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從吃飯便可看出人品,飯桌上若有這種行為,千萬遠離一點 一談到中國晚清時期的那一段歷史,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那是一段中國人的屈辱歷史,被世界列強瓜分,炮火轟開了國門,使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飽受戰(zhàn)亂的痛苦,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是中國人的恥辱,也是我們無法忘記的屈辱。當時的清政府下有很多的官僚,對于自己國家的屈辱也愛莫能助,無力回天。 到了現在還飽受爭議的人物一個是李鴻章另一個就是曾國藩,現代對這兩個人物的評價是兩極分化,褒貶不一。對中國的近代史有很大的影響,今天我們要談到的這個人物就是曾國藩,雖然歷史對他評價兩極分化很嚴重,但是他的一些為人處事之道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 他是一個生活上很簡樸的人,不喜歡夸大其詞和崇拜奢侈之風,為人謙虛低調不張揚,沒有因為自己的社會地位而驕傲自滿看不起別人,很謙虛謹慎,很有耐心的一個人,這樣的性格使他在官場上獲得統(tǒng)治者的認可和同僚的尊重。又因為他本身就很有政治才華,做事很有能力,所以對當時的社會各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評價他為近代建設的開拓者。 他在生活中是個善于觀察細節(jié)的人,在生活中就反映出來了,有件事就是發(fā)生在吃飯的時候,當時他還在掌管軍營,有一天他的一個老鄉(xiāng)突然找到他,想在他的軍營效力,并且對他說,自己是個能吃苦耐勞不怕艱苦的人,愿意為他奉獻自己的力量,總之是說了很多好聽的好話,曾國藩也就相信了這個人是個能吃苦耐勞之人,就把他留了下來吃了一頓飯。 當時的軍營生活很差,物資常常供應不足,所以粥里有時會混有難以下咽的粗糧,這位老鄉(xiāng)看到這些粥里的粗糧,就用筷子一個個給挑了出來,曾國藩見此狀況,就斷定了這位老鄉(xiāng)不是一個能夠吃苦耐勞的人,這點小事他都要這般刁難。 那以后要是沖鋒陷陣,那他不是有可能當逃兵,所以最后曾國藩沒有收留這位老鄉(xiāng),只是拿了點錢就把他給打發(fā)走了。從這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可見觀察人到了很細心之處,這就是他的為人厲害之處。 |
|
來自: 雨林修養(yǎng)館 > 《職場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