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可謂是多事之秋,頭頂黑壓壓飛過的都是“黑天鵝”,經(jīng)濟下行的恐慌在全世界蔓延,中國遭遇“互聯(lián)網(wǎng)”寒冬的同時,美國的科技股們也紛紛走下“神壇”,去年最受矚目的科技公司無疑是巨頭蘋果,在成為美股首家收盤市值超1萬億美元的公司短短兩個月后,蘋果股價很快就“一瀉千里”。截至美國東部時間2019年1月3日,蘋果公司收盤股價與2018年10月份相比,市值已經(jīng)蒸發(fā)掉了4000多億美元!相當于蒸發(fā)掉一個Facebook! 股價的下跌無疑會讓股東蒙受了巨額損失,這其中就包含“股神”巴菲特所在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顯示,從2017年2月巴菲特首次宣布購入蘋果股票開始持續(xù)到2018年第三季度,巴菲特一直在增持蘋果公司。僅在1月3日一天,蘋果的下跌就令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虧損了近30億美元。 蘋果這家創(chuàng)新驅(qū)動的公司在失去明星創(chuàng)始人之后是否正在變得創(chuàng)新乏力,又是否正在為缺乏創(chuàng)新付出代價,巴菲特是否真的與科技股無緣,伯克希爾哈撒韋是否正在走向衰落,市場上的解讀多種多樣,很多人都會說這是年近花甲的“股神”最看走眼的一次,“股神”將隨著蘋果的滑鐵盧走下“神壇”。但我的觀點是,關注商業(yè)案例的目的應該是為我們提供做出判斷的依據(jù),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人物如何應對而非最終的結果。何況決定一筆投資好壞的是賣出收益而非賬面盈虧,相比買入更重要的是持有和賣出,任何一筆投資在賣出結算前都不能過早的下結論。別忘了,“當別人貪婪時恐懼。當別人恐懼時貪婪”正是巴菲特自己所秉持的原則。 投資理財對于每個人而言都至關重要,每個人都離不開投資,毫無疑問巴菲特可以成為每個“普通人”在投資領域的“榜樣”,但即使你是專業(yè)的金融領域工作者,簡單、機械、教條地學習巴菲特先生的投資也是不可取的。一個人的成功是不能夠如法炮制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會讓機械式地模仿成為一種愚蠢的行為。那么對于“普通人”而言,我們應該謹慎自己不應該向巴菲特學習的是什么呢? 以投資股票為生無知者無畏,越是缺乏專業(yè)知識的人,越傾向于以投資股票為生,比如說在股市上試圖通過各種賭徒式的行為長期掙錢的想法,即使已經(jīng)被不斷地從理論和實踐上證明是錯誤的,卻仍有一代代的人不斷嘗試,不斷失敗。實際上越是專業(yè)的基金經(jīng)理越不會單純的依靠通過投資股票獲取的收益來維持生計,股市跟社會一樣,是一個“大染缸”,不僅有光鮮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它不僅是企業(yè)之間的競爭,也是人性的博弈,短暫的“成功”和與付出不成正比的“收獲”往往會使人在股市里迷失自我,許多人自詡掌握很多的技術理論并以巴菲特為“榜樣”,以為成功是能夠通過遵循一套“可行”的方法獲得的,但是拋開運氣不說,巴菲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仰仗的是他的專業(yè)以及那些“普通人”根本無法觸及的東西: 巴菲特擁有很強的數(shù)學天賦,他能夠自動地根據(jù)決策樹理論和基本的排列組合原理來思考問題; 巴菲特的父親在國會就職,8歲就帶他參觀了紐交所; 巴菲特雖然討厭華爾街但卻在華爾街擁有很優(yōu)質(zhì)的條件和資源,常常能夠通過一通電話了解到“普通人”根本無法獲得的信息; 巴菲特就算放棄投資也能夠通過專業(yè)能力很輕松的獲得財務自由; 巴菲特擁有查理·芒格; …… 而大多數(shù)這類“投資者”在“效仿“巴菲特的時候并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不具備成為”巴菲特“的資質(zhì),大多數(shù)這類“投資者”學著把研究商業(yè)前景和經(jīng)濟行為作為自己生活中的首要任務,卻無法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邊界“,因為市場上的噪音太多了,大多數(shù)這類“投資者”一直處在一種自我認可和自我否認的矛盾中,他們往往很容易受到其他”股票投資者“的反復無常和不理性所影響,更糟糕的是,他們往往還會認為一些經(jīng)濟專家的意見很重要,受到誘惑采取一些不理性的決策; 審視自己,如果我們并不具備巴菲特的資質(zhì)和條件,那么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最好不要效法巴菲特那樣以投資股票為生。 “價值投資”在股票市場的投資(尤其是國內(nèi)的股市)中,”投資人“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一種是崇拜”內(nèi)幕消息“的”偽信息流派“; 一種是K線之類技術指標的信奉者; 第三種則是所謂”價值投資“的效法者; 這三種“流派”的“信徒”互相之間誰都不認可誰,都認為自己所信奉的才是投資界的“圣經(jīng)”。而因為在國內(nèi),大多數(shù)的“投資者”都對已知的技術指標和內(nèi)幕消息充滿了好感和傾向(這或許是和東方人好賭博的心理有關),使得那些少數(shù)的,以“價值投資”理論自居的“投資者”有一種其曲彌高,其和彌寡的優(yōu)越感。 但是很多這類”價值投資者“對于價值投資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撿煙頭“時期,即在股票的價格遠低于公司實際價值的時候買進,又在價格接近或者高于價值時賣出。實際上巴菲特所指的價值投資并不是一種投資方法,而是對待投資的態(tài)度,它的核心是”把投資當作生意一樣看待“。換言之價值投資并不只有在公司的價值高于股票價格的時候買入這么一種方式。 本杰明·格雷厄姆”撿煙頭“式的價值投資認為當人們在股價低于公司長期內(nèi)在價值時買入這些處于超賣狀態(tài)的公司股票,終有一日,市場會承認它的錯誤低估,然后將它們的估價糾正過來。一旦價格向上調(diào)整后,人們就可以通過賣出股票,并因此獲利。但事實上,大多數(shù)時候市場并不是那么的”不理性“而且市場的”反應很慢“,很多時候要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才會修復它的”錯誤“。 其次,并不是所有“格雷厄姆式”的低估值公司都會實現(xiàn)價值重估上漲,某些公司甚至以破產(chǎn)告終。不是所有投資都能“百發(fā)百中”,虧損的部分也可能超過所有的盈利。這是很多在國內(nèi)照搬價值投資理論的“投資人”最常遭遇的結果。由此可見,面對任何一種方法論,在搬運的時候適用和理解是多么重要。 最重要的是巴菲特發(fā)現(xiàn),很多依據(jù)“撿煙頭式價值投資法”賣出的股票在隨后幾年內(nèi)還繼續(xù)保持著上漲勢頭。而且這些公司的股票價格攀升到遠遠高于格雷厄姆拋售時的價位。這正如他們買了一張開往容易街的列車票,但在列車到達站點就下車了,因為他不清楚他最終駛向何方。 巴菲特后來了解到,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這些“超級明星股”都得益于某種競爭優(yōu)勢,這些優(yōu)勢為它們帶來類似壟斷的經(jīng)濟地位,使其產(chǎn)品能要價更高或者增加銷售量(這可能來自企業(yè)的品牌效應、用戶的變心成本和管理層的管理能力等等)。在這一過程中,它們能持續(xù)不斷地比競爭對手賺更多的利潤。這就是后來巴菲特著名的”護城河“理論。 當有了”護城河“理論后,巴菲特認識到他不再需要等待市場”提供“一個便宜的價格。如果他決定投資足夠長的時間,他就可以為這些超級公司的股票支付一個公平合理的價格,并且一直持有。錦上添花的是,他發(fā)現(xiàn)如果進行長線投資,絕不賣掉這些股票的話,他還可以有效地將資本利得稅推延至遙遠的將來,只要一直持有,他的投資就能以復利率速度增長,并且免稅。這就是巴菲特在重新審視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資策略之后,與查理·芒格創(chuàng)造的“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后面他所投資的華盛頓郵報、可口可樂、喜詩糖果……都驗證了這種新型的價值投資方法。 但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結果“,我們看不到的是: 巴菲特在投資這些公司前,花了大量了時間研究,20 年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每年購買的企業(yè)只有一家或者兩家; 巴菲特很多時候踐行價值投資理念的方式都是通過控股收購等強勢介入經(jīng)營的形式實現(xiàn)的,這對于”普通人“而言基本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其次,”價值投資“并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規(guī)則,從”格雷厄姆式“的價值投資到”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并不是單純的升級而是質(zhì)的改變,它從簡單的關注企業(yè)變現(xiàn)價值變成了對企業(yè)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關注,在投資方法上也從”分散投資“變成了”集中投資“。 最重要的是,它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情況。無疑這種投資方式最適用的地方是美國市場和美國公司,雖然不能夠證明它在中國市場就不適用,但至少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很多公司成為“巴菲特式價值投資”理論的”投資標桿“。股市并不是某個單純的學術領域,我們必須承認國內(nèi)的公司規(guī)模、市場環(huán)境、市場參與者與美國還是有差距的,不僅如此,人們對于投資的理念也是完全不同的。 巴菲特敢于集中投資,是因為他具備了我們不具備的很多優(yōu)勢,能獲取很多我們需要花更多力氣,甚至花多少力氣也獲取不到的信息已經(jīng)對公司運營和決策進行干預。所以如果我們沒有他的資源、聰慧、耐心的話,不要輕易采用巴菲特的理念進行投資,尤其是在國內(nèi)市場。這并不是一本投資“圣經(jīng)”。 “普通人”如何投資理財I定投指數(shù)基金巴菲特不止一次強調(diào)過投資理財對于人生財富積累的重要性,他說過人們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于他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于他如何投資理財。但他的身份并不是一位老師,即便他是一位老師大多數(shù)“資質(zhì)平庸”的普通人也學不會他的方法理論,那“普通人”就不能夠投資理財了嗎?其實并不是,巴菲特曾多次在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東大會上分享過他對于“普通人”該如何投資理財?shù)慕ㄗh:
一切都需要時間世界之大,能者甚多,即使在金融領域比巴菲特更牛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他們也都有自己獲得成功的“方法論”,在這個時代,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不是信息匱乏,而是信息爆炸,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事實上對于任何人分享的方法我們都應該有選擇性地吸收,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大部分的人都不是金融領域從事者,所以對于巴菲特而言,我們可能更應該向他學習的是他的原則,他對事的專注和人生的價值觀,因為這些才是有可能普遍適用于所有人的人生和領域的。 人們一旦被消費所裹挾就會變得渴望快速成功和變得富有,但是定義我們的從來不是我們消費了什么,而是我們創(chuàng)造了什么。只有將目光關注在我們的創(chuàng)造上,我們才會更多的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圈”,珍惜機會和時間,正如巴菲特所說: 無論你多有天分,也無論你多么努力,有些事情就是需要時間。讓九個女人同時懷孕,小孩也不可能在一個月內(nèi)出生。 多去接近成功人士,讓他們的想法影響你,在投資界價格是你所付出的,價值才是你所得到的,在人生中也是如此,復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跡,時間不會辜負任何一個持續(xù)付出努力的人。如果你想獲得想要的東西,那就得讓自己配得上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