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某小校發(fā)生校園傷害事件,幸而20名受傷的孩子均無生命危險。 面對類此惡性事件,作為家長,揪心又后怕。 校園,這個教書育人的神圣之地,卻變成了惡魔的作案之地,面對此類事件,我們到底該怎么辦? 01 讓壞人不拿刀比教孩子如何跑更重要 在日本,也曾發(fā)生過兒童砍殺事件…… 2001年6月8日,日本一名叫宅間守的男子,帶著一把菜刀偷偷潛入池田小學,之后的10分鐘時間里,整座學校都籠罩在死亡之中!最終造成8人死亡,至少21人受傷,而8名死者,全是無辜的小孩子!那么在這一事件發(fā)生后,日本人都做了些什么呢?沉默?等待時間愈合傷口?不!他們所有人都采取了行動! 經(jīng)調查,犯罪嫌疑人并非是精神障礙者,并且在被關押期間,絲毫沒有悔改之意,在法庭上,他還對著遇難兒童的家屬嘲諷道:“每天因為交通事故還會死好幾十人呢,我這個事兒跟交通事故沒兩樣。我1條命換你們孩子8條命,值了!” 其實,從沖進學校砍殺兒童開始,他就已經(jīng)做好死亡的準備,他說自己如此殘忍的真正原因是:“我本來打算自殺的,但自己下不了手,自殺聽起來怪疼的。所以殺了那些孩子,想判個死刑,讓警察給我個痛快的死法罷了?!?/p> 死亡,對他來說意味著解脫,然而他萬萬沒想到,法庭將他關在暗無天日的監(jiān)獄整整三年,他被折磨到崩潰絕望,直到2004年9月14日,宅間守才終于帶著罪惡離開這個世界,他怎么都沒有想到,死,竟是一件這么難的事。 往往此類校園傷害事件在中國發(fā)生時,每個人都會義憤填膺的評論幾句,讓惡人判死刑,要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殊不知,讓壞人不拿刀,比教孩子如何跑更重要。 縱觀幾起校園傷害事件,目的多為報復社會或者作案之前已經(jīng)有了想死的念頭。對待這樣的蓄意殺人罪,死刑不再對他們構成威脅。只有讓懲罰比罪惡更重,更狠,才能讓壞人知道罪惡無赦! 02 辨別惡魔 嚴懲惡魔 北京校園傷害事件也同樣事出有因,犯罪嫌疑人賈某某是當事學校聘用的勞務派遣人員,日常從事維修工作。但由于失去工作派遣的機會,便起了害人的心思。 讓人害怕的是,危險離我們那么近?;蛟S,我們也應該懂得識別和防范成人黑化的知識。惡人們總會暴露一些特征,在心理學家Christpher.J.Patrick提出的人格模型里,幾乎所有犯下故意殺人罪的犯人,不分年齡,都具有三大特質: 大膽而冒失(boldness)——非常冷靜,特別對血腥和危險的場面有很高的容忍力。 無節(jié)制(disinhibition)——道德觀念薄弱或者幾乎沒有,缺少適可而止的概念,不惜一切滿足自己的欲望。 惡意(meanness)——沒有或者很少有同情心,缺乏共情能力,幾乎不會產生內疚感。 面對這樣的人,我們必須要知道危險的存在,惡人的世界是冷漠的,有多少人每天心里都藏著一個錘子一把刀,我們視而不見,危險就隨時可能發(fā)生。如果學校當局管理方能夠把這些隱形的刀劍進行識別防范,孩子的安全將會有效的保證。 加強社會的治理、增強校園的安全防范意識至關重要。 當孩子被丟進危險的漩渦,教他如何游泳,幾乎已經(jīng)無濟于事了,整個社會環(huán)境如果能夠加強監(jiān)管防范,讓孩子少一些機會出現(xiàn)在汪洋大海的漩渦當中,再加上一些安全防范才能夠真正有效,如果他每天都能遇到壞人,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也會防不勝防。 03 安全防范 學會自保 遭遇恐怖襲擊時,應該怎么做? 圖解版↓↓↓ 校園恐怖襲擊類型及應對措施 一 1 ---跑為上計,不圍觀不停留。 2 ---跑不掉,要躲。建筑、樹木、花壇、課桌都可藏身。 3 ---跑不了,躲不了的情況下,要大聲呼救,奮力反擊。 4 ---聯(lián)合校園眾人制服歹徒。 二 1 ---遇到橫沖直撞的車輛要迅速從車的兩側躲避。 2 ---尋找堅固物體藏身,并向周圍呼喊示警。 3 ---安全后及時報警,檢查是否受傷,對傷口簡單處理。 三 1 ---若發(fā)現(xiàn)小火,及時用滅火器滅火。 2 ---若遭遇大火,迅速撤離,走安全的樓梯,千萬別走電梯。平時多多留意宿舍和教學樓的安全出口。 3 ---若身上起火,趕緊把外套脫掉。在地上打滾或讓舍友潑水來消滅身上的火。切記千萬別跑,跑得越快,火勢越大。 4 ---若困于濃煙,用口罩或毛巾捂鼻,俯身低于濃煙撤離。 四 1 ---不要上前試探,應跑離現(xiàn)場,奔走相告。 2 ---到達安全地帶后,及時匯報、報警。 3 ---若已經(jīng)發(fā)生爆炸,應迅速趴下,用濕紙巾捂住口鼻,有秩序地撤離爆炸地點。 4 ---注意不要驚慌,以免引起踩踏事故;不要用打火機照明,以免引起二次爆炸。 五 1 ---立即找遮蔽物躲避傷害。 2 ---身處教室內的同學,應堵住門窗,阻止歹徒闖入。同時迅速低頭蹲下,躲在講臺、課桌等遮蔽物后面并及時報警。 六 1 ---沉著冷靜最重要。服從命令,趴在地上,別與歹徒對視或者對話,以免發(fā)生語言和行為沖突。 2 ---盡量保住自己的手機,適時發(fā)出求救信息。最后,要隨機應變,如果特警發(fā)出突襲,要盡量趴在地上,配合解救。 緊急情況下如何自救和互救 平常掌握一些基礎的急救知識 是十分必要的! 止血。若輕微出血,可用手指按壓;情況嚴重的,可用領帶、腰帶、絲巾等進行捆扎。 燒傷。若傷口不深,可用清水清洗。不能直接冰敷。洗凈后用干凈的、沒有黏性的布加以覆蓋,起水泡了不要刺破。 心臟復蘇。讓傷員仰臥,如果按壓沒有反應,應交叉雙手,十指相扣,按壓傷員肋骨的中下方,深度5厘米左右。必要時配合人工呼吸。 校園里有哪些“保護神” 校園常見的安全設施: 報警開關、滅火器、安全出口等等。 平時應自覺維護安全措施, 在演習、演練中熟悉其用法。 報警和求助要注意什么 確保自身暫時處在安全的環(huán)境和地帶下報警。報警時不要恐慌,準確表達信息。講清時間、地點、歹徒的人數(shù)和武器、事件過程。 沒有什么比孩子的生命更寶貴的。我們需要教會他們如何保護自己,我們也希望他們永遠用不上這樣的技能。 04 正確和孩子談論此類新聞事件,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 為保護孩子,大家都呼吁不要和孩子談論這類新聞,網(wǎng)友和媒體們也盡量不要傳播相關畫面,因為殘忍的畫面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引起一定的影響,造成二次傷害,嚴重者可能導致某些孩子人格缺陷。 但是,在這樣的事件面前,我們也不能僅僅作為一個旁觀者,資訊發(fā)達的今天,我們也不可能讓孩子與這些新聞絕緣。與其讓孩子自己了解真相,甚至對社會心生恐懼,不如我們做家長的主動出擊,主動和孩子聊新聞,讓孩子學會思考并保護自己,而不是自我封閉。 那么,該如何把握分寸,才能避免社會新聞的模仿效應,既提醒孩子保護自己,又免讓孩子心生過大的恐懼?臺灣心理學家莫茲婷老師在接受《親子天下》采訪時,曾建議: 首先,家長不慌,孩子才不怕。不要揣測孩子之前聽到什么,只要做好心理準備,從容地關心孩子對事件的了解。比如,“你知道有位大姐姐為了保護自己的好朋友被壞人傷害了嗎?”以此破題。 其次,討論事實,不要傳達偏見。驚悚社會事件的爆發(fā)往往伴隨著丑化、標簽、偏見,如“社會藏著很多殺人魔”,這些以偏概全的想法,會讓低年級孩子對世界產生錯誤判斷,對人感到不安與不信任。更好的做法,是指對孩子傳遞客觀事實。 此外,面對已經(jīng)目睹或者經(jīng)歷過校園傷害事件的孩子,他們很可能處于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急需我們的引導。如何平復孩子的情緒,家長可以參考美國學校顧問協(xié)會(ACA) 給出的這七條建議: 1.盡量讓孩子繼續(xù)正常的生活學習,這種按部就班的生活會讓他們有安全感! 2.不要讓孩子過多接觸這方面的新聞和電視。 3.和孩子坦誠的分享發(fā)生了什么(適合他們年齡段認知理解能力的),因為你不說,孩子更會好奇去其他地方道聽途說,我們就更難控制他們的情緒。 4.傾聽孩子的恐懼和顧慮。 5.向孩子確認世界還是美好的,學校也是安全的,只不過有人會做壞的事情! 不要跟孩子說小心小心小心,因為這不是他們能力內可以進行自我保護的,否則會造成他們的緊張不安。要讓他們有安全感,讓他們相信大部分人和環(huán)境是善良的。 6.家長和成人首先要處理和衡量我們自己對這次災難的危機壓力。你的一舉一動,孩子都能感受到。 7.重建,再次確認鞏固你和孩子的親密關系以及依戀關系。 家長們請記住,危險面前,你是孩子唯一的精神安全來源! 面對校園傷害事件,我們做的遠遠不夠,犯罪的“傳播效應”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可怕。 惡的鏈條,需要在源頭上切斷,如何防范于未然,確實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美國的校園槍擊案也無法得到防范,研究證實犯罪行為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或啟發(fā)性,而各種反社會行為中,像屠殺學生這樣的行為無疑具有更強烈的傳播性和震撼性,面對罪犯的惡行,媒體新聞應注意傳播方式,社會專業(yè)人士應及時關注受害人及相關人的心理安全,進行心理輔導及心理教育,避免悲劇的再次發(fā)生。 最后,愿我們不隱藏傷痛,痛定思痛,讓全民都能夠了解事實真相,重視提升全社會的關注與理解,并有效行動起來,嚴懲惡徒,凈化社會!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唐聞佳 來源:綜合自知子花家庭教育、公民防范反恐怖襲擊宣傳片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