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1日,新年第一場大規(guī)模科技展會——CES消費電子展正式落下帷幕。作為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消費電子展”(沒有之一),CES展出的重點是消費者看得見、買得到的實際產品,這也使得它堪稱是一場華麗的“開年剁手大會”…… 然而,如果你以為小編今天是又要給大家安利CES上的新技術、新產品,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我們今天要談的、恰恰是幾乎在本次CES上銷聲匿跡的一項“新技術”:USB Type-C耳機。 是的,如果各位平時多有關注科技新聞,或許還記得USB Type-C耳機是由當年還意氣風發(fā)的樂視在2016年“搶發(fā)”,但在面世之后便遭遇了大量的吐槽和質疑。特別是近兩年來隨著一些大眾手機品牌也先后跟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滿于Type-C耳機使用不便,無法兼顧聽歌和充電等等缺點,一直將它視作是“有缺陷的創(chuàng)新”而予以排斥。 如今Type-C耳機絕跡于CES,不少外媒甚至喊出了“Type-C音頻已死”的口號,不知道是不是有朋友會感到“大快人心”呢?可是話說回來,盡管Type-C耳機的名聲一直不是太好,但它到底是如何把自己“作”死的,其真相卻未必為大眾所知。 首先,Type-C“數字音頻”就是個笑話 手機上使用Type-C接口取代3.5mm的傳統(tǒng)音頻接口到底有什么好處?關于這個問題,小編過去也曾給大家分析過,主要的好處其實也就是便于控制厚度(Type-C接口比較“薄”)以及少了一個接口、有助于強化手機耐水性這兩點。 但是,2016年當智能手機行業(yè)第一次迎來Type-C耳機的時候,當時還在國內的“賈會計”是這樣說的: emmmm,說法很高大上、概念看似很美好,但細究之下,其實漏洞頗多。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們用一張圖來比對一下傳統(tǒng)手機和“Type-C數字音頻方案”的大致結構。 首先,傳統(tǒng)手機從3.5mm插孔輸出的的確是“模擬信號”,“Type-C數字音頻”手機從USB接口輸出的也的確是數字信號,但那只不過是因為手機里原本應該有的音頻解碼/放大電路被“挪”到了耳機里罷了,根本不是什么創(chuàng)新的技術。當所謂的“數字音頻”信號被耳機內置的芯片解碼、放大之后,也就變成了普通的模擬電信號來最終驅動振膜——最終用戶聽到的,當然也還是模擬信號而不是“數字音頻”。 就這信噪比,不少手機內置的DAC都能比這強 其次,將原本內置在手機里的解碼、放大電路放到耳機里,音質就一定更高么?不一定,因為這還是得看具體的芯片型號、濾波電路設計、乃至耳機的導線用料等等許多因素。就拿樂視的那幾款“數字耳機”來說,其內置的DAC芯片規(guī)格在當時就沒能比主流HiFi手機的更好;而之后的諸多USB Type-C“數字耳機”乃至Type-C數字轉接線所內置的Cirrus Logic CS42L42芯片,其實際性能更是與“高端HiFi”扯不上什么關系。 不過對于手機廠商而言,手機里少一塊音頻電路自然可以節(jié)約成本簡化設計,而耳機里加一塊(并不高端的)數字解碼芯片又能造個噱頭多賺一筆,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渾水摸魚的廠商消耗了消費者的耐心 當然,Type-C數字耳機的成本畢竟有所上升,而且它還要求手機必須要支持USB數字源碼輸出功能才能正常使用。因此哪怕最終實現的音質不過爾爾,客觀地說至少以樂視、HTC為代表的一批“USB數字音頻手機”還是做了一點工作的。但大家可知道,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里,伴隨著“Type-C耳機”概念的流行,還有一大批廠商實際上是在用著10年前的技術企圖“蒙混過關”? 是的,看到這張圖,可能有些朋友已經懂了:上面這根是內部集成CODEC芯片,雖然不高端但至少也算新設計的Type-C數字音頻轉接線,它是那些“數字音頻手機”的標配;而下面這個玩意,實際上才是更多消費者日常所接觸到的。它是什么呢?它就是一根普通的電線而已,里面什么芯片也沒有。 模擬轉接線的拆解:其實就是根電線 對于這類手機,音頻發(fā)燒友們是十分不屑的。因為他們知道此類手機的Type-C接口實際上比“x視”的所謂數字音頻技術還要更加坑:前者雖然是個偽概念,但好歹比毫無HiFi設計的一般手機要強上半毛錢;而后者本質上就是拿USB接口本來就有的模擬信號輸出能力去直接輸出模擬音頻而已,根本與“高音質”一丁點關系都沒有。 當然,普通用戶缺乏甄別的能力,看到手機取消了3.5mm插孔而附贈一根“轉接線”,有時候也會想當然地以為這就是所謂的“數字音頻”,廠商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只不過,由于本質上此類手機USB接口輸出的就已經是模擬信號,在經過了一道既無電磁防護又無內置濾波的“轉接”之后,音質往往嚴重劣化,于是就給使用者留下了“USB轉接方案很不方便、音質還特別差”的印象。 沒有真正的技術革新,無根之木豈能長久 綜上所述,手機上的USB Type-C音頻方案自2016年誕生以來,“正宗的”數字方案在音質上相比以往的內置HiFi手機其實并無突破,無法吸引到正統(tǒng)耳機廠商為自己的生態(tài)鏈添磚加瓦,發(fā)燒友們自然也就不買賬。 而“虛假的”Type-C模擬信號設計音質甚至不如以往,就連小白消費者也覺得很不方便。時間一長,一開始口號喊得很響的USB Type-C就處在了音頻廠商不理(買不到第三方耳機)、手機廠商不愛(僅有少部分廠商在推廣數字耳機解決方案)、用戶感受不好(普通小白沒覺得音質進步、音頻發(fā)燒友也認為不方便)的尷尬境地。 話說到這里,其實明眼人也就能看出來了:手機上的USB Type-C耳機方案,從一開始就是并無根本性技術創(chuàng)新的“無根之木”,雖然表面上是一種新設計,但既不可能成為新的行業(yè)標準,也不能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時間一長自然頹勢盡顯。 Type-C耳機已死,誰來替代它的位置?一方面來說我們目前看到諸如索尼XZ4、華為P30等多款新品都重新用回了3.5mm耳機接口,而另一方面來說,新一代藍牙耳機的興起也正在有力地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有線耳機在移動設備上的地位。 有意思的是,和本質上缺乏創(chuàng)新的Type-C“數字耳機”相比,如今的藍牙耳機基于全新的LDAC傳輸協(xié)議,能夠實現超過無損等級的Hi-Res音質,而得益于高通TWS-Plus方案的成熟,雙耳真無線耳機也能夠實現不分主副機同時連接手機,大大降低了延遲、避免了斷連的煩惱——這些都是基礎的、真正的技術進步,也是用戶能夠感受到的體驗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