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癬,病名。是一種慢性頑固性皮膚瘙癢之癬病。見《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九,因患部皮膚變厚而堅硬,甚者如牛領之皮樣,故名。該病由風濕熱毒蘊郁肌膚所致;或因營血不足,血虛風燥,肌膚失所養(yǎng)而成;或因情志失調而發(fā)生。大多發(fā)于頸項處,尤以項部為多見;亦可發(fā)于肘窩處、腘窩處、上眼瞼、會陰、大腿內側等處。初起時,皮膚局部先覺瘙癢,繼而則見有粟米大小不規(guī)則之扁平丘疹出現,膚色尚屬正常,或只呈淡褐色,若繼續(xù)發(fā)展則丘疹融合而成片,皮膚變得干燥,漸變肥厚,并相互浸潤,常作陣發(fā)性奇癢,尤以夜間更甚。治宜疏風活血、清熱祛濕之劑,內服可選用當歸飲之。祖國醫(yī)學最早有類似銀屑病的記載,早在隋唐時代巢氏《諸病源候論》即有"但有匡部皮膚瘙癢,搔之白屑出"的記載。中醫(yī)對本病的認識逐漸地深入及豐富,對本病的辨治思路也在不斷地發(fā)展。今天“從血論治”銀屑病思路獲得了多數中醫(yī)皮膚科同道的認可。 中醫(yī)對銀屑病的研究歷史悠久,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干癬”“白疕”“蛇虱”“松皮癬”“白殼瘡”等均與本病類似。而“白疕”病名沿用至今,成為本病的規(guī)范中醫(yī)病名。對于本病的病因病機及辨證治療內容逐漸豐富,明以前認為本病病因以外因為主,多認為與風、寒、濕、熱、燥、毒有關,如隋《諸病源候論》首先提出了干癬的病因病機:“皆是風濕邪氣客于腠理,復值寒濕,與血氣相搏所生?!泵饕院螅J為本病為內因外因共同致病。內因與血燥、血虛有關。如明《外科正宗》提出風癬、濕癬、頑癬、牛皮癬等“此等總皆血燥風毒客于脾肺二經?!鼻濉夺t(yī)宗金鑒》指出白疕“固由風邪客皮膚,亦由血燥難榮外”。清《外科證治全書》指出:白疕“因歲金太過,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證,多患于血虛體瘦之人?!敝委熒献⒅仂铒L、潤燥、養(yǎng)血。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本病具有明顯的銀白鱗屑,故此認為與風、燥關系最為密切。 【病因病機】 本病的形成,多屬血分熱毒熾盛,營血虧耗,生風生燥,肌膚失養(yǎng)所致。其血熱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引起,如七情內傷,氣機壅滯,郁久化火,以致心火亢盛。心主血脈,心火亢盛則熱伏營血;或飲食不當,平素嗜好煙酒及辛辣之物肥甘動風之品,以致脾虛濕盛,郁久化熱,加之肌熱當風,外受六淫之邪侵襲,內外相搏而發(fā)病。 現代醫(yī)學認為,其病因與遺傳、感染、變態(tài)反應、代謝障礙、自身免疫等有關。許多研究認定本病是具有遺傳性,家族血緣關系明顯高于普通人群,遺傳方式和編碼發(fā)病信息的基因位點不清楚。近來研究發(fā)現,定位于人類染色體bp21.3上的HLA基因簇的特定等位基因在本病中起一定作用,HLAⅠ類抗原B13、B17、B39、B57、Bw6、BW7和Ⅱ類抗原DR4、DR7均與本病相關,其中Bw6相對危險性最高。有人提出本病受多基因控制,與自然界生態(tài)環(huán)境(如氣候)、人工環(huán)境三者相結合導致發(fā)病。發(fā)病常與病灶感染(如鏈球菌性咽炎、扁桃體炎)、內分泌障礙(月經、妊娠、哺乳)、代謝障礙有關,有的患者可在外傷或預防接種后發(fā)生。精神緊張、季節(jié)變換、寒冷潮濕、飲酒常為誘發(fā)因素。 【辯證施治】 病初血分熱盛,毒入營血,蘊伏血絡則紅斑泛布,疹色鮮紅;血熱傷陰,脈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則起丘疹斑塊;濕熱燥盛,熱傷營血,陰液被耗,膚失濡養(yǎng)則皮膚干燥,疊起鱗屑,病久反復發(fā)作;陰血被耗,氣血失和,化燥生風或脈絡阻滯,氣血凝結不通則斑塊頑厚,日久不消,纏綿難愈??傊孀C屬血熱、血瘀、血燥所引起。中醫(yī)對本病的辨證分型,各家不一,臨床根據病患的脈癥,因人辨證,不可拘泥死方,應靈活運用。 本病的治療,辨別皮疹的寒、熱、風、濕對于立法是非常重要的。皮損分布顏色、性質的不同是銀屑病辨證的依據。如皮疹分布在四肢伸面的屬陽,屈面則屬陰;頭面,上肢及驅干上部的多屬風,下肢的多屬濕;皮疹基底潮紅,多屬熱燔營血。同時還應結合脈、舌的變化加以全面分析,苔黃燥為熱在氣分,黃膩為熱在肝膽;脈沉細或濡細則為虛寒等。 [血熱]本型相當于進行期,皮疹發(fā)生及發(fā)展迅速,皮損系點滴狀或斑塊狀,新的皮損不斷出現,鱗屑較多,瘙癢明顯,常伴有心煩,口渴,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或滑數。本病多見于尋常型銀屑病。以皮損基底潮紅,有鱗屑,剝之有點狀出血點為主要辨證要點。血分熱盛,毒入營血,蘊伏血絡則皮損潮紅,脫屑剝之有血點,瘙癢。脈弦為血熱內盛之征。 [血燥]本型相當于穩(wěn)定期,病程較長,皮損肥厚,色暗紅,經久不退,皮膚干燥瘙癢,新生皮疹較少,原有皮損部分消退,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結或沉細。本型臨床癥狀輕,以皮損肥厚,皮膚干燥,瘙癢脫屑,脈緩或沉細為辨證要點。燥邪傷陰,陰血被耗,脈絡阻滯,氣血凝結不通,肌膚失養(yǎng)則皮損肥厚,皮膚干燥、脫屑、瘙癢。脈緩或沉細為陰虛血燥之征。 ?。垩觯?/strong>本型相當于退行期,皮損肥厚,色暗紅,經久不退,鱗屑附著較緊,肌膚甲錯,時有瘙癢,常伴有面部褐斑,舌質暗紅,有瘀點或瘀斑,脈細緩澀。皮損肥厚、色暗紅,經久不退,面部褐斑,脈細緩澀為辨證要點。氣血瘀滯,脈絡阻滯,肌膚失潤則皮損肥厚,色暗紅,經久不退。面部褐斑,脈細緩澀為血瘀之象。 [膿毒]在銀屑病皮損上出現多數密集淺在性小膿皰,有的融合成片,有燒灼感,伴有發(fā)熱,口渴,關節(jié)痛,尿黃,便結,苔黃,脈弦滑數。本型相當于膿皰型銀屑病。以皮損出現多數密集小膿皰伴全身癥狀為辨證要點。濕熱蘊久,毒邪入里而發(fā)。 [風濕阻絡]銀屑病皮損合并關節(jié)病變,以手足小關節(jié)受損為主,關節(jié)腫、痛、活動受限,甚者僵硬畸形,不能伸直,舌淡苔薄白膩,脈弦滑或濡。本型相當于關節(jié)病型銀屑病,以皮損基礎上合并關節(jié)病變?yōu)楸孀C要點。多因熱毒入血,兼有風濕,痹阻經絡所致。 [熱毒傷陰]因銀屑病自然發(fā)展或治療不當而致全身出現彌漫性潮紅,大量片狀脫屑,伴有輕重不同的發(fā)熱、畏寒、心煩、口渴等癥狀,溲黃赤,便干結,舌紅絳,無苔或有裂紋,脈滑數。相當于紅皮癥型銀屑病,以全身皮膚彌慢性潮紅,大量片狀脫屑,伴有不同程度全身癥狀為辨證要點。系心火熾盛,兼有毒邪,郁火流串,入于營血,蒸灼肌膚而成。
1.羊腸線埋藏法:以辨證取穴為原則,主穴取肺俞,靈臺、肝俞、脾俞。配穴取曲池、足三里、腎俞、三陰交、太沖。根據病情的局限及泛發(fā)性,每次取穴2~4個,3次為1療程,每間隔3個月可進行下1療程。3療程無效者即作無效處理。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95.中醫(yī)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