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小柴胡湯

 user580 2019-01-13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此半表半里之藥也。

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五分,半夏七分,人參七分,甘草五分,加山梔、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湯,姜棗引。

心中飽悶,加桔梗、枳殼。痞清加黃連、枳實??诳始又福?。內(nèi)熱盛。錯語心煩,不得眠者,合解毒湯。

白虎湯此藥性寒,所以治熱也。

石膏五錢。知毌二錢,粳米一勺 甘草七分,水煎服。

以上諸方,截瘧必用常山、草果者,蓋此二味,乃治瘧必用之藥也。

引用:《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小柴胡湯

下載:《萬氏秘傳片玉心書》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婦人大全良方》小柴胡湯

《婦人大全良方》

柴胡(八錢重) 黃芩 人參 生干地黃 甘草(各三錢) 半夏(二錢重)

上 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局方》四物湯不用熟地黃,只用生干地黃加北柴胡等分煎服,亦療此證。

婦人傷寒,經(jīng)脈方來初斷,寒熱如瘧,狂言見鬼。宜服干姜柴胡湯。

引用:《婦人大全良方》小柴胡湯

下載:《婦人大全良方》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備急千金要方》小柴胡湯

《備急千金要方》

治婦人在蓐得風,蓋四肢苦煩熱,皆自發(fā)露所為,若頭不痛但煩熱,與三物黃芩湯,頭痛與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三兩) 生姜(二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服一升,日三服。

引用:《備急千金要方》小柴胡湯

下載:《備急千金要方》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仁術(shù)便覽》小柴胡湯

《仁術(shù)便覽》

治少陽病,脈來弦數(shù),發(fā)熱耳聾,脅痛口苦,微嘔,或往來寒熱,胸膈滿痛,小便不利,大便秘澀。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

人參(一兩) 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半) 甘草(一兩半) 半夏(一兩二錢半)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服。胸滿及嗌干,加枳殼桔梗。脅痛加芍藥、菖蒲。肚腹痛加枳實、大黃。無汗加葛根、升麻。咳嗽加杏仁、五味子。汗下后病不解,加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結(jié)胸加瓜蔞子。發(fā)黃加茵陳、黃柏。發(fā)黃有血,加桃仁、當歸??駚y加大黃、樸硝。衄血、下血,加黃連。

引用:《仁術(shù)便覽》小柴胡湯

下載:《仁術(shù)便覽》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小柴胡湯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治少陽傷寒,脈弦或沉緊,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渴,腹痛;或脅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咳,有微熱,亦有不渴不嘔者。又治婦人傷風傷寒,經(jīng)水適斷,發(fā)熱惡寒,晝?nèi)彰髁耍簞t譫語,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得七分熱除,脈遲身涼,胸滿譫語,如結(jié)胸狀,前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投此湯即愈。又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并陽明傷寒,脈反弦浮,身目悉黃,小便黃,潮熱時噦。

柴胡(二兩) 半夏(湯去滑,六錢一字)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三分)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若腹痛,去黃芩,加芍藥三分;心下悸,小便不利,加茯苓一兩;若不渴,則有微熱,去人參,加桂三分;若咳嗽,去棗,加五味子三分、干姜半兩;胸中煩,不嘔者,去半夏,加栝蔞實一枚四分之一;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胸中痞硬,去棗,加牡蠣一兩;若過經(jīng)不解,日晡發(fā)熱,已而微利,加芒硝一兩。

足太陰脾經(jīng)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腹?jié)M時痛,咽干。其脈流注與傷風同,治之各有正方。

引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小柴胡湯

下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刪補名醫(yī)方論》小柴胡湯

《刪補名醫(yī)方論》

治傷寒五六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耳聾,脈弦數(shù)者,此是少陽經(jīng)半表半里之證,宜此湯以和解之。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 甘草(炙,三兩) 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溫覆取微似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集注】程應(yīng)旄曰∶方以小柴胡名者,取配乎少陽之義也。至于制方之旨及加減法,則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盡之矣。何則?少陽脈循脅肋,在腹陽背陰兩岐間,在表之邪欲入里,為里氣所拒,故寒往而熱來。表里相拒而留于岐分,故胸脅苦滿。神識以拒而昏困,故嘿嘿。木受邪則妨土,故不欲食。膽為陽木而居清道,為邪所郁,火無從泄,逼炎心分,故心煩。清氣郁而濁,則成痰滯,故喜嘔。嘔則木火兩舒,故喜之也。此則少陽定有之證,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陽在人身為游部,凡表里經(jīng)絡(luò)之罅,皆能隨其虛而見之,不定之邪也。據(jù)證俱是太陽經(jīng)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見,故屬之少陽,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證。方中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黃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從內(nèi)徹。半夏豁痰飲,降里氣之逆。人參補久虛,助生發(fā)之氣。甘草佐柴、芩調(diào)和內(nèi)外。姜、棗佐參、夏通達營衛(wèi),相須相濟,使邪無內(nèi)向而外解也。至若煩而不嘔者,火成燥實而逼胸,故去人參、半夏加栝蔞實也??收?,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蔞根也。腹中痛,木氣散入土中,胃陽受困,故去黃芩以安土,加白芍以戢木也。脅下痞硬者,邪既留則木氣實,故去大棗之甘而泥,加牡蠣之咸而軟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邪侵乎心矣,故去黃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滲也。不渴身有微熱者,半表之寒尚滯于肌,故去人參加桂枝以解之也??日?,半表之寒湊入于肺,故去參、棗加五味子,易生姜為干姜以溫之,雖肺寒不減黃芩,恐干姜助熱也??傊霸谏訇?,是表寒里熱,兩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也。

引用:《刪補名醫(yī)方論》小柴胡湯

下載:《刪補名醫(yī)方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時方妙用》小柴胡湯

《時方妙用》

柴胡(四錢) 人參 黃芩 炙草 生姜(各二錢五分) 半夏(二錢) 大棗(二枚)

水三鐘.煎一鐘半去滓.再煎八分.溫服.一日夜作三服.

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二錢.

○渴者.去半夏.加人參七分.栝蔞根二錢

利愈.

○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一錢.干姜一錢半.

引用:《時方妙用》小柴胡湯

下載:《時方妙用》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小柴胡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傷寒、溫熱病,身熱惡風,頸項強急,胸滿脅痛,嘔噦煩渴,寒熱往來,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過經(jīng)未解,或潮熱不除;及瘥后勞復(fù),發(fā)熱疼痛;婦人 煩熱;經(jīng)血適斷,寒熱如瘧,發(fā)作有時;及產(chǎn)后傷風,頭痛煩熱,并宜服之。

半夏(湯洗七次,焙干,二兩半) 柴胡(去蘆,半斤) 人參 甘草(炙) 黃芩(各三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個,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小兒分作二服,量大小加減。

引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小柴胡湯

下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湯頭歌訣》小柴胡湯

《湯頭歌訣》

(仲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柴胡八兩,半夏半升,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治一切往來寒熱,胸滿脅痛,心煩喜嘔,口苦耳聾,咳渴悸利,半表半里之證。屬少陽經(jīng)者,但見一癥即是,不必悉具。膽府清凈,無出無入,經(jīng)在半表半里,法宜和解。柴胡升陽達表,黃芩退熱和陰,半夏祛痰散逆,參、草輔正補中,使邪不得復(fù)傳入里也。)

引用:《湯頭歌訣》小柴胡湯

下載:《湯頭歌訣》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小柴胡湯

《退思集類方歌注》

治傷寒中風,少陽病口苦咽干,目眩耳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或汗后余熱不解,或瘧發(fā)寒熱,婦人傷寒,熱入血室,暮則 語;并治傷寒陽微結(jié),頭汗肢寒,脈細便堅,亦半表里也。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炙草 生姜(各三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此方為和解之劑。去滓再煎,則藥性和合,不相捍格矣。)取三升,分溫三服。

引用:《退思集類方歌注》小柴胡湯

下載:《退思集類方歌注》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醫(yī)方考》小柴胡湯

《醫(yī)方考》

柴胡(去蘆) 黃芩(炒) 人參 甘草 半夏(法制) 生姜 大棗

瘧發(fā)時,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喜嘔,脈弦者,名曰風瘧,此方主之。

此條皆少陽證也,以少陽為甲木,在天為風,故《機要》名為風瘧。柴胡、黃芩能和解少陽經(jīng)之邪,半夏、生姜能散少陽經(jīng)之嘔,人參、甘草能補中氣之虛,補中所以防邪之入里也。正考見傷寒門。

引用:《醫(yī)方考》小柴胡湯

下載:《醫(yī)方考》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醫(yī)方考》小柴胡湯

《醫(yī)方考》

柴胡(半斤,去蘆)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去蘆) 甘草(三兩) 半夏(半斤,制)

傷寒,寒熱往來,脅痛,口苦,脈弦者,此邪在少陽經(jīng),半表半里之證也,本方主之。

邪在表則惡寒,邪在里則發(fā)熱,邪在半表半里則惡寒且熱,故令寒熱往來。少陽之脈行于兩脅,故令脅痛;其經(jīng)屬于膽,膽汁上溢故口苦。膽者,肝之腑,在五行為木,有垂枝之象,故脈弦。柴胡性辛溫,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溫者春之氣,故就之以入少陽;黃芩質(zhì)枯而味苦,枯則能浮,苦則能降,君以柴胡,則入少陽矣。然邪之傷人,常乘其虛,用人參、甘草者,欲中氣不虛,邪不得復(fù)傳入里耳。是以中氣不虛之人,雖有柴胡證俱,而人參在可去也。邪初入里,里氣逆而煩嘔,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嘔逆,邪半在表,則榮衛(wèi)爭,故用姜、棗之辛甘以和榮衛(wèi)。

仲景云∶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更加人參一兩五錢、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斤、干姜二兩。以上加減法,皆

引用:《醫(yī)方考》小柴胡湯

下載:《醫(yī)方考》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醫(yī)方考》小柴胡湯

《醫(yī)方考》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棗

兩脅作痛者,此方主之。

少陽膽經(jīng)行于兩脅,故兩脅作痛,責之少陽。是方也,柴胡味辛而氣溫,辛者金之味,故足以平木,溫者春之氣,故足以入少陽。佐以黃芩,瀉其實也。佐以半夏,破其滯也。而必用夫人參、甘草者,恐木病傳脾,而先實其土也。用夫生姜、大棗者,調(diào)其營衛(wèi),不令經(jīng)氣壅滯也。

引用:《醫(yī)方考》小柴胡湯

下載:《醫(yī)方考》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醫(yī)方論》小柴胡湯

《醫(yī)方論》

柴胡八兩 半夏半升 人參 甘草 黃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jīng)。邪在表者可汗,邪在里者不可汗也;邪在表者可吐,邪在里者不可吐也;邪在里者可下,邪在表者不可下也。須知此之所謂半表半里者,乃在陰陽交界之所,陽經(jīng)將盡, 乎欲入太陰,營衛(wèi)不和,陰陽交戰(zhàn),并非謂表里受邪,若大柴胡可表可下例也。仲景嘉惠后世,獨開和解一門,俾后人有所持循,不犯禁忌。蓋和者,和其里也;解者,解其表也。和其里,則邪不得內(nèi)犯陰經(jīng);解其表,則邪仍從陽出。故不必用汗吐下之法,而陰陽不爭,表里并解矣。小柴胡湯乃變大柴胡之法,而別出心裁,用人參以固本,又用甘草、姜、棗以助脾胃,又用黃芩以清里熱,使內(nèi)陸奠安,無復(fù)返顧之慮。我既深溝高壘,有不戰(zhàn)而屈人之勢,而又用柴胡以專散少陽之邪,用半夏消痰行氣以化逆,譬之自守已固,而又時出游騎,以蹴踏之,使之進無所得,退無所據(jù),有不冰消瓦解者乎?此則仲景立方之微意,非通于神明者不能也。注中凡仲景所加減之方,皆精當不磨,有專治而無通治,此其所以可貴也,學(xué)人須細細參之,則于和解一門,思過半也。

引用:《醫(yī)方論》小柴胡湯

下載:《醫(yī)方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時病論歌括新編》小柴胡湯

《時病論歌括新編》

『主治』傷寒少陽癥,往來寒熱,口苦耳聾,脅痛脈弦,瘧發(fā)寒熱,及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等癥。

『藥物』柴胡、半夏、黃苓、人參、甘草。加姜棗。

『服法』煎服。

引用:《時病論歌括新編》小柴胡湯

下載:《時病論歌括新編》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時病論歌括新編》小柴胡湯

《時病論歌括新編》

『主治』傷寒少陽病,往來寒熱,口苦耳聾,脅滿脈弦,目眩,不欲食,心煩喜嘔及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等癥。

『藥物』柴胡、人參、半夏、黃芩、甘草、姜、棗。

『服法』煎服。

引用:《時病論歌括新編》小柴胡湯

下載:《時病論歌括新編》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括要》小柴胡湯

《傷寒括要》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姜 半夏 大棗

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腹痛.去黃芩.加芍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溫覆取微汗.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主往來寒熱.胸脅若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身有微熱.又曰.有柴胡癥者.但見一癥不可汗.不可下.但當以小柴胡湯和解而已.夫邪既內(nèi)傳.則變不可測.須迎而奪之.故以柴胡里.則氣必上逆.故以半夏散逆氣.生姜輔柴胡以和表.甘棗輔黃芩以和里.邪氣自表.未斂雖聚.而氣未逆.邪氣欲漸實也.去人參者.恐其助熱.去半夏者.以無逆氣.加栝蔞實者.專除煩熱耳. 渴為津枯.半夏性燥.故去之.人參甘潤.栝蔞苦堅.可以生津而止渴.氣不通暢.血不和調(diào).則為腹痛.黃芩能滯氣.故去之.芍藥能和營.故加之. 痞則氣滿.甘能滿中故去大棗.硬則形堅.故加牡蠣. 悸而小便不利停水之候也去黃芩之苦堅助水.加茯苓之淡滲行水. 不渴者.里自和.故去人參.微熱者.表未解.故加桂枝. 咳為氣逆.故去參棗之補.肺欲收.酸收逆氣者 .五味之能也.干姜辛溫快氣.固主散寒.亦司火逆.故仲景不分寒熱.每治咳癥.必用此二物也.

俗醫(yī)治傷寒.不分陰陽虛實.概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清熱消導(dǎo)之藥.以為常法.蓋喜其禁捧腹矣.夫小柴胡為少陽經(jīng).半表半里.和解之劑.茍未至此經(jīng).謂之引邪入室.既過此經(jīng).謂之守株待兔.倘太陽之表熱.及陽明之標熱.豈此湯所能治乎.若夫陰寒假熱.足冷脈沉者.投以此湯.立致危殆矣.嗟乎.人命至重.冥報難逃.后之學(xué)人須詳審經(jīng)癥.有是疾.則用是方.萬勿蹈此陋轍也.

引用:《傷寒括要》小柴胡湯

下載:《傷寒括要》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論》小柴胡湯

《傷寒論》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 甘草三兩(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溫) 生姜三兩(切,味辛溫) 大棗十三枚(掰,味甘溫)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后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復(fù)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y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引用:《傷寒論》小柴胡湯方

下載:《傷寒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明理論》小柴胡湯

《傷寒明理論》

傷寒邪氣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里者.必蕩滌以為利.其于不外不內(nèi).半表半里.既非發(fā)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小柴胡為和解表里之劑也.柴胡味苦平微寒.黃芩味苦寒.內(nèi)經(jīng)曰.熱淫于內(nèi).以苦發(fā)之.邪在半表半里.則半成熟矣.熱氣內(nèi)傳.攻之不可.則迎而奪之.必先散熱.是以苦寒為主.故以柴胡為君.黃芩為臣.以成徹然發(fā)表之劑.人參味甘溫.甘草味甘平.邪氣傳里.則里氣不治.甘以緩之.是以甘物為之助.故用人參甘草為佐.以扶正氣而復(fù)之也.半夏味辛微溫.邪初入里.則里氣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為之助.故用半夏為佐.以順逆氣而散邪也.里氣平正.則邪氣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生姜味辛溫.大棗味甘溫.內(nèi)經(jīng)曰.辛甘發(fā)散為陽.表邪未已.迤邐內(nèi)傳.既未作實.宜當兩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發(fā)散.故生姜大棗為使.輔柴胡以和表.七物相合.兩解之劑當矣.邪氣自表未斂為實.乘虛而湊.則所傳不一.故有增損以御之.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煩者熱也.嘔者氣逆也.胸中煩而不嘔.則熱聚而氣不逆.邪氣欲漸成實也.人參味甘為補劑.去之使不助熱也.半夏味辛為散劑.去之以無逆氣也.栝蔞實味苦寒.除熱必以寒.泄熱必以苦.加栝蔞實以通胸中郁熱.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津液不足則渴.半夏味辛性燥.滲津液物也.去之則津液易復(fù).人參味甘而潤.栝蔞根味苦而堅.堅潤相合.津液生而渴自已.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宜通而塞為痛.邪氣入里.里氣不足.寒氣壅之.則腹中痛.黃芩味苦寒.苦性堅而寒中.去之則中氣易和.芍藥味酸苦微寒.酸性泄而利中.加之則里氣得通.而痛自已.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內(nèi)經(jīng)曰.甘者令人中滿.大棗味甘溫.去之則硬漸散.咸以軟之.牡蠣味酸咸寒.加之則痞者消.而硬者軟.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心下悸小便不利.水蓄而不行也.內(nèi)經(jīng)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堅腎則水益堅.黃芩味苦寒.去之則蓄水浸行.內(nèi)經(jīng)曰.淡味滲泄為陽.茯苓味甘淡.加之則津液通流.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不渴則津液足.去人參.以人參為主內(nèi)之物也.外有微熱.則表證多.加桂以取汗.發(fā)散表邪也.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肺氣逆則咳.甘補中.則肺氣愈逆.故去人參大棗之甘.五味子酸溫.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氣逆不收.故加五味子之酸.生姜干姜一物也.生者溫而干者熱.寒氣內(nèi)淫.則散以辛熱.蓋諸咳皆本于寒.故去生姜.加干姜.是相假之.以正溫熱之功.識諸此者.小小變通.獨類而長焉.

柴胡(君半升) 黃芩(臣三兩) 人參(佐一兩) 甘草(佐三兩炙)半夏(佐半升洗) 生姜(使三兩切) 大棗(使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引用:《傷寒明理論》小柴胡湯方

下載:《傷寒明理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尋源》小柴胡湯

《傷寒尋源》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斤洗)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三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少陽之主方也.按仲景以口苦咽干目眩.責少陽之為病.而少陽之邪.大都從太陽傳入.

此當半里半表之界.邪正分爭.因而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此皆少陽必有之證.邪不在表.不宜汗吐.又不在里.不宜妄下.獨主小柴胡為和解之劑.但轉(zhuǎn)入之邪.恒難捉摸.其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皆非少陽必有之證而少陽病見此.另有加減之法.而規(guī)矩總不難乎小柴胡湯也.

按柴胡感一陽之氣而生.少陽之邪.非此不解.合之甘草以兩和表里.此為小柴胡湯中不可移掇之藥.生姜兼散太陽之寒.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黃芩兼清陽明之熱.使半里之邪.得從內(nèi)徹半夏有逐飲之能.取以降逆而止嘔.大棗擅和中之用.取以安土而戢木.用人參者.非取其補正.以邪在半表半里之界.預(yù)行托住里氣.使邪不內(nèi)入也.以此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諸證的對之主方.其加減諸法.并按本方逐條互參于后.

本方之用人參.以邪正相爭.故宜輔正.用半夏.以證見嘔滿.故宜止嘔.若但煩而不嘔.不嘔則并無飲邪.何須半夏逐飲.不嘔而但煩.則煩非本證心煩喜嘔之煩.而正為熱邪摶結(jié)將欲入里之煩.若用人參.不能轉(zhuǎn)正.反能實邪.禍不小矣.故并去之而加栝蔞實.以栝蔞實能降熱痰而開胸痹也.

半夏辛溫而性燥.寒濕之痰宜之.熱痰則不宜也.若渴則津液已竭.并無痰之可伐矣.本方雖有黃芩甘草大棗.能養(yǎng)正而祛熱.但胃中津液非人參不能鼓舞.故加人參以喚胃氣.而得栝蔞根以生津潤燥.人參仍無實邪之患也.

黃芩苦寒.本文用此以清半里之熱.若腹中痛.則陽邪轉(zhuǎn)陷太陰.豈能復(fù)任黃芩之苦寒乎.不宜黃芩.何以反宜芍藥.以證雖屬太陰.而病因卻是從陽邪陷入.故用此以約脾陰也.太陽病轉(zhuǎn)屬太陰.但于桂枝湯中加芍藥.若桂枝加芍藥湯是也.少陽病兼見太陰.即于柴胡湯中加芍藥.即本方之加芍藥是也.后人執(zhí)藥治?。熘^芍藥能止腹痛.試思太陰寒濕之證.芍藥宜之乎.熱發(fā)大實痛之證.芍藥宜之乎.殊不知陽邪陷里.本方中自有柴胡人參生姜半夏.已足以升舉陽氣.而理脾胃之困.但加芍藥以約陰.則邪返于陽而陰亦安.不除痛而痛自止.仍不離和解之法也.

本方之用大棗.慮木邪賊土.用以安中也.若脅下痞硬.則邪滯中焦.便不宜大棗之守中矣.脅下屬少陽部位.痞硬則氣血交結(jié).故以牡蠣佐柴胡.一以散氣分之結(jié).一以軟血分之堅也.少陽屬木.木乘土位.則土不能制水.故有心下悸小便不利之證.若用黃芩.是助水邪為瘧矣.小便不利.但當利其小便.本方中已有參甘姜棗之植土.而但當加茯苓之淡滲.以兼導(dǎo)其水也.

渴為邪欲入里之兆.若不渴則無里證可知.外有微熱.則太陽之表證未罷.又可知矣.表邪未解.人參實邪.究宜去之.本方加桂枝.則又易表里和解之制.而偏乎表以為治也.

咳屬水邪射肺.人參大棗.究非咳證所宜.生姜散表有余.溫里不足.故以干姜易生姜.以散寒而逐水.用五味者.以肺非自病.乃水邪從下而上.因之致咳.故以五味與干姜同用.一以散水邪.一以收肺逆.與風火淫肺之忌五味不同也.不去黃芩者.留以制相火而存肺陰也.

按小柴胡湯之主少陽.乃傷寒一大關(guān)鍵.此際出則陽.入則陰.凡陽邪之入陰者.全賴少陽把守關(guān)口守隘.使不得遽入于陰.治之可不慎歟.凡他經(jīng)所有之證.少陽病皆得兼見.其隨證加減之法.絲絲入扣.頭頭是道.讀仲景書者.當于此處猛下一參.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即是.不必悉具.此非教人以辨證之可從略也.蓋病入少陽.正當陰陽相持之會.此際不出于陽.即入于陰.故一見少陽證.即當用柴胡從少陽領(lǐng)出其邪.使不內(nèi)入.須知其辨證從寬處.正是其治病吃緊處.且少陽本傳入之邪.多有或然或不然之證.又安能逐證一一見到也.

再按渴之一證.有出入之不同.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此少陽而兼太陽也.治可從少陽而不從太陽.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治又當從陽明而不從少陽.凡見渴證者宜審.

少陽之脈責弦.其有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未經(jīng)吐下而脈沉緊者.但見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諸證.則脈沉緊.正是邪從少陽將欲入里之候.急當用小柴胡從少陽領(lǐng)出其邪.則太陽之邪自解.

陽明?。{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此邪未結(jié)于陽明.但當用小柴胡湯.使上焦得通.津液自下.則胃和而陽明之邪自解.

婦人熱入血室.是熱邪已乘虛陷入陰分.何以主小柴胡湯少陽之藥.按三陰三陽.少陽為從陽入陰之樞紐.陽經(jīng)熱邪.已越少陽而陷入陰分.亟當從陰分領(lǐng)出其邪.使還從少陽而出也.

引用:《傷寒尋源》小柴胡湯

下載:《傷寒尋源》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

《傷寒雜病論》

(見傷風)

引用:《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

下載:《傷寒雜病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

《傷寒雜病論》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半夏半升(洗)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傷寒,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目閏),此為逆也。

引用:《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方

下載:《傷寒雜病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

《傷寒雜病論》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引用:《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方

下載:《傷寒雜病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

《傷寒雜病論》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三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加五味子半升,去生姜,加干姜二兩。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正邪紛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方見上)

太陽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yī)二三下之,不能食,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方見上)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方見上)

引用:《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方

下載:《傷寒雜病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

《傷寒雜病論》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耍簞t(言嚴)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引用:《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方

下載:《傷寒雜病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

《傷寒雜病論》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方見上)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涕,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不治。(小柴胡湯見上)

引用:《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方

下載:《傷寒雜病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

《傷寒雜病論》

柴胡八兩 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陽病,氣上逆,今脅下痛,甚則嘔逆,此為膽氣不降也,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主之。

引用:《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方

下載:《傷寒雜病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

《傷寒雜病論》

柴胡八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方見前)

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引用:《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方

下載:《傷寒雜病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

《傷寒雜病論》

柴胡八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引用:《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方

下載:《傷寒雜病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

《傷寒雜病論》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郁冒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fā)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引用:《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方

下載:《傷寒雜病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

《傷寒雜病論》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引用:《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方

下載:《傷寒雜病論》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明目至寶》小柴胡湯

《明目至寶》

治血熱,又治傷寒,退大熱。發(fā)汗加麻黃;頭痛加川芎;退熱加黃連、梔子;大便閉加大黃、芒硝。有如神效。

黃芩(三錢) 柴胡(二錢) 人參(一錢) 半夏(二錢) 甘草

上 咀,姜三片,棗一枚,水煎。

引用:《明目至寶》小柴胡湯

下載:《明目至寶》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目經(jīng)大成》小柴胡湯

《目經(jīng)大成》

柴胡 枯芩(酒炒) 人參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棗

目病初作,寒熱往來,脅痛、口苦、脈弦,此少陽經(jīng)傷寒,半表半里之證也。法當和散,故制是方。蓋柴胡,枯芩質(zhì)輕性寒,能退少陽之熱。半夏、生姜味辛性溫,能散少陽之寒。人參,甘草補益中氣,中氣足則邪不得復(fù)傳入里,乃不治之治也。今人遇傷寒,不分陰陽表里,概用此湯去參投之,以為平穩(wěn),禍人多矣。婦人傷寒,合四物更除半夏、入白術(shù),盡劑泰然。

詩曰∶小柴胡湯參居最,草夏黃芩功少退,但有生姜棗作煎,少陽百病成和解。

引用:《目經(jīng)大成》小柴胡湯

下載:《目經(jīng)大成》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外科理例》小柴胡湯

《外科理例》

治瘰 。乳癰。便毒。下疳。及肝經(jīng)分一切瘡瘍。發(fā)熱。潮熱?;蝻嬍成偎肌?/p>

半夏(姜制一錢) 柴胡(二錢) 黃芩(炒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五分)

作一劑。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引用:《外科理例》小柴胡湯

下載:《外科理例》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正體類要》小柴胡湯

《正體類要》

治一切撲傷等癥,因肝膽經(jīng)火盛作痛,出血自汗,寒熱往來,日晡發(fā)熱,或潮熱身熱,咳嗽發(fā)熱,脅下作痛,兩 痞滿。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三分)

上姜水煎服。

引用:《正體類要》小柴胡湯

下載:《正體類要》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馮氏錦囊秘錄》小柴胡湯

《馮氏錦囊秘錄》

治往來寒熱,口苦耳聾,胸脅痛,心煩喜嘔。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 人參(七分) 甘草(六分) 半夏(一錢) 姜棗水煎服。

引用:《馮氏錦囊秘錄》小柴胡湯

下載:《馮氏錦囊秘錄》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馮氏錦囊秘錄》小柴胡湯

《馮氏錦囊秘錄》

治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脅痛耳聾,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痛,或脅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此邪在少陽經(jīng),半表半里之癥也。

柴胡(八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 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去核)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進三服。

成氏曰∶邪在表則寒,在里則熱,半表半里,故寒熱往來。在表則不滿,在里則脹滿,止言胸脅苦滿,知在表里之間,少陽行身之側(cè),胸脅為少陽之部,其脈循脅絡(luò)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在表則呻吟,在里則煩亂。《經(jīng)》曰∶陰人之陰則靜,默默者在表里之間也。在表則能食,在里則不能食,不欲飲食者,邪在表里之間,未至于不能食也。在表則不煩嘔,在里則煩嘔,心煩喜嘔者,邪在表,方傳里也。《經(jīng)》曰∶熱淫于內(nèi),以苦發(fā)之,柴芩之苦,以發(fā)傳邪之熱,里不足者,以甘緩之,參草之甘,以緩中和之氣,邪半入里,則里氣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煩嘔,邪在半表,則榮衛(wèi)爭之,辛甘解之,姜棗以和榮衛(wèi)。此為半表半里之劑。太陽經(jīng)之表熱,陽明經(jīng)之標熱,皆不能解也。若夫陽氣虛寒,面赤發(fā)熱,脈沉足冷者,服之立至危殆,即大便不實,脈息小弱者,皆在所禁信乎,用方不當,皆可殺人,不獨峻劑也。近世醫(yī)家不分表里寒熱虛實,凡見發(fā)熱概用此方,去參投之,取其平穩(wěn)。設(shè)遇虛癥,豈不誤甚!

引用:《馮氏錦囊秘錄》小柴胡湯

下載:《馮氏錦囊秘錄》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醫(yī)述》小柴胡湯

《醫(yī)述》

小柴胡為少陽主方;烏梅丸為厥陰主方。二方雖不同,而寒溫互用、攻補兼施之法相合者,以臟腑相連,經(jīng)絡(luò)相貫,風木合氣,同司相火故也。其中皆用人參,補中益氣以固本逐邪,而他味俱不相襲者,因陰陽異位,陽宜升發(fā),故主以柴胡;陰宜收降,故主以烏梅。陽主熱,故重用寒涼;陰主寒,故重用辛熱。陽以動為用,故湯以蕩之,其證變幻不常,故柴胡有加減法;陰以靜為體,故丸以緩之,其證有定局,故烏梅無加減法也。(柯韻伯)

引用:《醫(yī)述》小柴胡湯、烏梅丸

下載:《醫(yī)述》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醫(yī)述》小柴胡湯

《醫(yī)述》

大、小柴胡,俱是兩解表里之劑。大柴胡主降氣,小柴胡主調(diào)氣。調(diào)氣無定法,故小柴胡除柴胡、甘草外,皆可進退;降氣有定局,故大柴胡無加減法也。(柯韻伯)

引用:《醫(yī)述》大、小柴胡湯

下載:《醫(yī)述》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醫(yī)宗金鑒》小柴胡湯

《醫(yī)宗金鑒》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注】

嘔而心煩,心中懊□,內(nèi)熱之嘔也。今嘔而脈弱,正氣虛也,小便復(fù)利,中寒盛也。

身有微熱而復(fù)見厥,曰難治者,此為寒盛格熱于外,非嘔而發(fā)熱者比,故以四逆湯勝陰回陽也。

【集注】

高世栻曰:嘔者水去寒猶在上,小盒飯少,今復(fù)利者,寒亦在下也。脈弱者,氣衰于內(nèi),身微熱者,格陽于外。嘔證如是,則上下寒而內(nèi)外虛,若見手足逆冷而厥者,則表里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為難治。四逆湯主之,生附子壯火回陽以治厥,干姜溫脾暖胃以治嘔,甘草安中調(diào)上下以治內(nèi)外也。

引用:《醫(yī)宗金鑒》小柴胡湯方

下載:《醫(yī)宗金鑒》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醫(yī)宗金鑒》小柴胡湯

《醫(yī)宗金鑒》

(見嘔吐中)

引用:《醫(yī)宗金鑒》小柴胡湯

下載:《醫(yī)宗金鑒》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醫(yī)宗金鑒》小柴胡湯

《醫(yī)宗金鑒》

治傷寒五,六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耳聾,脈弦數(shù)者,此是少陽經(jīng)半表半里之證,宜此湯以和解之。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 甘草(炙)三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參加桂枝,溫覆取微似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集注】程應(yīng)旄曰:方以小柴胡名者,取配乎少陽之義也。至于制方

之旨及加減法,則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盡之矣。何則?少陽脈循□肋,在腹陽背陰兩岐間,在表之邪欲入里,為里氣所拒,故寒往而熱來。表里相拒而留于岐分,故胸□苦滿。神識以拒而昏困,故嘿嘿。木受邪則妨土,故不欲食。膽為陽木而居清道,為邪所郁,火無從泄,逼炎心分,故心煩。清氣郁而濁,則成痰滯,故喜嘔,嘔則木火兩舒,故喜之也。此則少陽定有之證,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陽在人身為游部,凡表里經(jīng)絡(luò)之罅,皆能隨其虛而見之,不定之邪也。據(jù)證俱是太陽經(jīng)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見,故屬之少陽,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證。方中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黃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從內(nèi)徹。半夏豁痰飲,降里氣之逆。

人參補久虛,助生發(fā)之氣。甘草佐柴,芩調(diào)和內(nèi)外,姜,棗佐參,夏通達營衛(wèi),相須相濟,使邪無內(nèi)向而外解也。至若煩而不嘔者,火成燥實而逼胸,故去人參,半夏加栝蔞實也??收撸镆押囊憾品?,故去半夏加栝蔞根也。腹中痛,木氣散入土中,胃陽受困,故去黃芩以安土,加白芍以戢木也?!跸缕τ舱?,邪既留則木氣實,故去大棗之甘而泥,加牡蠣之咸而軟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邪侵乎心矣,故去黃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滲也。不渴身肌有微熱者,半表之寒尚滯于肌,故去人參加桂枝以解之也??日撸氡碇疁惾胗诜危嗜?,棗加五味子,易生姜為干姜以溫之;雖肺寒不減黃芩,恐干姜助熱也。總之,邪在少陽,是表寒里熱,兩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也。

引用:《醫(yī)宗金鑒》小柴胡湯

下載:《醫(yī)宗金鑒》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醫(yī)宗金鑒》小柴胡湯

《醫(yī)宗金鑒》

柴胡半筋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下痞□,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方解】

邪傳太陽、陽明,曰汗、曰吐、曰下,邪傳少陽惟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其邪在半表半里,而角于軀殼之內(nèi)界。在半表者,是客邪為病也;在半里者,是主氣受病也。邪正在兩界之間,各無進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既以柴胡解少陽在經(jīng)之表寒,黃芩解少陽在府之里熱,猶恐在里之太陰,正氣一虛,在經(jīng)之少陽,邪氣乘之,故以姜、棗、人參和中而預(yù)壯里氣,使里不受邪而和,還表以作解也。世俗不審邪之所據(jù),果在半表半里之間,與所以應(yīng)否和解之宜,及陰陽疑似之辨,總以小柴胡為套劑。醫(yī)家幸其自處無過,病者喜其藥味平和,殊不知因循誤人,實為不淺。故凡治病者,當識其未然,圖機于早也。

【集解】

程應(yīng)旄曰:方以小柴胡名者,取配乎少陽之義也。至于制方之旨及加減法,則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盡之矣。方中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黃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從內(nèi)徹;半夏豁痰飲,降里氣之逆;人參補內(nèi)虛,助生發(fā)之氣;甘草佐柴、芩,調(diào)和內(nèi)外;姜、棗佐參、夏,通達榮衛(wèi),相須相濟,使邪不至內(nèi)向而外解也。至若煩而不嘔者,火氣燥實逼胸也,故去人參、半夏,加栝蔞實也??收?,燥已耗液逼肺也,故去半夏加栝蔞根也。腹中痛者,木氣散入土中,胃陽受困,故去黃芩以安土,加芍藥以戢木也?!跸缕Α跽?,邪既留則木氣實,故去大棗之甘而緩,加牡蠣之咸而耎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邪侵乎心,故去黃芩之苦寒,加茯苓之淡滲也。不渴身有微熱者,半表之寒,尚滯于肌,故去人參加桂枝以解之也??日撸氡碇?,□入于肺,故去參、棗,加五味子,易生姜為干姜以溫之,雖肺寒不減黃芩,恐干姜助熱也??傊霸谏訇?,是半表半里之熱,郁而不升,故以小柴胡治之,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也。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注】

此承上而言,無論傷寒中風,邪傳少陽,病在半表半里,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以小柴胡隨證加減治之,不必待其悉具也。

【集注】

方有執(zhí)曰:此承上條辨認少陽一經(jīng)為病之大旨。

鄭重光曰: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者,言往來寒熱是柴胡證,此外兼見胸□滿□,心煩喜嘔,及諸證中凡有一證者,即是半表半里,故曰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因柴胡為樞機之劑,風寒不全在表未全入里者,皆可用,故證不必悉具,而方有加減法也。至若柴胡有疑似證,不可不審者,如□下滿痛,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不中與也;及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亦非柴胡證,此等又當細為詳辨者也。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注】

傷寒該中風而言也。其邪三日,少陽受之,脈若大者,為邪盛欲傳;今脈小,為邪衰欲自已也。

【集注】

程應(yīng)旄曰:脈小則陽得陰以和,是邪盡退而正來復(fù)矣。

張錫駒曰:三日乃少陽主氣之期,脈小則病退也。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注】

傷寒四、五日,邪在三陽之時。身熱惡風,太陽證也;頸項強,太陽陽明證也;□下滿,手足溫而渴,陽明少陽證也。此為三陽合病之始,固當權(quán)其孰緩孰急,以施其治。然其人□下滿,手足溫而渴,是已露去表入里,歸并少陽之機,故獨從少陽以為治也。主以小柴胡湯者,和解其表里也。此三陽合病不必悉具柴胡證,而當用柴胡之一法也。

【集注】

方有執(zhí)曰:三陽俱見病,而獨從少陽小柴胡以為治者,太陽、陽明之邪微,少陽近里而里證見,故從少陽一于和而三善備也。

喻昌曰:本當從三陽合并病之例而用表法,但手足溫而加渴,是外邪逼□于少陽,向里之機已著,更用辛甘發(fā)散,則重增其熱而大耗其津矣。故從小柴胡之和法,使陽邪罷而陰津不傷,一舉而兩得也。小柴胡湯當從加減法,不嘔而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為是。

張志聰曰:手足溫者,手足不冷也。非病人自覺其溫,乃診者按之而得也。不然何以既曰身熱,而復(fù)云手足溫耶?

汪琥曰:此條系三陽經(jīng)齊病,而少陽之邪居多也。太陽傷寒已至四、五日之時,不曰發(fā)熱惡風,祗曰身熱者,此太陽之邪漸衰也。其兼陽明證不曰鼻干不得臥,而只曰頸項強者,此陽明之邪,亦將衰也。惟□下滿為少陽經(jīng)之專證,況兼手足溫而又渴,此為邪將傳里之機已著也。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注】

陽明病發(fā)潮熱,當大便□、小便數(shù)也。今大便溏、小便如常,非陽明入府之潮熱可知矣。況有胸□滿不去之少陽證乎?故不從陽明治,而從少陽與小柴胡湯主之也。

【集注】

王肯堂曰:陽明為病,胃家實也。今便溏而言陽明病者,謂有陽明外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程應(yīng)旄曰:如得陽明病而發(fā)潮熱,似乎胃實之征矣。但胃實必大便□而小便數(shù),今大便溏小便自可,是熱非入府之熱也,再以胸□征之,則主以小柴胡湯無疑矣。

陽明病,□下□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注】

陽明病,不大便,□下□滿而嘔,是陽明傳少陽病也。若舌上黃苔澀者,為陽明之熱未盡,則當與大柴胡湯兩解之。今舌上白苔滑者,是已傳少陽,故可與小柴胡湯和解之。俾上焦得通,則嘔可止,津液得下,則便可通,胃氣因和而□滿除,則身必濈然汗出而解矣。

【集注】

程知曰:此言陽明兼少陽,宜用小柴胡也。不但大便溏為胃未實,即使不大便而嘔,亦為邪未入里?!鯘M在□而不在腹,舌苔白而不黃,皆少陽之見證多。故當從小柴胡分解陰陽,則上下通和,濈然汗出,而表里之邪為之一撤矣。

程應(yīng)旄曰:□下□滿,不大便而嘔,是大柴胡湯證也。其用小柴胡湯者,以舌上白苔,猶帶表寒故也。若苔不滑而澀,則所謂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謂里熱已耗及津液,此湯不可主矣。又曰:上焦得通,照□下□滿言;津液得下,照舌苔與嘔言;胃氣因和,照不大便言。上條陽明病,從潮熱上見,此條陽明病,從不大便上見。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fù)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

【注】

凡柴胡湯病證,不與柴胡湯而反下之,不變他病,柴胡證仍在者,可復(fù)與柴胡湯則解。但以誤下,其證必虛,故解必蒸蒸而熱振振而寒,邪正交爭,然后汗出而解也。

【集注】

方有執(zhí)曰:蒸蒸而振作戰(zhàn)汗也,必如此而后解者,以下后里虛故也。

程知曰:邪氣還表,故蒸蒸而熱;下后正虛,故振振而動。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y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按】

「食谷者噦」四字,衍文。食谷嘔者有之,從無噦者。

【注】

得病六、七日,少陽入太陰之時也。脈遲太陰脈也,浮弱太陽脈也,惡風寒太陽證也,手足溫太陰證也,醫(yī)不以柴胡桂枝湯解而和之,反二、三下之,表里兩失矣。今不能食,□下滿痛,雖似少陽之證,而實非少陽也。面目及身發(fā)黃,太陰之證已具也;頸項強,則陽明之邪未已也。小便難者,數(shù)下奪津之候也,此皆由醫(yī)之誤下,以致表里雜揉,陰陽同病。若更以有少陽□下滿痛之一證不必悉具,而又誤與柴胡湯,則后必下重,是使邪更進于太陰也。雖有渴證,乃系數(shù)下奪津之渴,其飲水即嘔,亦非少陽本證之嘔,緣誤下所致,故柴胡湯不中與也。

【集注】

程知曰:前言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此更言□下滿痛,亦有不宜柴胡者,以為戒也。

程應(yīng)旄曰:以一渴證辨之,前條之手足溫而渴者,熱在里,未經(jīng)數(shù)下,自能消水,今本渴而飲水則嘔。知其渴為膈燥津亡之渴,數(shù)下中虛,不能消水,究于胃陽無涉。然則柴胡湯之于少陽,豈可云但見一證便是乎?又豈可云下之而柴胡證不罷者復(fù)與柴胡湯乎?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

主之。

【注】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者,是太陽之邪傳少陽也。

故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陽未盡之邪;取柴胡之半,以散少陽嘔結(jié)之病。而不名桂枝柴胡湯者,以太陽外證雖未去,而病機已見于少陽里也。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陽為主而散太陽為兼也。支者,側(cè)也,小也。支結(jié)者,即心下側(cè)之小結(jié)也。

【集注】

方有執(zhí)曰:支節(jié),四肢骨節(jié)也。支結(jié),言支飲摶聚而結(jié)也。發(fā)熱至微嘔,太陽之表也,故曰:外證未去。

程知曰:此邪入少陽,而太陽證未去者也。發(fā)熱惡寒,支節(jié)煩疼,太陽證也,乃惡寒而微,但支節(jié)煩痛,而不頭項強痛,則太陽證亦稍減矣。嘔而支結(jié),少陽證也,乃嘔逆而微,但結(jié)于心下之偏旁,而不結(jié)于兩□之間,則少陽亦尚淺也。若此者,惟當以柴胡湯和解少陽,而加以桂枝湯發(fā)散太陽,此不易之法也。

引用:《醫(yī)宗金鑒》小柴胡湯方

下載:《醫(yī)宗金鑒》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柴胡 黃芩 半夏 生姜 大棗 人參 炙草

如榮衛(wèi)表病不得汗解,臟腑里氣又不偏郁,則少陽膽經(jīng)被迫于表里之間,而成少陽經(jīng)病。少陽經(jīng)病,三焦經(jīng)下陷,膽經(jīng)上逆而現(xiàn)口苦耳聾諸證。用柴胡升三焦經(jīng)以解少陽結(jié)氣,黃芩降膽經(jīng)以清相火逆氣,半夏生姜降胃逆,大棗補中氣,人參炙草補土氣而扶陰臟之陽也。小柴胡湯加減法,詳世行本《傷寒論》。

引用:《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下載:《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嘔而發(fā)熱,少陽膽經(jīng)上逆也。欲足少陽下降,必須手少陽上升,故小柴胡主之。

引用:《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下載:《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血結(jié)則陰陽之氣運行阻滯,故病發(fā)如瘧。中風經(jīng)水適來,榮分之熱,即乘經(jīng)水適來血室空虛而入血室。血室為少陽相火所主,故以小柴胡湯調(diào)少陽也。傷寒經(jīng)水適來暮即譫語如見鬼狀,亦為熱入血室,故以小柴胡湯調(diào)少陽也。

引用:《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下載:《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胸脅滿,少陽經(jīng)不舒也。宜小柴胡湯以解少陽經(jīng)。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津液不下,故不大便,少陽經(jīng)郁,故脅滿而嘔。舌上白苔,膽胃俱逆。故均宜小柴胡以解少陽之經(jīng)也。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小柴胡之妙也。

引用:《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下載:《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脅下硬滿,為少陽經(jīng)氣不降,身黃項強尿短,為太陰土氣濕寒。黃芩寒中,故服小柴胡則下重。渴為相火逆,飲水而嘔為中氣寒,故均不可用黃芩。若用之,中氣更寒,食谷即噦而欲吐也。

引用:《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下載:《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柴胡 四錢 黃芩 三錢 半夏 三錢 人參 三錢 炙甘草 三錢 生姜 三錢 大棗 四錢

治嘔而發(fā)熱者。

嘔為膽經(jīng)之逆,小柴胡湯和少陽升降之氣,以降膽經(jīng)也。膽逆者胃氣必逆,膽胃逆者,中氣必虛。膽經(jīng)逆相火不降而中虛,故發(fā)熱。

引用:《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下載:《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方見前

治黃疸腹?jié)M而嘔者。

嘔為少陽膽經(jīng)不和之病,黃為膽經(jīng)上逆之色。膽經(jīng)不和,是以腹?jié)M。小柴胡和膽經(jīng)也。

引用:《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下載:《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方見前

治產(chǎn)后大便堅,嘔不能食者。

產(chǎn)后血去津虧,則大便艱難。膽火上逆,則嘔不能食。黃芩清降膽經(jīng)上逆之相火,火降則津液得下。參草姜棗補中生血,半夏降胃,柴胡升三焦相火之陷也。足少陽相火上逆,手少陽相火即陷。小柴胡湯之柴芩,所以能解少陽之結(jié)者,升降并用之法也。

引用:《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下載:《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方見前

治婦人外感,續(xù)來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

此為熱入血室。小柴胡升降少陽之氣,以解血室之熱也。又治婦人外感,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夜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亦熱入血室,故小柴胡湯治之。經(jīng)水適來適斷,三焦相火發(fā)動之時。故外感即熱入血室。戌亥時,三焦相火主事,故夜則譫語。此病之脈,右尺必特別緊動也。

引用:《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小柴胡湯

下載:《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儒門事親》小柴胡湯

《儒門事親》

柴胡(四兩,去蘆) 黃芩 人參 半夏(湯洗七次,切片) 甘草(以上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

引用:《儒門事親》小柴胡湯

下載:《儒門事親》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醫(yī)學(xué)心悟》小柴胡湯

《醫(yī)學(xué)心悟》

柴胡(二錢) 赤芍(一錢五分) 甘草 半夏(各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人參(五分) 生姜(二片)大棗(去核,三個)

水四鐘,煎二鐘半,溫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是熱氣結(jié)聚,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以瀉熱;若渴者,是津液少,去半夏,加栝蔞根,倍人參以生津液;若腹中痛,是邪氣壅,去黃芩,加白芍藥以通壅;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以 堅;若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氣,去黃芩,加茯苓以滲泄;若不渴,外有微熱,是表邪未解,去人參,加桂枝以解肌;若咳者,為肺寒氣逆,去人參、大棗、黃芩,加前胡、橘皮、干姜以散寒降氣。

引用:《醫(yī)學(xué)心悟》小柴胡湯

下載:《醫(yī)學(xué)心悟》chm電子書

方劑功效分類
▼ 相關(guān)方劑 ▲ 返回目錄

《張氏醫(yī)通》小柴胡湯

《張氏醫(yī)通》

治少陽受邪。往來寒熱。脈弦。脅痛而嘔。

柴胡(三錢)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半夏(二錢) 生姜(五片)大棗(四枚)

水煎。去滓。溫服。

治傷寒有五法。曰汗。曰吐。曰下。曰溫。曰和。皆一定之法。而少陽例中小柴胡湯。專一和解表里。少陽為陰陽交界。邪傳至此。已漸向里。故用柴胡升發(fā)其邪。使從外解。即以人參擋截于中。不令內(nèi)犯。更以半夏、黃芩清解在里之熱痰。生姜、大棗并祛在表之邪氣。又須甘草協(xié)輔參、柴。共襄匡正辟邪之功。真不易之法。無容擬議者也。其方后加減。乃法中之法。定而不移。至于邪氣犯本。膽府受病。而加龍骨、牡蠣。丸藥誤下。而加芒硝。屢下不解。引邪入里。心下急。郁郁微煩。而用大柴胡。為法外之法。變通無定。不可思議者也。獨怪世醫(yī)用小柴胡。一概除去人參。且必加枳、桔耗氣之品。此非法之法。習(xí)俗相承。匿于橫議者也。何怪乎道藝日卑。風斯日下哉。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玉函) 治少陽經(jīng)邪。誤下犯本。胸滿驚煩。

小柴胡湯去黃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龍骨、牡蠣、鉛丹、大黃。

柴胡加芒硝湯(玉函) 治少陽過經(jīng)不解。

小柴胡湯加芒硝三錢。

大柴胡湯(玉函) 治寒熱便秘。

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芍藥、枳實各一錢。大黃二錢。

四逆散(玉函) 治熱邪傳入少陰厥逆。

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黃芩、姜、棗。加枳實、芍藥等。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凡病各有真假。真者易見。假者難辨。差之毫厘。迥乎冰炭。試以傷寒之厥逆辨之。其始病便見者為直中寒厥。五六日熱除而見者為傳經(jīng)熱厥。寒厥真而熱厥假也。熱厥之治。惟四逆散得之。細推其邪。從陽入陰必由少陽而達。亦無不由太陰竟入少陰之理。故首推柴胡為來路之引經(jīng)。亦借以為去路之向?qū)АS描讓嵳?。掃除中道。以修整正氣?fù)回之路也。夫陰為陽擾。陽被陰埋。舍和別無良法。故又需芍藥以和其營。甘草以和其胃。胃氣和而真陽敷布。假證愈而厥逆自除。但方后加減紛龐。寒熱互用。非隨證而推逆順之機。難以語此。如悸。加桂枝。小便不利。加茯苓。泄利下重。加薤白。皆陰為陽擾。隨其攸利而開泄之??壤?。加五味、干姜。腹痛。加附子。是陽被陰埋。急須煥發(fā)以克復(fù)之。與厥陰例中。當歸四逆加吳茱萸同法。須知真證正治。假證間取??偛怀龃朔街7兑?。至若二經(jīng)熱邪亢極而厥。自有大承氣下奪之法。又非四逆散、當歸四逆之和法可例治也。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金匱) 治瘧多渴。

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根。

柴胡桂枝干姜湯(玉函 金匱名柴胡桂姜湯) 治瘧寒多微有熱。

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姜、棗。加桂枝、干姜、栝蔞根、牡蠣。(熬)

柴胡桂枝湯(玉函) 治太陽少陽并病合病。寒熱及瘧。

小柴胡湯加桂枝、芍藥。(即小柴胡湯合桂枝湯)

柴胡四物湯 治婦人經(jīng)行感冒。熱入血室。小柴胡湯合四物湯。

柴胡枳桔湯(一名枳桔柴胡湯) 治少陽寒熱痞滿。

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

增損柴胡湯 治少陽血虛。寒熱不止。

小柴胡湯去黃芩。加川芎、芍藥、陳皮。

柴胡清肝散 治怒火憎寒發(fā)熱。肝膽風熱瘡瘍。

小柴胡湯去半夏、姜、棗。加山梔、川芎、連翹、桔梗。

人參敗毒散(局方) 治時疫初起發(fā)熱。及感冒發(fā)散后熱不止。

小柴胡湯去半夏、黃芩、大棗。加茯苓、羌活、獨活、前胡、川芎、枳殼、桔梗。 問時疫初起。用人參敗毒。得毋助邪為虐之患乎。又何以治非時寒疫。汗后熱不止。詳此二者。一為全盛之毒。一為未盡之邪。胡一方可混治耶。蓋時疫之發(fā)?;蛑禋q氣并臨。或當水土疏豁。種種不侔。然必入傷中土。土主百骸。無分經(jīng)絡(luò)。毒瓦斯流行。隨虛輒陷。最難叵測。亟乘邪氣未陷時。盡力峻攻。庶克有濟。其立方之妙。全在人參一味。力致開闔。始則鼓舞羌、獨、柴、前各走其經(jīng)。而與熱毒分解之門。繼而調(diào)御津精血氣各守其鄉(xiāng)。以斷邪氣復(fù)入之路。與桂枝湯中芍藥護營之意不殊。如桂枝人參湯、小柴胡湯、參蘇飲。未嘗不用人參以協(xié)濟表藥成功也。但其所主。惟天行大頭。乃為合轍。加荊、防、牛蒡、薄荷。名荊防敗毒。為捻頸瘟。咽喉腫痛之專藥。即上二證。在熱毒既陷以后。及北方黑骨溫等??偱c此方無預(yù)也。至若傷寒傳變之邪。伏氣郁發(fā)之證。涇渭攸分。略無交涉。而先哲嘗借以治寒疫汗后余熱往往獲效者。以非時之邪混廁經(jīng)中。屢行疏表不應(yīng)。邪伏幽隱不出。非藉人參之大力不能載之外泄也。逮至疫痢昏熱口噤。亦宜此方加陳倉米引領(lǐng)入胃。則毒隨藥化。得非人參輔佐之力歟。獨怪近世醫(yī)流。偏謂人參助長邪氣。除去不用。專行群隊攻發(fā)。鼓激壯火飛騰。不至竭絕真陰不已。茲緣同學(xué)質(zhì)問。因祖述以政。

荊防敗毒散 治大頭蝦蟆瘟證。

人參敗毒散加荊芥、防風、薄荷、牛蒡子。

倉稟湯 治疫痢發(fā)熱。

人參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

清脾飲 治食瘧脈實。溺赤便秘。

小柴胡湯去人參。加白術(shù)、青皮、濃樸、草果。 按清脾飲。清理脾家痰氣宿滯。及蘊積少陽經(jīng)中風熱之邪。乃于小柴胡中除去人參。益入青皮、白術(shù)、濃樸、草果一派克削之味。在藜藿之人。固為相宜。若膏粱豢養(yǎng)柔脆者。即有留滯。亦難勝此。用者審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