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d小調(diào)托卡塔與賦格》BWV 565 光音讀書會課程指南 托卡塔與賦格 導讀:光音讀書會的《DK古典音樂大百科》正在持續(xù)進行中,在目前郝博老師的早期鍵盤藝術欣賞課程中,大家難免要接觸的各類不同的音樂體裁,有些音樂體裁大家耳熟能詳,比如說奏鳴曲、夜曲,有些就比較陌生,比如今天要介紹的托卡塔與賦格。 公元前250年,古希臘工程師亞歷山德里亞的克特西維奧斯制造出最早的水壓式管風琴,到5世紀時這種技術仍為民間所使用。到了巴洛克時期,管風琴已經(jīng)趨于成熟和完善,其制造工藝在德國尤為發(fā)達。而同樣的,德國也是當時管風琴音樂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管風琴作品的體裁主要有三種,即托卡塔、賦格和以眾贊歌為基礎的作品。 托卡塔(toccata)一詞來自意大利文“toccare”,意為“觸鍵”,是一種比較自由的接近即興創(chuàng)作的體裁,在樂曲進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各種模進和模仿對位。它不僅給聽眾心理和精神上以準備,同時管風琴師也借此展示自己在鍵盤及踏板上的演奏技巧。托卡塔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和快速之間交替,常以慢速的狂想曲式的段落開始,與隨后的比較嚴格的賦格式段落形成對比。所以,托卡塔有時也叫“帶賦格的前奏曲”。 賦格(fugue)一詞也源自意大利文“fuga”,意思是“飛翔”,在樂曲中,就是一個固定的主題從用一種人聲或器樂聲演奏飛躍到另一種上去。賦格的基礎是模仿,一個支配整個作品的主題由兩三種或更多的聲部(不完全相同)來回應。賦格所必須遵循的固定模式是:一個聲部陳述一個主題,然后另一個聲部進行模仿,這叫做“答題”;而第一聲部則同時出現(xiàn)“對題”。如果有四個聲部,主題將在第三聲部中出現(xiàn),并在第四聲部中答題。同時,第一二聲部結(jié)合成為與它們對應的復調(diào)結(jié)構(gòu):在開端的表達之后,作曲家以固定的形式從一個調(diào)轉(zhuǎn)換到另一個調(diào),一個調(diào)用于主題,另一個調(diào)用于答題。由于運用廣泛,到17世紀末,賦格基本取代了里切卡爾。賦格曲是巴羅克時期復調(diào)音樂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成果。 巴赫《d小調(diào)托卡塔與賦格》BWV 565 亨德爾和巴赫是公認的賦格技術的頭號人物,然而巴赫更勝一籌,他于1722年創(chuàng)作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使賦格的創(chuàng)作達到一個頂峰。(本文作者郭懿) 一本DK古典音樂大百科 六期古典音樂導師專欄 四十八集原創(chuàng)精彩講解內(nèi)容 等待您的加入與 光音讀書計劃推薦以下人士參與: 音樂專業(yè)人士 加入古典社群參與互動交流 古典樂迷小白 跟著光音導師指引推薦聆聽 歐洲音樂文化愛好者 圖文并茂分分鐘穿越 琴童家長 陪孩子在聽讀的生活方式里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