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向源頭 返于紅塵 利濟蒼生 你我同心 也許你的腦海中時常會浮現這些詞:焦慮、恐懼、悲傷、抑郁、憤怒、痛苦、嫉妒、內疚、委屈……在心理學上,這些都被稱為負面情緒。 為什么叫“負面情緒”呢?因為這些情緒會讓我們變得消極,影響我們生活和工作,甚至對我們的人際關系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決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情緒
朋友S在一家上市公司擔任中層管理,上個禮拜,他遭遇了自己職業(yè)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提案失敗。
他身經百戰(zhàn),這個項目對他來說并不算難。之所以失敗,完全是因為會上出現了一個人——集團CEO,那個傳說中的霸道總裁。
得知CEO要親自參會,他在前一天就開始緊張起來,生怕在會上會出什么狀況,壓力大到一晚上沒睡著。
然而,還是出狀況了。
他在會上打開已經修改了無數遍的PPT,打算按照原先設想的那樣輕松開場,結果才說了沒幾句,就被CEO無情地打斷:“開門見山吧,我要直接看數據和結論?!?/span>
S頓時愣住了,好一會兒都沒緩過神來。等到他接著演示PPT時,他發(fā)現自己思維混亂,說了半天都找不到重點。
CEO皺了皺眉頭,眼神里明顯充斥著不耐煩。S的心態(tài)一下子就崩了,心想:完了。
方案演示結束后,他發(fā)現自己手心里都是汗。
結果可想而知,“霸道總裁”一票否決了這個方案,這讓S感覺狼狽不堪,怎么說也算是職場老將了,也深諳那些提案技巧,竟然會在這么簡單的案子上遭遇滑鐵盧。
這件事讓他感到很受挫、很沮喪,覺得自己很沒用。 其實,這次失敗的經歷,跟他工作能力無關,主要源于情緒出了問題。 在面對一件對他來說很重要的事情時,巨大的心理壓力、緊張感,占有了他。而此時,他的認知、思維、判斷力、表達力,也都被緒架空了,毫無用武之地。 失控的情緒,就這樣將一個職場老將,折戟沉沙。 我們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吧,在面對高層領導和老板時,會緊張不安,導致發(fā)揮失常。這反應的,是一種最常見的負面情緒——焦慮。
心理學研究表明,95%以上的人存在典型的焦慮癥狀,近40%的人被嚴重的焦慮侵擾!
焦慮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比如,當考試來臨時,你可能會感到惶恐不安;接到領導安排的任務后,你會感到“壓力山大”;看到同齡人成就比自己高,你會感到心急、慌亂;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你都習慣性地往壞了想,總是感覺生活失控了。
一想到還有那么多工作沒有搞定,就覺得上班的心情比上墳還沉重。
一想到上有老下有小,房子車子還沒著落,更是覺得人生無望。
你打開手機,刷著朋友圈,原本想要放松一下,結果看到朋友圈里“光鮮”的生活,卻發(fā)現更焦慮了……
如果說焦慮給我們自己帶來了很多困擾,那么,另外一種負面情緒,則會給人際關系帶來毀滅性的傷害。
HR小敏前段時間和公司的一位同事吵架了。
這位同事之前向人力資源部申請加薪,正好由小敏負責。
由于公司薪資調整的審核周期較長,這個月工資發(fā)下來,這名同事的工資還是沒有變動。
發(fā)工資后的第二天早上,這位同事就怒氣沖沖地來到小敏的工位質問她:“我工資咋回事,你怎么還沒給我報上去?”
小敏耐心地解釋了一遍審批流程,讓她再等等。結果同事不依不饒,指責小敏工作不負責任,還說小敏針對自己。
“我都跟你解釋過了!你神經病吧!”小敏生氣地脫口而出。那名同事滿臉通紅,回到座位上哭了起來。
其實一罵完,小敏就后悔了?!拔以趺催@么沖動!”她讓自己冷靜下來,去跟這位同事道歉,但是同事并不接受。
小敏既委屈,又自責,自己明明是受害者,卻因為一時情緒失控,變成了傷害者。
人際關系的建立,需要漫長的經營;但是破壞,常常只在一瞬間。 你在職場中,肯定也會遇到這種不想打交道,又不得不打交道的人吧?那么,當對方讓你感到不舒服時,你會怎樣應對呢?是跟小敏一樣罵回去,還是憋在心里呢? 罵回去,后果你已經看到了。那么憋在心里呢?
梁實秋先生說:“想罵人的時候不罵,時長在身體上弄出毛病?!睘榇耍€寫了一本書,叫《罵人的藝術》,教人怎樣優(yōu)雅地懟人。
其實梁實秋先生說得很有道理。壓抑的情緒,會表現在身體上,心理學上,叫做“軀體化”。
我們每天產生的各種情緒反應,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有的人總是失眠,或者常常感到身體的某個部位疼痛,又找不到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為情緒壓抑。
那么,當你感到特別生氣的時候。又不能罵回去,又不能憋著,怎么辦呢?
我們需要找到合理表達情緒的途徑。
人的情緒只能被疏導,不能被壓抑,就像河水一樣,是需要流動的。你需要用恰當的方法,把它疏導出去。 除了爆發(fā)和隱忍,還能怎樣對待你的情緒?
除了焦慮和憤怒,困擾我們的負面情緒還有很多,比如悲傷、抑郁、內疚、嫉妒等等。
只要心臟不停止跳動,情緒就不會消失,我們免不了要遭受這些煎熬。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借助桑提亞哥的內心獨白,向我們描述了他的心理狀態(tài):“你盡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無法將他打敗?!崩先嗽诤I吓c鯊魚進行了艱難的搏斗,而那也象征著作者本人的內心狀態(tài),他正與內心的痛苦進行著殊死搏斗。
1961年7月2日清晨,一直信奉尼采“適時而死,死在幸福之峰巔者最光榮”觀點的海明威,在自己的公寓中自殺,以這種慘烈的方式結束了這場戰(zhàn)斗,印證了小說中的那句話——“搏斗,直到戰(zhàn)死”。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時光,或者,你現在正處于這樣的階段。
在這段陰暗、逼仄、孤獨、漫長的“自我拯救”的道路上,你是否也嘗試過許多方法,深一腳淺一腳地探索著,卻還是一不小心就深陷負面情緒的泥沼。 那么,當我們受到各種負面情緒的困擾時,我們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聲 明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