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有了孩子后,夫妻相處的“干貨”。 妻子:“寶寶最近晚上很鬧人?!?/p> 丈夫:“當初是你要生的,能怪誰?” ![]() 兩夫妻開啟了互吵模式?!昂孟裆⒆邮俏乙粋€人的事情似的!寶寶在醫(yī)院出生那天,他還說謝謝我給他生了個兒子,現(xiàn)在卻這樣說話,你說氣不氣人?”這位媽媽對丈夫的話感覺很委屈,說到后面情緒難以自控,號啕大哭。 ?最近幼兒說整理了幾年來,妻子們抱怨得最多的話,出自丈夫之口: 1、“別說你累,我媽當年……” 婆媳矛盾是懸在無數(shù)年輕夫妻面前的“大刀”,本來婆媳矛盾已經(jīng)讓妻子沮喪和疲憊,作為丈夫不僅沒能解決,還用“蔑視”的語氣把妻子跟老母親對比,分分鐘能戳中妻子的敏感神經(jīng)。 ![]() 時代不同了,過去年代的媽媽們普遍不用上班,并且當年很多孩子都是被“放養(yǎng)”大的,孩子的教育重視程度也不如現(xiàn)在。如今的年輕媽媽們,不僅要照顧孩子、教育孩子,自己還要上班。所以,丈夫輕易地把妻子與當年的老母親對比,是缺乏理性的。 2、“你怎么當媽的?把孩子教的/養(yǎng)的……” 說這句話的爸爸們,常常是一些“詐尸式”爸爸,平時不管孩子,當孩子表現(xiàn)得不好,爸爸便跳起來指責妻子的不是。照顧和養(yǎng)育孩子,是夫妻兩人的責任,任何一方撒手不管,只會埋下矛盾隱患。 ![]() 養(yǎng)育孩子不是養(yǎng)豬那么簡單,每天幾勺食料就飆長。當一個妻子付出了努力,照顧和養(yǎng)育孩子仍舊出現(xiàn)不如意時,妻子們希望丈夫能幫忙,而不是當“判官”或“詐尸”。 3、“XX比你強多了,帶孩子還……” “XX比你強多了,帶孩子還能當單位領(lǐng)導”,“XX比你強多了,帶孩子還開玩具店”,“XX比你強多了,帶孩子還考了鋼琴九級”……對妻子們來說,這是批評,也是嘲諷,妻子們的自尊被踩進了泥底。 ![]() 很多媽媽是很有上進心的,她們也渴望成長,但成長需要時間,也需要運氣,更需要丈夫們的鼓勵和支持,而不是貶低。 4、“怎么生了孩子你就變這樣?好失望……” 這種情況下,妻子們是很委屈的,誰不希望生了孩子后,還能像過去那樣年輕、活潑、好情緒、無憂無慮地享受生活?有了寶寶后,媽媽們孕期中的荷爾蒙已經(jīng)開始悄悄地影響著母體,有些媽媽臉上會長斑,有些媽媽的體重會暴漲,有些媽媽的情緒會變得不容易控制……這時,她們需要的是丈夫好好說話,而不是“好失望”。 ![]() 為什么這些丈夫能說出這樣的話? ?值得夫妻們警惕的“婚姻衡量指數(shù)” 日本《Family》雜志曾經(jīng)有過調(diào)查,他們發(fā)現(xiàn),夫妻間不當?shù)难哉Z溝通,是婚姻沖突的主要根源。另外,行為心理學家John Gottman也從研究中發(fā)現(xiàn),同理心能決定婚姻的質(zhì)量,甚至能用作衡量婚姻能否長久的指數(shù),準確率達到了90%。 意思是說,當夫妻雙方對對方的同理心比較好,這些夫妻的情感婚姻會比較穩(wěn)固;相反,當夫妻雙方對對方缺乏基本的同理心,那么婚姻危機便一觸即發(fā)。同理心是什么?簡言之,就是當妻子說“累”時,丈夫能及時分擔;也是當丈夫說“頭痛”時,妻子能幫忙揉揉…… ![]() 去年,有一位兒子1歲多的媽媽跟我說,“因為丈夫嘲諷我不上環(huán)的理由,所以我離婚了。”這位媽媽產(chǎn)后半年時,跟丈夫商量:“上環(huán)后,環(huán)會長進肉里,經(jīng)常疼痛,月經(jīng)量變大……”“我看你是嬌生慣養(yǎng)吧?我媽,我姨,我姐,我同學都上環(huán),流一點血也算血?”妻子憤而離婚,她說這次對話只是幫她做了決定,從懷孕時她便發(fā)現(xiàn)丈夫像一面冰墻。 ?如何獲得同理心?一位老師的好辦法 我有一位老師,曾經(jīng)跟我分享了他和自己妻子年輕時的經(jīng)歷。在他們生了第一個孩子后,妻子脾氣突然變得火爆,兩人經(jīng)常因為一言不合就吵架。他后來覺得這樣的日子太難過了,他便做了一件事,并且每天都要做: ![]() 下班進門后,他從脫掉皮鞋,穿起干凈的拖鞋開始,他就開始想象妻子在家里忙家務(wù)的情景: 妻子蹲在水龍頭下,左手壓著臟兮兮的拖鞋,右手拿著刷子用力地刷上面的灰塵,妻子的手還因為在冷水中浸泡而發(fā)紅…… 吃飯時,他想象著妻子在做飯前,左手抓著青菜、右手把青菜折成一根根,有時還會仔細地摘掉上面的黃葉和小蟲子…… 陪寶寶玩耍時,他看著寶寶的可愛笑臉,他想象妻子給寶寶洗澡時,那只不再光滑的手,搓著泡泡輕輕地在寶寶身上揉洗,嘴巴輕聲地唱著快樂的兒歌。而在妻子的眼角,不知什么時候已經(jīng)長了兩道細細的皺紋…… 每一次“想象”結(jié)束后,他便感覺更理解妻子。往后,妻子有時說話氣沖沖時,他也能慢慢地心平氣和地接受了。 這種方式,我稱之為儀式感地進行“角色代入”,能培養(yǎng)同理心。為什么要變成一種儀式感?正如美國行為學家Francesca Gino所說的那樣,每天的儀式感能讓人認真對待,而不是說說而已。 這種獲取同理心的方法,對妻子們同樣有用。 ![]() 一天晚上,下著冷雨,朋友家的爺爺送來了一些故事繪本。老人說“路上塞了差不多2個小時”,我看已經(jīng)8點多了,便希望老人留下來吃飯。老人說:“不了,奶奶(老人稱自己的老伴)在家里煲了湯,熬了一天了,她喜歡看我大口喝湯的樣子……”說著便傻傻地笑。我笑著把他送出了門,看著老人越走越遠的背影,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話: 懂你的人,是最溫暖的伴。 |
|