去職指辭職,沒有歸隱的意思.37.尚書,是中國封建時代政府高官的名稱,唐時稱六部的正職為尚書。 答:“特定犯人”錯誤,大赦不是針對特定犯人的,它是針對某一時期內(nèi)犯有一定罪行的所有罪犯,并不包括特定犯罪分子。 38.吏科,給事中,明代首設(shè),具有勸諫和監(jiān)察雙重職能,輔助皇帝處理政務(wù),稽查吏部事務(wù)。 39.“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漢以來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機(jī)構(gòu)。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40.黜陟中的黜指降職或罷免,陟指晉升、進(jìn)用,詞語指人才的進(jìn)退、官吏的升降。 41.留守,古時皇帝出巡或親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擔(dān)當(dāng)這種職責(zé)的就稱為留守。 42. 黃門侍郎,又稱黃門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最初在黃門內(nèi)供職而得名,是皇帝近侍之臣,可傳達(dá)詔令。 43. “男”是爵位名,唐朝有“開國縣男”之爵,位列“開國縣公”“開國縣侯”“開國縣伯”“開國縣子”之前。 答:按照“公、侯、伯、子、男”的排序,“男”應(yīng)該位列最后44.“參乘”亦作“驂乘”,是車上的陪乘保衛(wèi)人員。古人乘車,一般是一車三人,尊者在左,駕車者在中間,右邊就是“參乘”。 45.御史是中國古代監(jiān)察性質(zhì)的官職,負(fù)責(zé)監(jiān)察朝廷、諸侯官吏。例如宋代的包拯就做過御史,他以剛正不阿、鐵面無私著稱。 46.征,與“辟”同為古代擢用人才的制度,皇帝征召稱“征”,官府征召為“辟”。 47.補,補充缺職,古代官職變動的一種,文中“領(lǐng)”指暫時擔(dān)任,“轉(zhuǎn)”指調(diào)動官職。 答:領(lǐng)指兼任,暫代是署或權(quán)。 48. 刑部,又稱“秋官、憲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獄訟等事務(wù)。其最高長官是刑部尚書。 49. 擢,提拔官職,在文言文中有許多表示官職升遷的詞語,如本文中的授出舉等,就有提拔或者授予官職的意思。 答:“舉”在本文中是“推舉”“舉薦”的意思,并不是“提拔”或“授予官職” 50. 辟,漢代開始推行的一種官吏選拔形式,指的是中央官署的行政長官或地方政府的官員任用屬員,可以自行征聘,然后再向朝廷推薦。 51. 別駕,即別駕從事史,漢置官職,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位高,出巡時不與刺史同車,別乘一車,故名;魏晉以后均承漢制,總理眾務(w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